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09

第9章 潇湘有泪说不尽

有一位叫做杜审言的诗人,才情是很出色的,但他为人却自负且孤傲,在官场上也不怎么受人待见。这一年,他被贬到峰州。恰逢大地回春,万物正好,杜审言坐船从湘江驶过,望着江水滔滔不绝地逆着自己行驶的方向流去,不禁想起自身辛酸的遭遇。再加上路途艰辛,于是更是怀念在京城时的风花雪月,这才写下一首《渡湘江》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提起杜审言的时候,人们或许并不知道,他的孙儿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杜甫杜工部。当时的杜审言,和宋之问等大家齐名,由此便可简单地推断出这首《渡湘江》绝不仅仅是春花秋月的陈词滥调。能感怀身世的诗人,心中多少还存有对社会的悲愤,正是因此,也才不会为官场所容,最终落得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下场。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再美的风景,也无力抵挡岁月的流逝;再执着的官员;也无力抵挡如山的命令。纵然花鸟无愁,它们若是通灵性,也会为了诗人的被贬而大放悲歌。就像是洛阳牡丹绝不会为乱了朝纲的女皇绽开笑容一样,活着,就该有一种气节在胸。动植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勘?

春风徐徐吹开的只是百花齐放,春光暖暖换来的只是群鸟齐鸣,然而人的悲伤往往在越是明媚的环境中就越显得凄凉。湘江从南流向北,人却由北贬入南。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湘江北去,是以轰轰烈烈的姿态去完成自己的入海使命。而南下的人呢?除了有着一肚子的委屈说不出来,只能借景伤怀一下,丝毫起不到实质作用。

湘水自北去,旅人只伤悲。

湘江水还是在自顾自地流淌着,不在乎谁曾经泛舟而过,也不在乎究竟春夏秋冬哪个季节让自己的美景独好。但湘江又别有一番不同,其他可以纵情山水的地方,多是在春夏之际有着不同寻常的风光,可到了南国,湘江却独独选择了万物凋零的冬装来打扮起自己。

杜荀鹤曾做一首七律,专门写的便是湘江的冬景: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其实,景色美不美,多和居于此地之人的眼光有关。纵然自古以来吟诵湘江的诗句千千万,也终比不上在湘江歇得一宿,乘船买来肥美之鱼,踏雪沽上醇香之酒,一觞一咏,也足以敞开心扉聊遍天下事了。只需三五知己,鸿儒谈笑,丝竹悦耳,再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那些被贬的人们,不是没有这样的日子,而是没有过如此日子的心境,因此才会整日愁闷不乐堪,惟独坏了大好的风景。

湘江独好,多半是因为民风淳朴。俗话说,山穷水恶出刁民。湘江本是一片汪洋之态,老百姓也乐得过着逍遥日子,甚至连前去买酒买鱼的诗人想要搭个顺路船都能体验到一份难得的热情。当时的湘江沿岸,百姓多以渔业为生。用湘江水煮湘江鱼,鱼肉鲜,鱼汤美。再加上纷飞大雪笼盖了天地,吟诗作对都觉得是对这样好时光的一种浪费。

这一副民俗风情画,画出的是一篇世外桃源之境。或许在遥远的边疆正在刀枪相战,但老百姓不关心天下事,他们也用不着去关心天下事。如此大雪天,有酒有鱼,再加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的情趣也大抵如此罢!

然而,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诗人虽处于万籁俱寂唯有鱼肉鲜的祥和中,心头却放不下混乱的世道。又兼自己异乡漂泊,乱世求生不易,前途更显茫茫,哪里能有心情去享受这样奢侈的淡泊。

连大雁都知道,衡阳这里快要到春天了,可是乱世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春天?只有百姓安居,心忧家国的文人才能真正过起属于自己的逍遥自在的日子。

诗人杜荀鹤的出身相当贫寒,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都是早当家,可杜荀鹤却多次科举未中。虽不甘于草草过掉自己的一生,但黄巢军扰乱四方,长安眼看就要被攻破,他只得把心一横,回家过起了"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的生活

后来,杜荀鹤来到河南开封,他以自己所做的十首《时事行》献于当地官员,希望能够凭着一肚子才情取得一官半职而为黎民百姓做出一点实事。但这只能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美梦而已,地方官并没有为他的诗歌所动,或许,在唐末的乱世,连诗歌也走到了终结,文人再无法凭才情而入仕,世道混乱,吃饱肚子才是硬道理。

有人劝说杜荀鹤,做人莫过于太耿直,圆滑一点或许就能多一条道路可走。杜荀鹤果真听了进去,随后他又把三十章的颂德诗献给了地方官,地方官自然高兴得没了怨言,原本打不通的关系网也因此一点点铺张开来。公元891年,原本屡次考试不中的杜荀鹤,在被地方官介绍于礼部的官员后,终于在这一年高中进士第八名。

后因政局动乱,杜荀鹤不得不回到山中隐居。好在为官多年,他的名声已经传了开去,自此虽又经历了几次坎坷,但终于已经过了愁于没钱使的地步。三番五次政变后,他最终被授予了翰林院学士的官职。怎奈人生已到末年,杜荀鹤竟然因一场重病而再没有起得来。

很多时候,做人,最重要的是保持住一份信仰,哪怕是单纯地活着的信仰,也不能丧失自己的最底线。杜荀鹤显然没有了文人骨子里的精神,纵然才华横溢,纵然他写的宫词令人拍案,但当年李太白敢于在贵妃面前叫板,而杜荀鹤却舍得为了一个小小地方官而极尽谄媚之能事。让的诗中反应了再多的民生疾苦又能怎么样呢?最终来,还不等于是只给当时的社会拍了一张写实照片,终究也改变不了什么。

徒把疾苦当可怜,若人笑罢惹人嫌!

或许,只是应该单单论诗或者论事。毕竟,说得再多,也改变不了现实。春花秋月依旧,人事惆怅不休。

刘禹锡面对湘江水的时候写到:"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前朝回忆前朝影,又哪堪,拿来前世因缘比后人。怎么做都是错,连不做都是错,这样的故事,究竟还要继续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