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53

第53章 讲清道理才能说服人

钢盔与“钢盔团”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警卫团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同志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同志们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换了个环境,都普遍不安心,总觉得重返火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够味儿。叶剑英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就亲赴离枣园约两公里的侯家沟——警卫团驻地,召开全团大会。会上,叶剑英同志提高嗓门大声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这话把大家都弄懵了。接着,他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有脑袋行不行?”叶剑英同志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于是,叶剑英大声宣布:“谁再不安心警卫团工作,叫他到办公室找我,我们来谈这个道理。”同志们听了叶剑英这个讲话,思想豁然开朗,会后就没人再去要求离开警卫团了。

从炮火纷飞的前线凋下作警卫工作,不能直接与敌人拼杀,仿佛觉得不是战士,因而不安心,这是可以理解的,战土就是战斗拼杀之士嘛!然而,警卫工作更重要。如何说服这些斗志昂扬的战土?叶剑英同志用比喻来设置悬念:“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这一个精巧新奇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用设问的方式来解释钢盔的作用和为什么叫“钢盔团”,最后将脑袋的重要性与党中央的重要性这个相似点直接揭示出来,从而形象地讲清了警卫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钢盔之喻,选得很准,既贴近战士的生活,又切合所讲的道理。

自鸣钟的启示

1958年初,在武汉部队通信部门工作的实习报务员李立法,随同周总理乘江轮去重庆。小李收发报技术挺好,但有点不安心本职工作。小李对总理说:他想到边疆去,到福建前线去。搞通讯工作,成天坐在报房里,谁也不知道!

在周总理准备跟李立法谈心时,挂在壁上的自鸣钟正好敲响。总理目视自鸣钟,温和地问道:“小李,我们一眼看去,可以看到钟的哪些部分?”

李立法打量了一下时钟,不安地回答:“可以看到时钟、分针……还有阿拉伯数字。”

“还可以看到什么呢?”

李立法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说:“里面的零件看不见。”

总理爽朗地笑了起来:“是啊!内面的发条、齿轮等重要零件是时钟的心脏,而它们却怎么也不会被人看见。每个小齿轮,长年累月,任劳任怨,如果它们中间的哪一个闹情绪,想跑到能被人看见的外面去工作,你说说,这座钟将会怎么样?”

“……”

“革命工作是一个整体,不论干什么都需要我们有小齿轮那种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精神啊!”

总理态度慈祥耐心,话语形象生动。李立法不安的心情逐渐消失了。

“过去,”总理接着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多年深入虎穴,在蒋管区的心脏同敌人斗争,环境恶劣,情况复杂,我们凭着秘密电台,始终和延安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和请示工作,终于赢得了斗争的伟大胜利。”

李立法惭愧地低下了头,心里难过极了。

总理鼓励他说:“无线电通信,像血液对人的生命一样重要。党把这一工作交给你,整个天空就是你工作驰骋的战场,一定要用意志和智慧,与同志们一道,把工作做好……”

总理越批评,李立法越感到责任重大、心情振奋。

周总理对青年战士的思想问题,不是采取居高临下、大而化之的说服方法,而是机敏地利用环境因素,把自鸣钟的整体性和革命工作的整体性进行生动、直观的类比,说明了通讯工作的重要性。然后运用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证通讯工作在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增强说理效果。最后进一步指明通讯工作是大有可为的,鼓励李立法安心工作,团结同志,争取取得好成绩。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周总理始终平等相待,态度温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使李立法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道理,放下了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