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15

第15章 机智回答,巧得人心

回答,是对提问的反馈。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专题对话,答记者问,还是电视采访,工作谈话,都离不开应答。应答是一种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语言表达形态,是交际中短兵相接的利器。一个掌握语言艺术的人,绝不是问什么就答什么,也不是怎么问就怎么答,他总是力图运用答问技巧,努力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既答得好,又答得巧。答问技巧可概括为以下七种:

(1)答非所问

有些提问者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企图通过提问使你处于难堪的境地,面对这样的问题,如直言回答,便会中了对方的圈套,因此,就必须采取巧妙的回避办法,这就是答非所问。在第48届纽约笔会年会上,我国作家陆文夫走上讲台侃侃而谈。突然,台下有人间;“陆先生,你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镇定自若地清了清嗓子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陆在此并未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运用了一个幽默生动的比喻,以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表明了文学作品应体现民族特性和伦理观差异的观点,既含蓄又简练。陆的巧答赢来了阵阵掌声,会场气氛之热烈,为这一届年会所罕见。

(2)避而不答

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回答,或不能回答,就应采取避而不答的方式,加以巧妙拒绝。缅甸前总理克立问及为什么别人都不戴像章了,周总理还要戴?以及周总理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像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周总理幽默地避开了对方的锋芒,回答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你了。”周总理在此运用改变命题的手法将大问题化小,在幽默亲切的说笑中避开了对实质性问题的回答,又不影响双方关系的融洽沟通,难怪尼克松在他地回忆录中写道:“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

(3)以问代答

实验物理大师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中作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实验刚结束,忽然有人站起来高声责问:“这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看了一下提问者,反问说:“请问,新生婴儿有什么用呢?”此例中,提问者暴露了他对科学的无知,而法拉第的以问代答则隐含着对提问者在科学上缺乏预见的嘲弄。

(4)怪问怪答

有时提问者为了有意为难对方,往往提出一些古怪的难题,让你防不胜防,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打破正常思维的模式,恰到好处地接提问者的反常思路去构思答案。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主考人向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陆侃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陆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陆侃引用了我国古诗19首中的名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孔雀自然飞不过去,只好向东南飞去了。真是问得怪,答得也怪,令人叫绝。

(5)双关妙答

有个笑话说,纪晓岚与和珅在问话中运用谐音双关,将“是狼”谐“侍郎”,而纪晓岚接过话题,未作任何铺垫修改,也有谐音双关,将“上竖”谐“尚书”,随口答问,反守为攻,使和珅张口结舌,显示了过人的机智与口才。

(6)委婉曲答

在回答时,既不愿直言自己的意思而得罪对方,又要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本意,这时可采用委婉曲答的技巧。英国作家卫尔德在未成名时很贫穷,有一个贵族想聘请他当家庭教师,在谈到食宿条件时,贵族问他是否愿意和他的家人共同进餐,王尔德回答说:“那全看进餐时懂不懂礼貌了。”虽没正面作出回答,但实质上则委婉地表明了王尔德的潜在顾虑——看贵族的家人是否尊重自己。

(7)即兴智答

即兴智答要求答问者反应快捷,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急中生智地以精巧的妙语作答。其特点一是要答得快,二是要答得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一次,在苏联机场上飞机准备起飞时,突然一个引擎发动不起来。此时,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即兴回答:“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生故障总要比在空中好。”尼克松的即兴智答含义深刻,饶有风趣,在“视点”上比勃列日涅夫高出一筹,且为东道主保全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