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81

第81章 寒食背后的忠与孝

最难熬的节日便是寒食节了。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夏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往往就追算到了清明节的前一二天。这一日从太阳初生的时候起,家家户户都要禁烟火,只允许吃冷食。这本是一种原始的祭奠和虔诚,发展到后来却就逐渐演化出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人们把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等游玩的活动都加入进去,使得原本凄冷的寒食节少却了几分清凉,更因着大家凑在一起的欢聚而显得热闹起来。

寒食节前前后后绵延了两千多年,可称得上是民间最大的祭日了。是时,每年的春祭都是在寒食节举行,只是因为后来历法的改变,这才逐渐取消了寒食节而单单演变成了后世祭奠的清明节。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人介之推。当时介之推和重耳流亡国外,因饥寒交迫,介之推为了能让主公填饱肚子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一块肉。此等恩情,重耳也绝不会忘记的。后来重耳复国,世称晋文公。他本有心请介之推来帮着自己执掌江山,但介之推却是一个不爱功名利禄的人,尽管晋文公三番五次地邀请,却也始终无法打动介之推的这颗恬淡之心。无奈下,重耳想出了一则逼君出山的妙计。他命人以火焚山,想要用烟火把介之推从山里面逼出来。不成想,下定决心的介之推死死地抱着一棵大树,最终葬身在这场大火中。

晋文公已经欲哭无泪了。事后,他厚葬了介之推,为之修祠立庙,并把介之推焚死之日定为禁火寒食以表达哀思。后世因逐渐沿袭而成了风俗。

这个节日背后的这则故事如此凄凉,每次读起来总要惹得几个文人伤心落泪一番。纵然哀伤已经被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冲淡了,却终也难以避免会因为点点滴滴的怀古而引出一些愁思。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王昌龄到并州做客,恰逢寒食节祭祀活动。他越看也就越从眼前的热闹中觉出几分悲凉,不觉写下了这首《寒食即事》: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寒食节的习俗自古就有了,不仅仅只是晋阳之地。只是千百前已经过去,当年逼着介之推出山的那场大火也早就被无数次的骤雨浇得不留痕迹。春天已经来了,连天上的鸿雁都一排排地向着北方之地飞去。人们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中哭泣着,去凭吊逝去的先人。脸上的泪水一滴滴地坠落到脚下,甚至连河水都因此涨了起来。这样的悲伤总是显得过于形式化,只消一段动人的歌舞就足以化解各自脸上的不快。这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般,仅仅一段春风拂过,就得一大片晴天。

汾水西面的介之推祠堂里聚集了不少前来吊唁的后人,有人正在默默地诉说着对古时圣贤的纪念。然而后人除了纪念,还能做什么?

这样的伤感总是显得有些多余。节日本就是用来应景的,何苦还非要因为如此行径而白白念叨一回?就像是各个季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不一样的节日也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罢了。如此一来,好好地享受节日带给人们的欢娱,才应该是正经事。斯人已去,后世的百姓还是想要安居乐业的,总也不能因先人的遭遇而忘却了当下的日子。

相比起王昌龄的莫名,中唐时期有一位叫王漼的诗人写了一首《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他单单只是记叙起清明寒食的种种应景之行,终也不去追究这背后到底有几多深意了。毕竟,这个节日一过,人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中,节日也仅仅只是当作节日,嬉戏或愁苦,都只是留在了这一天中,自生自灭。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寒食日断了烟火,这一日一过,是又要从新接续起新火种的。火在百姓的劳作中具有特殊的意味,只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从蛮荒的世界跨入到文明时代。寒食节一过,皇帝要亲自从宫中传出新的火种。凡是被新火种照耀到的人们,无不因此而觉得喜庆万分。

传送新火的皇家使者快马加鞭好似流星,烛火如同明日一般照耀着长安城里面的老百姓。权贵之人的房屋被新火照得阴影相连,甚至连房间中的锦绣地毯都要比先前亮了几分。这不正是盛世的号召吗?新的一年中,这颗火种也一定会驱走冬日的严寒,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多的温暖,以及深埋在心底的美好希望。

随着火种传递的方向望去,路两边的鲜花也都一簇簇地开始绽放,原本萧条的柳枝也逐渐酿出了轻烟似的嫩芽。整个季节在火种的映照下瞬间轮换过来,百姓心中也早就暖了过来,对于接下来的一年他们都寄于了更多厚望。

只是诗人似乎有些不安。邻家已经点燃了新的炉火,再看看自己这个贫困之人,该拿什么来维持生计?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有时候,人们害怕的仅仅只是未知而已,是对未来不可测的把控。既然新火已经点燃了,哪怕自己家的炉火并没有燃起来,也终是要感谢这个季节的。春天来了,世间万物都到了复苏的时候,甚至包括你我的真心。

在艳阳高照的时节中,只要你我安好,便是晴天。

因而即便在蜀地的生活异常艰苦,杜甫和妻儿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豁达。寒食节本是多了不少禁忌,可看着春临大地,他的心中不禁升起了更多柔情。纵然生活给了自己许多磨难,好在身边还有朴实的老农为伴。即便在再辛苦的岁月中,也始终该是像他们一般对未来一年抱有更多的期望。在明日没有到来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它究竟会是何种滋味。

寒食

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的时候,在通向村子的江边小路上,春风把落在地上的花瓣吹得到处乱飞。江水中间的小洲被水中上升的暖暖水气笼罩着,岸边青翠的竹林却把阳光析成了丝丝缕缕,仿佛是用河水洗过一般干净。这样的好日子岂能虚度?恰好隔壁老农盛情邀请去他家做客,左邻右舍的人家也都过来相互问好。虽然在蜀地没有一个亲人,可彼此间的这份情感不胜似亲人吗?

这里地处偏僻,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隔阂,甚至连彼此家养的鸡犬也往往分辨不清。但人生,不正是难得这一份糊涂么?甚至连回家的路都不用记得,醉了,便睡倒在邻居的床上,一觉就到了第二日早上。且做一回心中毫无纠葛的生灵,只活这一份简单吧。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如此惬意的。这一段日子中,杜甫的生活已经到了极其艰难的地步。在临去世半年左右的时间中,杜甫的生活已经是贫困交加了。他一方面感叹着自己年老体弱,另一方面却还在心忧国家的命运,因而才作了一首《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食是指寒食节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便说起"佳辰强饮食犹寒"。有病之人怎么耐得了酒力呢?但他还是要强饮两杯,只是因为过节,即便身在漂泊中,也不能因此而冷落了节日的气氛。可人力终也胜不过天算的。他的一生都是在动荡漂泊中度过,朝廷若不认,纵有万丈美名也终是虚妄。可怜这一个老人至死时心中都难以放下家国事,却也只能落得冷眼看花花自怜。

春来水涨,江流浩漫,舟中的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只因年迈,又兼体衰,甚至一度连岸边的花草都模糊地分辨不清楚了。雾中看花,纵是朦胧也多情。岸边的花如是,当今的政局不也如是吗?穷尽了一辈子的气力,也看不清这潭迷局。可纵然看清了又能怎么样,不也照旧会因此而落得老泪纵横几番?空余着云白山青无人识,这份落寞是该属于何人?至老时,再也没有气力去追究了。

一场风花雪月后,一切都成了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