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32

第32章 引咎自责,反败为胜

作为人性丛林中的一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高明的人往往能正确面对失误,引咎自责,勇敢地自我批评,真诚地向人们道歉、认错,从而反败为胜,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可以说,引咎自责是人们反败为胜的一个良方。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

(1)引咎自责的心理基础

引咎自责之所以能反败为胜,有着两方面的心理因素:第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古代名言作为一种普遍真理已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期望一个个“高大全”的完美人物;第二,人们对优秀人物的遵从心理与敬畏心理是利弊互在的。弊在于这可以助长他们的骄傲自大意识,而利在于这种心理可以维护和稳定他们的威信、地位,便于他们引领他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一旦领导者有了过失,只要他稍稍有所悔悟,坦陈过错,或向过失的危及者直接道歉,就会得到人们真诚的原谅和加倍的信任。

(2)引咎自责的作用与功能

①维护权威

没有权威的人都不会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维护权威是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而有了过错和失误,显然影响了权威的树立,所以许多人或敷衍搪塞,或矢口否认或避而不谈。其实这反而显出其拙劣和愚蠢。而痛快地承认不足,认识过错,让人们看到你勇敢的精神和坦诚,却能奇迹般地增加其威信。

②显示胸怀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胸怀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在一旦有了过失、犯了错误时,高明的人能引咎自责,向被危及一方坦陈自己过失的严重;甚至在因客观情况等因素下所犯过失也真诚地揽过来,一定能给人以胸襟博大、大度容人的印象。

③警策他人

有时,某项工作的过失是某些有权的人所犯,或有时本与某人无直接关系,而这些人又偏偏心存侥幸,或企图蒙混,不予承认,如果某人勇敢地站出,首先承认自己的责任,往往能令其他人自惭形秽,也不得不承认错误。

④消除隔阂

人与人之间因工作不可避免出现隔阂,这种隔阂或矛盾不及时消除,势必影响工作。而借助某项工作的失误之契机,向他人承认过错、失误,有时甚至把不是自己的过错也揽过来,往往能很快地消除偏见、隔阂、误会,增进人际间的团结。

(3)引咎自责的形式与对象

引咎自责的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接自责和委婉自责。直接自责包括当众认错,委婉自责有向第三者认错和用其它形式向对方认错两种。坦率说,如果不是特殊情况,直接自责是引咎自责的最佳方法,因为这更加显现出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你的认错态度的真诚和恳切。由于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引咎自责的对象也各有不同,下面要结合实例介绍一下:

①向下属自责

向下属自责需要放下架子,不怕丢面子,最好能在公开场合显示严以律己的作风。1989年,四川省长张皓若应邀参加一个高教工作座谈会。由于主办单位未通知开会的地点,他迟到了半小时,本来是情有可原的。可他却当众做了检讨:“我今天迟到了半个小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自我原谅。我向大家做检查。不坚决改掉这种拖拉作风,还搞什么改革开放?请有关同志写个材料,说我今天参加会议迟到半小时,向到会者作了检讨,通报全省。”

②向同事自责

同事之间因为工作可能造成误会,及时地自责不仅能挽回影响,也可以打破因此形成的尴尬局面,免得彼此之间造成不必要的隔阂。抗战时,郭沫若在武汉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一次,郭沫若邀请冯玉祥将军到三厅演讲。开会那天,冯玉祥准时来到会场,可这时三厅的工作人员还未布置完会场,郭沫若很过意不去,一再向冯玉祥道歉,并在大会上公开自责说:“这次大会我们特邀请了冯先生来作演说,可是我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在当今全民抗日紧张的时候,工作效率竟如此低下,是万万不可原谅的,我对不起冯先生,也对不起各位听众。”说着,他突然举起手“啪啪”地打自己的耳光,边打边说:“打这个不会办事的东西!”全场震惊,冯玉祥大为激动,事后啧啧赞叹道:“郭先生是一个多么有血气的人!像郭先生这样的人愈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就愈大。”

③向民众自责

有的人可能身居国家权力部门要职。作为国家高层领导者,有了失误则向一般民众自责,民众们才能愈加拥护和爱戴你。据1989年《参考消息》介绍,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在一家商场和一位74岁的平民贝尔对话,当贝尔要求他解释政界人物薪酬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的时候,霍克失言,竟称贝尔为“愚蠢的老家伙”。事后,霍克总理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在报上公开发表声明向贝尔致歉:“我诚恳地为我的发言道歉。我当时对他否认已对老人减税,以及指责我和其他政界人物通过给自己加薪而自肥后,感到非常烦恼。不过,这样并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而我希望贝尔会接纳我道歉的心意。”

④向敌人自责

向敌人自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形势下所作出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可以说,这是一种争取民心、赢得支持、分化敌人的斗争策略。当然,这种自责也需要真诚,更必须公开,否则便会失去了意义。在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被国民党伤兵枪伤致死。舆论认为是国民党破坏和谈的一个阴谋。可经过调查后得知,这次事件的起因是李少石乘坐的汽车超速行驶,撞伤了国民党的伤兵而又没有及时停车,以致引起对方开枪。周恩来立即向舆论界公开了事件真相,承认了责任,并表示愿意负担国民党伤兵的全部医疗费用。此举感动得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张治中将军由衷地说:“得中国百姓之心者,惟周公耳!”

⑤向晚辈自责

老一辈和晚辈之间的代际关系往往比领导者与下属关系在心灵沟通上来得敏感、直接、尖锐。晚辈下属既有对老一辈父亲般的崇敬与崇拜,又有对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警觉”和困惑,形成一种“代沟”,往往阻碍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作为既是领导者又是老一辈的人,一旦遇有失误,更应主动自责。这方面,中国文联主席萧乾做出了表率。一次,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残疾人自立方向的文章,用了“残废”一词。不久他便收到了一封青年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最近,我觉得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动摇了,因为你在文章中用的‘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腿左臂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萧乾读后,深感内疚,马上又写了一篇《这个词用错了》的文章,向这个青年道歉说:“一个词用错了,可以刺伤旁人的心。我撰此文,一是引起更多的人用词时加以注意,同时借此向这位80年代的青年致歉!”愿身处各行各业的人有效地利用好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记住:引咎自责——一个人反败为胜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