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67

第67章 类比谏言,讽喻言理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上朝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都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已有好长时间了,那朋友不顾信义到如此程度!请问,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对付呢?”

齐王说:“那就和他断交!”

孟子又问:“假如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处理呢?”

“罢他的官!”齐王答得很干脆。

孟子紧接着说:“假如一个国家政治搞得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齐王明知理亏,无言相对,就回过头来对左右侍从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事上去了——他认输了。

言语交际的过程中,面对上级、长辈等位尊者,为了达到说理的目的,往往采用类比的方式,先从最容易接受的问题人手,一步一步地接近正题,就会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就范,这就是类比推进的手法。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谏,正是采用此法:受朋友之托却未忠人之事——断交;法官管不好下属——罢官;国君管理不好国家——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举出的这三件事,相同的性质是“受人之托”:没有照顾好别人家属的人是受朋友之托;法官是受国君之托;国君是受上天或百姓的委托。既然前两者齐王都采取了果断的处置措施,那么对待国君又应怎么样呢?国王当然不会自行免职,但他已经明白了四境不宁、人民冻馁穷困的主要责任在已。换句话说,孟子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跌丽(yili美丽、漂亮)。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甚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反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由“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而“我虽不如徐公美,却都说我比徐公美”的事实,与“齐国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的事实相比较而形成的共同之处作为前提,进而由自悟“受蒙蔽”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前提与结论既抓住了本质属性推论,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