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04

第4章 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

炎热的夏天,你骑着自行车穿过一个十字路口。猛一抬头,只见路中间指挥台上站着的交通警察,制服领口半敞,武装带也未扎。在第一眼看到的那一刹那,你的心里也许会闪过一丝同情:“是啊,天太热了。”但是,路口还未穿过去,你也许就会又闪过一个想法:“上岗怎么能这副打扮,不像样子……”

你排队买火车票,好不容易排到了窗口前,忙说:“请买一张到……”话未说完,就被卡住了,因为你看见那位售票员小姐早已背过身去,和另一位在她身后的小姐兴致勃勃地聊起来了。于是,你等了一会,终于说出了要求,或许接着还得再说一遍,那位小姐才转过身来,没好气地搭了腔:“哇啦哇啦叫什么!快点说,要哪里!”遭此一顿抢白,也许你的心里立刻又会涌起一个想法:“这是什么工作态度……”

你被通知去领导办公室谈话,当你推门而入时,只见对方身着汗衫、短裤,双腿盘在藤靠椅上,一副傍晚时在家中纳凉的模样。更有甚者,他可能还一边用手搔着脚,一边说道,“请坐,请坐。”此时,即使你是非常有涵养的人,心中恐怕也会涌起一丝不快:“这是办公室,像什么样了……”生活中,此类不像样子的情况,难以一一列举。有的人碰到这类情况,心中当时产生的那么一点不快,一闪也许就过去了。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注意,去认识这类情况:这警察、这营业员、这领导是不对的,他们错在没有能“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也未能实现行人、购票乘客、下属等人对其所寄予的角色期待。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这舞台上的来去匆匆的“演员”,也都在这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角色一词在这里,和用于戏剧、电影、电视中的“角色”一词相比,内涵有所区别。在生活中,角色一词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应保持的身份、地位。由于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里生活,所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谈对象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仅以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为例,在父母面前,他是儿子(女儿);在爷爷、奶奶面前,他是孙子(孙女儿);在老师面前,他是学生;在同学面前,他是一名学生(班干、朋友);在比他小的孩子面前,他又是哥哥(姐姐);在比他大的孩子面前,他又成了弟弟(妹妹)。这些不同的角色分别对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在长辈面前,他应该懂规矩,听话,但也可以撒娇,甚至哭闹;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就应该按“学生守则”的要求规范自己;在小孩子面前,他又应当帮助和照顾对方。同理,当你以一个具体的“角色”身份出现在生活中的某一场合时,别人就会对你抱有热切的角色期待,期望你按照角色规范的要求行事,运用适合角色身份的语言。否则,就难免要出笑话。譬如,上面一例中所说的那个十来岁的小孩子,他可以在家里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嚷:“我要吃巧克力,我一定要吃巧克力!”同样一句话,你让他到学校里对班主任,对任课老师说,看他肯不肯?

对于“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这一问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加以深入的研究和专门的解释,并提出了“人格面具”的理论。

在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中,人格面具原型所起的作用与演员戴用的面具作用是相似的。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去扮演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角色。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按照某一社会环境的要求压抑和改变自己的某些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不受欢迎的特点和习惯。它是人在公共场所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于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这样,社会就会对他表示欢迎,就会接受他。荣格认为,为了生存,人格面具是必不可少的,人格面具能够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使人获益,使人取得成功。譬如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初次上班,必然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修饰、以及言谈举止,并且很注意与上级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好本职工作,要表现出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富有责任心。尽管有时这种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并非出自自愿。这些,就是这位青年的人格面具的一部分,这部分面具戴得成功,他在自己工作部门就很容易打开局面,否则,他就会难免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荣格理论还指出,人格面具的另一优势在于,它所带来的物质奖励可被用于一种更令人惬意、可能是更为自由自在的、更少受人打扰的生活。一个站了一天柜台的营业员,一下班,他就可以逛马路、看电影、谈恋爱、下饭馆,这时,他就可以摘下营业员的面具,可以不再按营业员的职业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而随心所欲。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白天是一家国立保险公司的职员,晚上才能从事写作。生前,他不止一次谈到,他讨厌自己的保险公司职员工作。但是,卡夫卡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他的上司始终不知道他对工作竟会感到厌恶。而对卡夫卡本人来说,他也只有在白天戴好自己的“职员”的人格面具,才能保证他在晚上过上自己痴迷的写作生活。

荣格在研究中发现,人格面具既可以使人获益,也可以有害于人。假如一个人太倾心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的人格的其他构成部分就会被推置一旁,弃之不顾。这种被人格面具主宰的人就会迷失自己的本性。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是很多的。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在《普里希别叶夫中士》里写到警察普里希别叶夫,他一生从事跟踪、盯稍,退休回到老家,仍是职业习惯难改,口袋里成天揣着纸和笔,记录邻居们的“黑材料”,终于激起公愤,被诉之法庭。当他被判以刑役,被押出法庭时,看到门口聚着一群为他被判刑役而高兴,在那儿等着看热闹的村民,他立刻条件反射地,如警务在身一般地大吼一声:“散开,回家去!不准成群结队!”在普里希别叶夫中士身上,看来除非他是死去,否则秘密警察的“人格面具”是难以摘下来的了。而他,就是太倾心于自己的职务角色,结果大受“人格面具”之害的一个典型。

荣格理论的提出,并非作者看破红尘后的颓废之言,而是力图解释人生、指导人生的一种努力,是一种推动人们更自觉地、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的一种努力。荣格理论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各种行业和日常交谈,也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人格面具理论,首先要求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要戴好自己的人格面具。譬如,你是一校之长,可是不幸,头天晚上家中失窃,财产损失较大,心情沉重是不言而喻的。但一跨进校门,人格面具要求你把心中的不愉快压抑下去,以饱满的精神,乐观的情绪来“扮演”好“校长”的领导角色,并且不宜在与教师、学生的交谈中使人察觉自己心情沉重。再譬如,你是营业员,可你自己买了伪劣的电视机(或自行车、洗衣机),心中的恼火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在营业交谈中,把心头的火气发在了并不知道你心情的顾客头上,这个“人格面具”你就又没有戴好,同时,也就没有满足顾客的角色期待。

遵照人格面具理论,每一个人在谈话时,还要把握好自己戴人格面具的分寸。该戴的时候必须戴,不该戴的时候要及时卸下来。如有的教师,惟恐自己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不仅在上课时,批评学生错误时表情严肃,连下了课也是一脸、一身的严肃,课外活动见了学生也是不苟言笑,这个“人格面具”就未免戴得太“紧”了一点。再譬如,司法部门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成分,其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司法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来访时,也是一开口就如审犯人一般:“干什么的?来干什么?”这就又太过分了一点。群众来访者中,犯罪分子毕竟只占有一个极低的比例,另外的绝大部分都是工人、农民、干部,有的还可能是某一部门的负责干部,以审犯人的态度对待来访者无疑是不正确的。而其根源又在于“人格面具”戴得太紧了一点。

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父母在子女面前,严肃有余而融洽不足,惟恐失去尊严,这里也有个人格面具的分寸问题。在戴好人格面具这一点上,马克思堪称一个成功的典范。他在反动势力在欧洲取得暂时胜利的情况下,为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学说而勤奋工作。政治上的巨大压力(他曾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审判,还曾不止一次被驱逐出境),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他长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曾因付不出房租而被房东封了门),却始终不曾影响他与孩子们的融洽关系,曾有一次在郊游中,马克思全力投入了孩子们的投石子游戏,结果右臂有一个星期痛得不能动。马克思在生活中,并没有因此而在孩子们面前失去威信,恰恰相反,对孩子们来说,他不仅是一个父亲,更是一个可信赖的、有威信的顾问和朋友。

正如荣格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有着多种人格面具。1975年,陈景润出国讲学,英国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几次动员陈景润留在该校任职,并不惜用高薪、别墅、美女、轿车为条件来劝留陈景润,对于这位大学校长的挽留,陈景润很冷静,坚持原则而又不失礼貌地婉言谢绝:“谢谢,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我不能够留下,我个人没有这种权利。”他向感到奇怪的校长解释说:“我是人民培养的,我出国讲学是代表人民和祖国而不是代表个人,因为我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景润的回答获得了校长的理解和赞赏。与此相比,有些人在外贸洽谈、外交事务、外事活动中却作出了一些不光彩的事。也许在当时,他们心中想着的是:“这是我个人的私事……”但是,就在他未能戴好自己的人格面具的同时,对方的心头激起的却是:“嗨,这些中国人……”结果,既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也损害了国格。再如,陈毅同志曾有一次邀请书法家张伯驹到家里相会,在电话里,先告诉对方:“我是陈毅。”对方问:“您是陈副总理,陈外长?”陈答:“是的,张先生,你好!”张回问好,陈又答:“好,很好!谢谢你的问候。”接着赞扬张举办明清书法作品展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然后说:“我想请你今天下午到家里作客,不知您有没有时间?”张答:“陈副总理,我怕打搅您的工作!”陈答:“你以后就叫我‘陈老总’好了,大家都习惯这样叫我。我也是人,愿意广交朋友,我想您是会来的,下午两点,我派车去接你。”就这样,从一次通电话,便开始了陈毅与张伯驹之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交情。在这场私人日常交往的谈话中,陈毅同志如戴着“副总理,外交部长”的人格面具与张伯驹交往原也无可非议,但他选择的却是“我也是人”的普通人的人格面具。不难想像,如陈毅同志以“副总理、外交部长”的人格面具与对方交往,以二者之间的地位悬殊,恐怕要想达到“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

在日常交谈过程中,荣格的人格面具学说堪称补助性很强的心理学科指导原则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实现交谈中的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有助于在各种交谈中获得成功,还有助于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