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之上,书法最好且又写的一手好文章的人,大抵只有王羲之一个。那篇《兰亭序》不知羡煞了多少后人,只因流觞曲水的幽情,便早已抵得过风清日朗的美色。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后人尊为"书圣"。不仅如此,在王羲之的教导下,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称得上是一绝,人们也总是并称他们父子两人为"二王"。
在评论到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时,有人总结说"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这已是最高的赞誉了,人世间哪里还能再找得出第二个如此境界的人来?即便经过是人工雕琢的字迹也比得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巧,不只是在当时的年代,再往后推上数个时代怕也再没有能超越他的人了。
尤是那篇《兰亭集序》,更被称之是"天下第一行书"。相传,那一天王羲之和朋友们相邀到一座凉亭饮酒作乐,借着酒兴写下了那篇《兰亭序》。及至完笔后再一细看,虽偶有别字且因醉酒而写得字零乱一些,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飘逸之感却是极致。这总是一时的神来之笔,事后想要重作一幅如此佳品也是难再得了。真是越看越喜爱,就好像天然的璞玉一般,正因为有了些微瑕疵才衬得其更加晶莹,连王羲之自己都有些叹为观止。
这总是要和王羲之率真的性子联系起来的。那一日,当着众人可以放浪形骸的人,该是有着怎样的风骨!千金难买今宵醉,得了自己所爱,即便是醉了又怎样?难得能和这么多相好之人聚在一起,也是要逍遥一番了。
后世还传着一段"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说得是王羲之喜养鹅,他自觉养鹅不仅可以陶冶出一份闲情,更能从鹅的体态中悟出些书法上的道理。单是这些言论就够令人惊奇了,偏偏这一天他和儿子王献之在游历绍兴山水的时候却在村庄附近看到一群极喜人的白鹅。只见这些鹅一只只全都如白雪一般,摇摇摆摆从面前走过的模样把王羲之完全吸引住了。动了爱慕之情的他打听到这群鹅原是附近一名道士所养,他于是便向对方提出要把鹅买回家去的念想。道士也并不是不答应,只是他不要王羲之的银钱,要求只有一个,只要王羲之给他代书一部道典籍的《黄庭经》。不成想,王羲之听了后大喜过望,欣然应允了道士的要求。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王羲之带着白鹅回家,而那道士也是遂了心愿的。
这些故事一代代地流传着,每个人口中的王羲之都有着不一样的豪情。人们总是对他倍加赞誉,不论其行径有多么出人意料,后世人却总是多出一份包容之心。同样豁达的李白更是对王羲之这份直率的性格赏识有加,他还专门作诗一首,说的便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王右军
李白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王羲之曾经官封右军,因而也被人成为王右军。李白赞赏的是他身上隐隐流透出来的超凡神韵。还是要提起那段写字换鹅的故事。世俗人总是要斟酌几分彼此的轻重,一部亲笔写下的《黄庭经》总要超过这些鹅的价钱,可王羲之并没有去算计这些。在他看来,能得到自己的心爱之物已经是上天最好的恩赐了。大概也是因为遇见了天外来客,及至得到白鹅后,那道士拿着《黄庭经》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拐角处,甚至都没有给王羲之留下言谢的机会。
天下的事情,总是要遇到一个懂得自己心肠的人才能激发出许多情绪来。当年王羲之遇见这位修仙之人的时候,他也曾把身上的玉佩解下来相赠,希望对方能把这群白鹅送给他。但白鹅乃是道士心爱之物,玉佩对王羲之来说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它来换对方的心上物,不免有些失礼。因而当道士提出只要一部《黄庭经》时,王羲之也就爽快地答应下来。若不是遇到这么一个忘记了红尘之事的道人,王羲之也总是要流于世俗的吧。而若不是有着王羲之的这一段传说,李白又哪里能从古事中寻到自己心中的影子呢?
这一份从骨子里偷出来的神韵,也是再难改变了。甚至在婚姻大事上,王羲之也总是对自己的性情毫不掩饰,以最真的形态来示人。那还是他二十岁光景的时候,有个叫郗鉴的太尉因知晓王家有才子,这才派人上门来选女婿了。太尉提亲,得知此消息的王家儿孙全都一个个把自己装点得光鲜亮丽,希望能在来人面前把自己好好展示一番,以期能做一个乘龙快婿。唯有王羲之一人依旧躺在竹榻上吃着烧饼,对眼前的熙熙攘攘毫不关心。
来人见到此景,也甚觉奇怪。回到府上后,他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所见之事报告给太尉。不想太尉双手一拍说,此人正是他要找的女婿了。于是,也就因此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只因当时王羲之是躺在院子东边的竹榻上,后世也才有了"东床快婿"的典故。
发生在王羲之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后又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刻字人人用刀削下木屑后才发现,原来王羲之的笔迹已经印到木板中三分之深处了。这也就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更有些励志意味的,却是王羲之用来洗笔的水池。当年王羲之也曾四处为官,但他心底藏着的却是要游历名山大川以寻前辈书法家遗迹的梦想。每到一处,他都练字不停,于是便在身边的水池中洗着毛笔和砚台。时间一长,他用来洗笔的池水全都变成了墨黑色。后世人们便将王羲之曾经洗过笔和砚台的池子称之为"墨池"。
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故事,天底下有多少人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继续激励着梦想啊!前途总是未卜,现如今的操劳也未必能得见光明。若是再没有人用自己的故事补给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念想,人生便也都就此枯寂了下去。
中唐诗人刘言史曾写了一首七绝来咏叹此事。他一边赞叹着古人的意志,一边也还要继续给自己打气:
右军墨池
刘言史
永嘉人事尽归空,
逸少遗居蔓草中。
至今池水涵馀墨,
犹共诸泉色不同。
王羲之当年是在永嘉一带活动着,只是岁月变迁,人们再也难寻觅到他的行迹了。甚至连王羲之的故居现如今都已经长满了荒草,透出历史还能看到的,只剩下现如今依旧残留着当年墨汁的墨池了。只见这汪黑水和旁边水池的颜色完全不同,可是谁人还愿意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呢?
只因当初一句有关于梦想的话,这才注定了这一生都要漂泊在路上。这果真是最苦的日子,可谁又能说不是甜蜜呢?或许有一天,心中的梦想终会实现;又或者那些不曾告诉人的故事这一辈子也只能埋在心底,但那又怎样,回头看看自己的曾经,不也一样满是温暖的味道吗?只因曾付出了努力,结果才显得如此微渺。墨池依旧,那些故事却都散了。也许后人记住的永远都只是有人也曾如同自己一般不顾岁月风刀而继续努力着,即便他们再不懂得自己的心性,也是会被这些磨砺出激情的传说感动着。
你我缺少的,总是那些不会灭掉的激情,只消轻微触碰,就能燃烧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