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写得一手好诗文,又作得一手好笔墨,此人便是贺知章了。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只在很小的时候,他便以诗文闻名,后于唐武后证圣元年得中进士,自此也走上了仕途。
只是后人皆知贺知章的诗作是好的,却不晓得他还擅长草隶。虽每次为人题字也不过十数个,但当世人若有幸得了贺知章的字,一个个都如获珍宝一般。且贺知章又常常与张旭、李白等人一起饮酒作乐,于是也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了。
当年贺知章初看到李白的诗文时,便因其字句中透露出来的豪情而称之为"谪仙人也"。他自己本也生性豁达,且又爱饮酒,这才和李白成了忘年之交。若不是他的引荐,李白得见玄宗的时日恐怕不知道要被推脱到什么时候。
后来人不知晓贺知章书法家的身份其实也并不奇怪。他留下来的墨宝甚少,存世也仅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唐文宗大和初年,刘禹锡在和州担任刺史的任期已满,遂与白居易结伴回洛阳。偶游洛阳洛中寺时,他二人在北楼上见到了贺知章于玄宗开元年间题写在墙壁上的草书。这字迹静静地躺在墙壁上已经有整整一百年的光景了,虽然已经覆盖满了尘土,从笔画的走势中依旧可以寻出龙腾虎跃的气势。眼见笔锋不凡,刘禹锡不仅暗暗赞叹,更在心底升起不少敬意,这才作诗一首: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刘禹锡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当年贺知章登上这座高楼的时候,不知是何事触发了他的心绪,这才在墙壁上留下了有如此气魄的字迹。远远观去,就好像真龙在墙上几欲腾空而起,又恰似猛虎于地上却要扑食。如果非要和古人做个对比的话,三国时期人们都倾慕于皇象的草书,北朝的文人又都对南朝徐陵的作品百加赏识,但贺知章写在墙上的这些字却更是令人惊讶。于是不禁哀叹自己和他不是生在一个时期,否则定要寻个机会前去拜访。又看看四周,只可惜这么好的作品却长在了旷野间,只怕终有一天会被灰尘覆盖住,使后人再也看不到本来的面了。
于是在临行前,刘禹锡百般叮嘱住寺的僧人,一定要好好保护贺知章的这幅作品。虽说其写在墙上并不能用来贩卖,但真正的艺术价值却哪里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要说贺知章的真迹到底有多少价值,这在当时也算得一绝了。是时,秘书省内有"四绝"。《唐诗纪事》载: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令余画风,相传为四绝。贺知章的书法便堂而皇之地在这"四绝"中占了一席之地。后宪宗元和年间,秘书郎韩公武曾用弹弓射中仙鹤的一只眼睛,从此才又加了一绝,此时便有"五绝"了。在这五绝中,于秘书省内任职的权德舆对贺知章的书法尤为推崇,并作过一首诗专来颂扬:
秘阁五绝图贺监草书赞
权德舆
季真造适,挥翰睨壁。
酒仙逸态,草圣绝迹。
兴涵云海,词韵金石。
传于秘丘,永永无斁。
人们在谈起贺知章书法的时候,总是喜欢先要说上一番他的心性。这是一个生性豁达、不拘小节的人,正因为胸中不存拘泥,所以才能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挥出手中的墨迹。他面对着墙壁,眼睛有意无意地望向远方,似在寻觅究竟哪里才是下笔之处。又因早已喝醉几分,如此形态更像是仙人临凡了。忽然间他灵光一闪,便马上来了兴致。所有的笔墨走势早已在他心中有了梗概,就连写在墙上的这首诗歌的内容也都是成竹在握。他像是能包藏万物的云海一般,纵有着万千头绪,也从不向外人露得分毫。
及至提笔人们才惊讶于这一幅作品的酣畅淋漓。惟愿秘书省能把如此珍品永久地保存下去,毕竟贺知章也终会有老得再拿不动笔的年纪,到了那时可就再也寻不到这么好的作品了。
这也只是他人的妄自担心罢了。依着贺知章的性子,只要一时高兴,谁人前来相求,也都会毫不吝啬地挥上几笔。他看重的不是自己手上的这点功夫,更不是用几个字换来几两银钱,在他心中,真正重要的是有人能懂得他在形骸放浪之外的曲高和寡。人人都知高处不胜寒,却不知身在高处的人,究竟该如何抵得过刺骨严寒。
如此,李白和贺知章最终成了忘年交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相重的不只是各自的才情,更是因为各自心底的寂寥不经意间碰撞了,从此再难离分。
两人相遇是在天宝元年的长安城中。当时李白四十二岁,而贺知章已经八十四岁了。据载,李白初到长安,因尚无定居之所而客居在旅店,贺知章闻讯后第一个前去探望。两人相见第一眼,贺知章便被李白的清俊倾倒。随后,李白把自己的《蜀道难》一诗奉上。贺知章接过手来,全诗还没有读完便已经拍案四次。
当日,贺知章盛情邀请李白共饮,不巧的是他身上却并没有带足酒钱。只因于晚年得一如此知己,再贵重的物品也终是身外之事了。他随即解下了身上佩戴的金龟交与店家,只求浊酒一壶,得与眼前的后生不醉不休。
从此,二人也便成了莫逆之交。
两年后,贺知章于朝廷中告老还乡,李白也自是情深难舍。这才作了一首送别诗:
送贺宾客归越
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在朝廷官居太子宾客,故也称贺宾客。他本是越州会稽永兴人,早年曾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而才说是"归越"。镜湖便是绍兴的鉴湖了。当年贺知章自称为"四明狂客",这便有了"狂客归舟逸兴多"的由头。
鉴湖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不因岁月流转而变了自己的身形。听说有久离家乡的亲人要从外地归来,这片湖水也再忍不住寂寞而荡漾起来。那一声声细微的波浪拍击,正像是最美的欢歌,喜着旧人的归程。人生苦短,纵是癫狂了一世,也终要在故乡寻一处安家之所。虽说尚没有见到百姓乡亲,但只要一听到这汪清水的欢歌,自己心中便也多出不少雅致。在外奔波了一辈子,也是该安享山间岁月长了。
或者哪一日于山间也偶遇个修行的人,不妨同样学着当年王羲之以书换白鹅的故事,不仅自娱一番,还能给后世人留下几多传闻。
人生到了晚年,有一些这样的小情致也已知足了。
只是此时的李白还无法预知,他所敬重的贺老在归乡后不久便要病死在家中。若能知晓此事,便是再不会离他半步的。只是上天总是容易妒贤,哪里又舍得有着如此才华的贺知章在人世间多逗留一些时日?
当魂归九天的时候,他留给世人的也只剩下二月春风裁出的细柳在说着的往事这些一幕幕闪过的片段,全都搅拌着辛酸的甜蜜。原来,你我都只不过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只因曾经情动了一场,才总有许多故事留在身后,只待来年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