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52

第52章 巧设圈套,瓮中捉鳖

到了辩场上,由于双方均被镶上了竞争的色彩,那么,辩场便也成了一个小社会,一个有圈套的社会。在辩论场合,没有圈套就很难定出谁输谁赢。只要是对手,双方都会自然地想给对方设置圈套。于是,只要是辩论,你也圈套,我也圈套,圈来圈去,就看谁先陷进去,谁要是先陷进去,谁就要有麻烦。设圈套的技巧主要为了蒙蔽对手,使对方在你所预期的某种圈子内不明不白地往里陷。这一陷就正中你下怀了。我们常见的辩论场合中的圈套战术有两难战术和诱敌战术两种。

(1)两难战术

在论战过程中,只列出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使得对手自愿地从中选择,然而不论对手选择哪一种,得出的结果都对他不利,除此以外又别无选择。这就必然使对手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完全落入“我”方的控制之中,这种论辩方法称之为两难战术。

两难战术是一种神奇的雄辩绝招。其主要特点是运用两个条件命题和一个析取命题为前提进行推演的论辩方法。因此雄辩者必须使用预先设定好的推演形式,注意所使用的条件命题必须是雄辩者本身心中有数的,析取命题必须将某方面的情况列举完全。

有时候,辩论双方彼此都想用两难战术来制服对手。在此情况下,先手者则获主动,但后手者也未必就无药可治,只要你能有信心支撑,那么,当对手先用两难战术时,你未尝不可通过构成一个相反的两难选择,“以难攻难”,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手。

从前有一个皇帝心血来潮,向全国宣布说:“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并让我说出这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江山分给他一半。”

不久来了个农民,挟着一个斗。

农民说:“万岁欠我一斗金豆?我是来讨回金豆的。”

皇帝吃惊地问:“一斗金豆?我什么时候欠的?你分明是在撒谎!”

农民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已经说出这是谎话,那您就给我一半江山吧!”

皇帝急忙改口:“不,不,这不是谎话。”农民笑笑:“不是谎话,那就还一斗金豆吧。”

上例中的这个皇帝穷极无聊,自作聪明,结果反被一个普通农民的聪明所算计。从对话中可以看到:农民善于运用悬念进行引诱,想出一个让皇帝看起来简单,而实际回答起来较难的两难推理,使皇帝不知不觉地上了当。

(2)诱敌战术

诱敌亦即诱敌深入。从词义上理解,诱敌本身就是极具圈套的意味。辩论和兵法一样,需要讲究战术。诱敌战术可谓辩场上常常可以制敌的一种战术。不过这要看自己和对手现场的实际交锋情况视机而定。

论辩,常常会碰到实力很强的对手,但有时也会碰到“非常规”的蛮不讲理者,甚至还会遇到凭借权力以势压人者(指生活中)。对此,雄辩者可巧设圈套,投以诱饵,引诱对方往小胡同或你预先设好的“埋伏圈”里钻,一旦条件利于己时,给对方来个“一锅端”。

从前有位渔民,不幸丧生。他的儿子决心继承父业,像他父亲一样冒着风浪继续在海上打鱼。有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向他发难——

聪明人:你的父亲不是被大海淹死了吗?

小渔民:是的。

聪明人:那你为什么还到危险的海上去打鱼呢?

小渔民:你的爸爸是在哪儿死的呢?

聪明人:他呀,他是死在家里的床上的。

小渔民: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天天睡在那危险的床上呢?

从上例辩词来看,聪明人和小渔民二人究竟谁更聪明?回答当是不言而喻的。对话最终导致的结果无疑是聪明人被小渔民驳倒了。既然被喻之“聪明人”,怎么也会聪明不过一个小小的渔民?

原因很简单,聪明人反被聪明误,以为小渔民无聪明才智可言,结果正是这一点被小渔民利用了。小渔民用的计谋,自然是“诱”字,把对方张口即能回答的问题转瞬间就引申到他抓耳挠腮也找不到正确的结果来。所以说,这段对话的精彩之处应该在于:“你爸爸是在哪儿死的”一句。通过这一问,使对方不知不觉地上钩。这时,渔民的儿子轻巧地一反驳,那聪明人一下就傻了。

使用诱敌深入战术,关键是要“诱”得好,“诱”得巧,“诱”得让对方“不知其计”而乖乖中计。

诱敌深入的方法不仅如上所述能使对手陷人被动,俯首称臣,还能使对手在步步上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否定自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好效果。

孟子的朋友陈相受农家许行的蛊惑,抛弃了儒家学说,改信奉农家观点,反对社会分工,盛赞“与民并耕而食”的滕国国君,很明显,这是思想的倒退。孟子深感痛惜,只好委婉以劝。他首先从陈相的崇拜者许行谈起。孟子问陈相:“许行是自己种粮吃饭吗?“是的。”陈相回答。孟:“许行必定自己织布做衣服?”陈:“不是。”孟:“许行戴的帽子是他自己织的吗?”陈:“不是。是用粮食换的。”孟:“许行为什么自己不织布呢?”陈:“因为耽误种田。”

孟:“许行做饭用锅、种田用农具吗?”陈:“当然。”孟:“那他的锅和农具是自己做的吗?”陈:“也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接着说:“用粮食交换炊具和农具,许行是这么办的,这当然不算是农夫妨碍制陶工和冶铁工;那么反过来,制陶工和冶铁工用其产品去换取粮食,难道就说是妨碍了农夫吗?许行既然反对社会分工,他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做陶器、做农具呢?为什么还用粮食与百工交易?”面对这一连串质问,陈相不由自主地说道:“百工之事,本来就不能一边种田,又一边做工呀!”

孟子见陈相承认了社会分工这个事实,就接着说:“你讲得很对嘛!做工与务农属于合理的社会分工,难道偏偏当国君的就得一边种田一边治理天下吗?统治者的事和劳动者的事,这都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谈话到此,陈相心悦诚服。

许行、陈相反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张是倒退的谬论。

为了驳倒这个谬论,孟子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许行穿衣、戴帽都离不开交换这个事实出发,反复诘难、连环诱问,把对方引导到否定自己的结论上去,巧妙地改变了对方的立场,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综上所述,巧设圈套是辩论中一个重要的战术方法。只要有人与人发生口角的地方或多或少地都会有圈套的辩机蕴含其间,只要你留意,你就会发现,原来圈套战术是制敌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手段。生活中不能少,辩手就更需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