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44

第44章 正话反说,妙用双关

有些话,直接说可能会使对方不能接受,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反面说起。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奶娘。这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吮吸她的乳汁长大的。但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如果不处置他,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能够帮自己一把。

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

“在你被抓走的时候,要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你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向他辞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天子金口玉言。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

“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终于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遂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一番反弹琵琶终于救了乳母,同样齐国的晏子也深谙此道。

晏子的语言智慧,可以说是流芳千古的了。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突然病死,他迁怒于养马人,下令将养马人推出去斩首。

在场的晏子听说后,他略一思索,便跪到齐景公面前数落起养马人的“罪状”来了:“大王,您想处死养马人,应该先让他知道,犯了什么罪才行呀!现在让我来列举他的三条罪状,请您听一听。”

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便对着养马人高声说道:“你为君王养马,却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死掉的这匹马,又是君王最喜爱的,所以又增加了一条罪状;因为马的死,君王要处死你,这消息如果让老百姓知道了,他们就会怨恨君王,让邻国知道了,他们就会看不起齐国,让君王背上一个重马不重人的恶名,这不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吗?你犯下如此三条大罪,就应该处以死刑。”

齐景公听完这些话,觉得晏子是句句冲着自己来的,顿有所悟地说:“把养马人放了吧!别损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晏子的话表面上处处顺着景公的心意,口口声声数落马夫的罪状,而实际上却是字字句句讽刺齐景公,从反面申述齐景公的错误,点出杀掉马夫的危害是“积怨于百姓,示愚于诸邻。”

这种蕴含大义的弦外之音,齐景公当然还能听得出,只好释放了马夫。

遇到不可理喻的人,善辩者总是一反常态,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在虚顺实逆、明褒暗贬的语言怪招中,收获正面说理难以出现的奇效。

现实生活也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正面的语言交往已不能进行或难以奏效,也就只好先以反话切入,再找机会平反。

台湾南部某企业待遇苛刻,下级职员苦不堪言。

在经济紧缩、差事难谋的情况下,又不好“一怒之下,摔冠而出”,只好多次向老板进言,但均无功而返。

一天,某部门经理灵机一动,想了一个计策,决定在老板面前试一试。

他对老板说:“公司员工都表示待遇太低,生活太艰苦,别的花费暂且不说,每月上班的交通车马费,也不胜负荷,叫他们如何解决呢?”

老板说:“叫他们安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借此还锻炼了身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

此君摇摇头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袜,搞不好还没钱换新鞋呢?我倒有个建议,希望老板出一布告,提倡赤足运动,要求大家赤足上下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叫他们命运太差,偏偏生活在这个时代!谁叫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偏偏来我们公司上这样辛苦的班!他们坐不起公车、客运,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来,都是活该!”

部门经理一面说,一面笑,弄得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答应调整一下待遇。

妙语双关法运用之妙,体现在利用语义等的各种条件,有意识地构建在特定环境中语意的双重性,且两层意义都有实在性,但存在隐显和轻重之别。

下面我们不妨看一看文艺作品中运用语义双关法的例子。《三国演义》里写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诸葛亮到东吴帮助周瑜部署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整个部署很周密也很顺利,充分体现了周瑜的才能,但当周瑜想到眼下是隆冬时候,风向不对,将影响到整个计划时,竟然病倒。诸葛亮洞若观火,去探望周瑜,两人有一段对话,亮问瑜为什么会病倒,瑜答:“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亮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这是一句入木三分的双关妙语。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与“人有旦夕祸福”本是并用的两句成语,瑜用其一,亮再用其二,配对协调,似乎平常,但这一句却正中周瑜心病的症绪。周瑜也是绝顶聪明的人,所以闻言失色,后面亮的“必须用凉药以解之”、“必须先理其气”、“亮有一方”,直至“此都督病源”,连周瑜想进一步询问的“欲得气顺,当服何药?”“先生已知我病源,将以何药治之?”这都是具有表里不同的意义,而又你我皆知的话中有弦外音的双关语。这一段文字,由于连用双关语,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谁也不率先挑穿点明,虽然诸葛亮索来纸笔,屏退左右后的十六字密书,揭了谜底,但双方对答,始终明来暗往,仔细咀嚼,极富幽默机智的情趣。

经常为人引用作为“语义双关”,却情况有所不同的例’子,是《红楼梦》里写黛玉见宝钗劝宝玉不可喝冷酒这一段。宝玉听了宝钗的话,令人把酒烫热了喝,这时恰巧黛玉的丫环雪雁送小手炉来,黛玉立刻借题发挥:“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呢?”这里的“她”和“冷’’都是双关语,“她”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冷”表面指自己手冷,实际指宝玉的冷酒。雪雁没听懂,回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更进一步发挥:“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里的“你”和“她”又是双关语,指代转换,“你”表面指雪雁,实际指宝玉,“她”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宝玉当然听得懂,但是因为这是双关语,表面的意思的确无可非议,至于实际的意思,只能领会,说不出口,所以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地笑了一阵罢了”。

这一段文字相当传神,它集中表现了黛玉的性格,这性格一方面是聪慧过人,另一方面却是心胸狭窄、尖刻孤傲,所以黛玉说话虽然机智,对于当事人来说并不具备幽默的特点,但作为旁观者,即我们读者却能从中咀嚼到一点幽默意味,因为双关语一般都有一点幽默的意味。从此看来,幽默不是属于林黛玉,而是属于这部书的作者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