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29

第29章 善用逻辑划分技巧

据说,我国的一位外交官应邀参加一场舞会,舞会上,一位同他跳舞的法国女郎突然问道:“请问先生,您是喜欢你们中国小姐,还是喜欢我们法国小姐?”

这问题提得突然,问得刁钻:如果回答喜欢中国小姐,显然不够友好,不够礼貌,会令对方不快;如果回答喜欢法国小姐,又显然少了点民族尊严,有损国格。怎么办?这位外交官只是微微一笑,彬彬有礼地答了这么一句:“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这位外交官的回答可谓妙极!既没伤面对的法国女郎的感情,又维护了自己的国格、人格;既合情,又合理,真是滴水不漏。

面对法国女郎提出的难题,答得如此巧妙、得体,其诀窍何在呢?这诀窍在于灵活使用了逻辑划分的思维方法和语言技巧。

“划分”是一个逻辑名词。所谓“划分”,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种概念,也就是把一类事物分成几个小类。而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惟一的,依据的属性不同,划分的标准也就不同;划分的标准不同,分出的小类也就各异。同一类事物,你可以按某种标准分成这样几类,我可以按另一种标准分成那样几类。在交际中,我们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变通,选择合适的“对我有利”的划分标准,撇开对方所采用的划分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新的划分。上例中,法国女郎按国别标准把小姐划分为“中国小姐”和“法国小姐”,我外交官察觉到这种划分将使自己陷于两难窘境,于是机智地变换划分方法,按“对我喜欢不喜欢”这一标准,把小姐重新划分为“喜欢我的”与“不喜欢我的”两类。这一重新划分,使外交官迅速由被动变主动,“棘口”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

古人很早就懂得“划分”这种应答难题的技巧。有这么个故事: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自鸣得意地询问大臣:“我的字怎么样?”大臣们异口同声地夸赞:“圣上的字好,天下第一。”见大家赞不绝口,徽宗更加得意。有一天,他召来书法家米芾,问:“米爱卿,朕的字你看如何?”米芾知道徽宗的书法不如自己,但又不好当着皇帝的面夸耀自己第一,于是灵机一动,回答说:“臣以为,在皇帝中,圣上的字天下第一;在臣民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徽宗听后笑了,夸赞米芾回答得妙。徽宗向米芾提出的问题,对米芾来说,不能不算难题:一味恭维皇帝,就委屈了自己;一味夸耀自己,就得罪了皇帝。他的机智就表现在巧妙运用了“皇帝”和“臣民”两类,这样就避免了他与徽宗在同一范围的直接比较,从而既赞了皇帝,也肯定了自己,可谓“两全其美”。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明代才子解缙有次陪同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首诗。解缙犯了难:皇上没钓到鱼,已经够扫兴了,如再来一首扫兴的诗,那岂不会令龙颜大怒?但解缙毕竟不同凡响,他略加思索,一首诗便脱口而出:

数尺纶丝入水中,

金钩抛去永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

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听了,笑逐颜开,刚才的烦恼烟消云散。解缙的诗为什么有这么奇妙的效果呢?这也得归功于他使用的“划分”技巧。不是吗?你看他的诗先把人分为两类:一是皇帝,一是普通人。皇帝钓的是龙,普通人钓的是鱼。然后再说,可惜这金水河里没有龙,而凡鱼又没有资格朝见帝王,所以您今天什么也没有的上。请看,这回答多么在“理”多么乖巧!

有些离奇古怪的“智测题”,也得采用这种“划分”的技巧来回答。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节目”,主持人出的决赛题为:“上海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几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这时观众席上有位解放军同志答道:“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最大。”这个答案得到了主持人的肯定。

按常规思维,这首“智测题”里的“谁”应是按姓名来区分的具体的人,比如,要么是张三,要么是李四。按这种区分,这道题当然无法回答。可是那位解放军同志机智地变换了区分的标准,那就是按“脚的大小”这一标准把人重新划分为“脚最大的”、“脚最小的”,这一划分,那么,得出的结论当然应该是“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最大。”试想如果不把题中的“谁”换个标准来划分,那么这道奇题怎么能找到答案呢?上述诸例启示我们:划分确不失为交际中应答难题的一种方法和技巧。读者诸君在交际中碰到难题的时候,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