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68

第68章 智语托扬,设喻说明道理

祭山神求河伯都是徒劳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旱灾。齐景公要去祭祀山神求雨,晏子劝他不必去。晏子说:“山上的石头好比山的筋骨,泥土好比山的肌肉,草木好比山的毛发。长久不下雨,山神的毛发也枯死了,肌肉也晒焦了,山神难道不急着下雨吗?倘若山神有本事叫天下雨,那雨早就下了,可见向山神求雨根本没有用处。”

景公又问:“那我去求河伯行吗?”晏子回答说:“也不必去。河伯以水为国土,鱼鳖是它的百姓,天长久不下雨,河里的水干了,等于河伯的国土丧失了,它的百姓也统统要干死了,难道他不想要天下雨?可见求它是无用的。”

齐景公把山河当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想要向它们求雨,晏子据此用人的属性进行类比,说明山神与河伯也是需要下雨的,而它们却不能解决自身缺水的困难,所以求他们下雨简直是徒劳,晏子的观点是唯物的,至今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晏子反辱楚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了这件事,就和侍臣们商量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马上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如果他来了,让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被绑的是哪里人?’我就回答:‘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犯了偷盗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晏子,酒喝得正畅快,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走过楚王面前,楚王问官吏:“绑着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生来就会做强盗么?”晏子离开坐席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长在淮南就是橘树,长在淮北却变成了枳,只是树叶像橘树,它的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是由于水土不同啊。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进楚国就偷盗,莫非你们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么?”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楚王处心积虑想要羞辱齐国的宰相晏子,机智而豁达的晏子却以轻松、沉稳、从容的姿态,庄重地用类比推理进行辩驳:由“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与“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共同点作为前提,再从前者的“水土不同之故”推出后者得“是由于楚国的社会环境不同于齐国之故”的结论,把楚王嫁祸于齐国的“贼”,轻轻地转嫁于楚,迫使楚王自食苦果。

比父子反难责备

从前,有一个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儿子不成才,但后来他儿子的儿子(即大学士的孙子),却考上了进士。大学士因此更常常责备他的儿子,有一天他的儿子终于不耐烦了,当即回答说:“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才的呢?”

这虽然是狡辩,但却又是事实。大学土听了,放声大笑,从此便不再责备他的儿子了。

马克·吐温巧立规则

马克·吐温喜欢读书,但又没有那么多钱买书,只好经常向别人借。时间长了,他的一位邻居有些厌烦,当马克·吐温又一次去借书时,这位邻居说:“可以,可以。不过我订了一条规则,从我这里借的书,必须在我的图书馆里当场阅读。”

马克·吐温明白了邻居的用意,并未着恼。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马克·吐温也学着邻居的腔调说:“可以,可以。不过我也订了一条规则,从我这里借的割草机,只能在我家的草地上使用。”

结果呢,马克·吐温借书可以当场阅读,而邻居却无法按照规则使用割草机。于是邻居提议都撤消规则,俩人又恢复了友好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