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16

第16章 谈话应讲究礼仪风度

谈话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主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讲究“听其言,观其行”,把谈话作为考察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无论是作为说的一方还是听的一方,都应该讲究技巧、注重方法,并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现归纳如下几点:

(1)口齿伶俐本不错,但得懂得尊重人

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者的态度和语气极为重要。有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容不得其他人插嘴,把别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学生;有人为显示自己的伶牙俐齿,总是喜欢用夸张的语气来谈话,甚至不惜危言耸听;有人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喜怒哀乐,一天到晚谈的只有自己。这些人给人的只是傲慢、自私的印象。谈了半天话,倒不如不谈,因为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就达不到谈话的良好效果。

(2)粗话黑话不要说,外语方言慎使用

谈话中一些细小的地方,也应当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谈话中不能使用粗话和黑话,有人认为一说出那些不洁的词语,便会缩小同他人的距离,他们把长得漂亮叫作“条挺”、“盘亮”,把100元、1000元、10000元分别叫做“一颗”、“一吨”、“一方”,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显示出自己的格调不高。

谈话中使用外语和方言,需要顾及谈话的对象以及在场的其他人。假如有人听不懂,那就最好别用。不然就会使他人感到是故意卖弄学问或有意不让对方听懂。与许多人一起谈话,不要突然对其中的某一个人窃窃私语,凑到他耳边去小声说话更不允许。如果确有必要提醒他注意脸上的饭粒或松开的裤扣,那就应该请他到一边去谈。

当谈话者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同其他所有的人都谈上几句话。不要搞“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冷落了某个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女士们谈话要礼貌而谨慎,不要在许多人交谈时,同其中的某位女士一见如故,谈个不休。张口便引经据典,子曰诗云,只会让人见笑。

(3)得理还须且让人,不要恶语伤人心

有人谈话得理不让人,天生喜欢抬杠;有人则专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什么是不敢谈、不敢问的。这样做都是失礼的。在谈话时要温文尔雅,不要恶语伤人,讽刺谩骂,高声辩论,纠缠不休。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占了上风,是得大还是失大呢?

(4)话题选择要适宜,目光体态有门道

谈话时要注意自己的气量,当你选择的话题过于专一,或不被众人感兴趣,或对自己的宠物阿猫、阿狗介绍得过多了的时候,听者如面露厌倦之意,应立即止住。当有人出面反驳自己时,不要恼羞成怒,而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发现对方有意寻衅滋事时,则可对之不予理睬。

不论生人熟人,如在一起相聚,都要尽可能谈上几句话。遇到有人想同自己谈话,可主动与之交谈。如谈话中一度冷场,应设法使谈话继续下去。在谈话过程中因故急需退场,应向在场者说明原因,并致歉意,不要一走了之。

谈话中的目光与体态是颇有门道的。谈话时目光应保持平视,仰视显得谦卑,俯视显得傲慢,均应当避免。谈话中应用眼睛轻松柔和地注视对方的眼睛,但不要眼睛瞪得老大,或直愣愣地盯住别人不放。

以适当的动作加重谈话的语气是必要的,但某些不尊重别人的举动不应当出现。例如揉眼睛,伸懒腰、挖耳朵,摆弄手指,活动手腕,用手指向他人的鼻尖,双手插在衣袋里,看手表,玩弄纽扣,抱着膝盖摇晃,等等。这些举动都会使人感到你心不在焉,傲慢无礼。

谈话中不可能总处在“说”的位置上,只有善于聆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

(5)听人谈话要认真,心不在焉切勿有

听别人谈话要全神贯注,不可东张西望,显出不耐烦的表情。应当表现出对他人谈话内容的兴趣,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例如对方浓重的乡音或读错的某字。

(6)别人谈话尚未完,插嘴抢白太无礼

听别人谈话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在他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去打断他。假如打算对别人的谈话加以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等到最后。有人在别人刚刚一张嘴的时候,就喜欢抢白和挑剔对方。对方说明天可能下雨,他偏说那也未必。对方谈起《红高粱》确实是部出色的影片,他却说这部影片糟糕透了。这种“常有理”的人实在太浅薄了。

在聆听中积极反馈是必要的,适时地点头、微笑或简单重复一下对方谈话的要点,是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当地赞美也是必要的。

参加他人正在进行的谈话,应征得同意,不要悄悄凑上前去旁听。有事要找正在谈话的人,也应立于‘旁,当他谈完之后再去找他。若在场之人欢迎自己参加其谈话,则不必推辞。当然在谈话中不应当作永远的听众,一言不发与自吹自擂都同样走的是极端,同样会令人扫兴。

(7)以礼待人,善解人意

一个人在谈话中,如果对待上级或下级,长辈或晚辈、女士或男士、外国人或中国人,都能够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尊重,他才是一个有素养的人。

在这些礼仪规范中,需要强调的是谈话的适可而止原则。谈话和做事一样,都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话说过了头,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来确定“度”呢?这可以从以下四种情况加以考虑:

①在一些主要问题解决了之后,在一些枝节问题或者是具体细节问题上还有待于推敲,或者是还有不同的意见,这时谈话就可以适可而止,留待以后找机会再谈。

②谈话是双边或多边的交际,在谈话时要考虑到对方和其它谈话各方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具体处境等。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表明的看法有无可能给对方或者是其中的一方造成不愉快进而造成伤害,宜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使谈话为对方所接受或者是取得各方的理解。

③谈话切忌喋喋不休。本来是不错的谈话内容,可如若谈话者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既不考虑听者的反映,也不考虑时间和场合,只陶醉于自己的谈话内容或者是情绪的宣泄,不能察言观色,适可而止,将会引起听众的反感。这一方面做得较好的就是中央电视台体育播音员宋世雄同志的现场直播,说话精练,无多余的话。

④谈话切忌缠住不放。谈话与演说不同,一般根据谈话的进度和内容的要求,即兴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成分比较多。由于是即兴发言,往往出现不够完整或不够严密,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错误的理解,或者是与事实不尽相符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听者宜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于枝节问题、非原则问题,可以不予辩驳,对于原则问题可以适当澄清,点到为止,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谈话中“得理不让人”、“得理不饶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占据了主动,取得了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心胸狭隘、不能容人。此时虽然是“有理”,但却失去了人心。更何况,由于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对事实认知程度的局限,所谓的“有理”之中往往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谈话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就更显得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