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便是端午节了。民间的说法是,这一天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在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有些地区还流传着一些更古老的习俗,如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头上写一个大大的"王"字,并且还要给每一个小孩都缝上五色丝线做的小荷包用来避邪。据说过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南方的夏天也就多了些蚊虫叮咬的危害。不论是雄黄酒还是避邪的荷包,在即将到来的炎炎夏日中,父母们心中的愿望只有一个,那便是膝前的孩儿能茁壮成长,就像是初生的艳阳一般,有着更红火的明天。
但在后世的演变中,端午节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纪念意义。吃粽子和赛龙舟都和当年奋不顾身投入到汨罗江中的屈原息息相关。百姓们开始祭奠起这一位爱国诗人,祭奠在现世中再难寻觅到的一腔忠君爱国心。
可怜斯人已逝,也只能够剩下这一份英雄气短的悲歌流传在后世。
只是百姓向来是喜欢欢娱的,这一份伤心也早就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平淡起来。有些事情,只消记在心中便可,何必非要年年拿出来惹得众人散了游玩的兴致?于是不管是吃粽子还是赛龙舟,百姓们也都更愿意先饱了肚子,这一个又被称之为"诗人节"的日子便有了些民间情调。
唐代时,庙堂之上的人过起端午节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每年这个时候,皇帝都会选取一些腰带或扇子之类的吉祥物赠送给当朝官员。一是也用来避邪,二来更要因此显得当朝圣上皇恩浩荡,在百忙中还记挂着为国为民的每一个臣子。而官员们收到皇帝赏赐的这些礼物后,也总是要感恩戴德一番,也算是表示了作为臣子的一腔忠心。唐代宗时期,诗人窦叔向便写就了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的诗作来表达自己对皇恩的感谢: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当朝者是一个有心的皇帝,否则也不会以长命缕来作为馈赠的礼物了。官员也是一个有心的臣子,否则也就不会有如此一篇诗文来说出心中的感激了。
只是读罢这些文字,各人心中究竟是什么滋味,是再难以下定论了。
这一年的端午节,皇帝赏赐给百官的是长命缕,这一份特殊的恩情自然也有着特殊的意味。长命百岁,这是多么好的祈愿啊!在如此盛大的节日中,甚至连难得一见的蛟龙都现出了真形,这不正是盛世的象征吗!皇恩浩荡,不要说是百官和百姓,那些不懂得感情的犬马也都知道该怎么来报答主人的恩情。于是,诗人许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尽全力来报效君主。
君臣相爱,这该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惟愿的是,这样的抱负不是只写在纸张上的,若真正写到了百姓心中那才可真正称得上是一场历史,也才不枉了这一年的端午。
然而这个世界上"屈原"再多,可当朝皇帝是只有一个的。后世人所能够做的,也就只有凭吊了。
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广为流传。唐德宗时期,诗人张建封任武宁军节度使,当时驻守在徐州。徐州位于汴水和泗水交汇的地方,因着地理便利,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一场龙舟比赛。张建封是此地地方官,自然也受邀前去观看。于是,也就留给后世一场最直观的竞渡现场:
竞渡歌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是一个好天气。徐州城的百姓多半都出城到江边看这场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否则也就空对不起这一场天朗日清了。
江边杨花飘飞,更有早起的黄莺依转啼鸣。这样的好光景中,谁人还能耐得住节日的骚动呢?
徐州城的刺史还没有走出府邸,就远远地听到了江边传来的呐喊声。于是由红旗仪仗队开路,刺史也命随从加快脚步,好在龙舟比赛开始前准时到达现场。一路上,春光渐暖,守在两岸的妇女们熏在衣服上的香味幽幽地传了过来,发髻上的银钗也闪着太阳的光泽,一时间晃了游人的眼睛。百姓早就聚集了起来,迫不及待地等着刺史一声令下,接下来便是万众期待的龙舟比赛。
只听得鼓过三巡,又见红旗挥动,两条龙舟便像是从水中浮上来一般,众人还来不及去分辨每条龙舟上划船汉子们的身形,这两龙便相互展开了竞赛的架势。
远远地,只看见河水中有无数支船桨上下翻飞,却又像是数不清的银剑一般飞舞着,一招招刺向敌人的咽喉。每条龙舟上的鼓手都在卖力地擂着战鼓,一时间鼓声如雷动,每一槌落下去都能激起更高昂的热情。岸边的百姓也早就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要给哪一支队伍加油助威了。他们声嘶力竭地呐喊着,不论是哪条龙船行在了前头都会把这场比塞推向更高潮。
渐渐地,鼓声也密集起来,两队的输赢也明朗了几分。终点处挂在高竿上的彩色锦标近在眼前了,赢在前面的龙舟也已经胜利在望。一场比赛总是要有输赢的,赢者总欢喜,输者也总是不甘心。可最后的奖励是要以输赢为依据的,因而输掉比赛的船只也就输掉了奖赏。最后究竟谁输谁赢,只因着两条龙舟之间些微的差别而落的极不易分辨,最后双方还为争得名次而动起手来。一时间,两岸各自的船只在河流中穿梭不停,人们在各条船上跳来逃去,一场欢庆的比赛眼看就要变作相互怄气的争斗了。
若不是刺史坐镇,双方早就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好在各自也都只是为了一个名次,至于赏赐,是终不会再提的。既然比赛已经结束,两岸观众也都已经各奔东西去忙活自己的生计,龙舟上的划手也全都干脆脱掉比赛的服装而相互约着去纹身刺字以示纪念。刚才的争斗早就被忘在脑后,河水也依旧静静地流着,似乎那场混乱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再没有人愿意去记起。
百姓不会记得这一场争斗,他们的太平日子和邻里之间的和睦也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然而这场意外却触动了诗人的心思。他是历经过官场争斗的人,眼见到百姓只为了一场名利而你争我夺,不禁也就想到了朝廷上彼此相持不下的境况。原来高在庙堂之上的官员,归根结底和平头百姓也是没有区别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竟成了不变的定律。
只是官场上的人,又哪里有百姓这般坦荡心境。争斗只是争斗,龙舟比赛后他们或许还会相互约着去喝上一杯雄黄酒。可是在官场背后的黑暗,曾有几人看透?若是看透了,当年的屈原大抵也不愿意葬身在汨罗江中了吧。安安心心做一介平民百,却也成了如此难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