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行,中国更行
14816400000042

第42章 饮食有道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香飘四海,享誉世界,吃得好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正所谓食不厌精、锦衣玉食。孙中山说:“中国处处落后,惟独饮食世界第一。”平常中国人见面也问候:“吃了吗?”吃的内涵更是无限扩大,如“嘴吃八方”、“吃亏”等等。

中国许多饮食文化传入日本,饺子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筷子改变了日本人用手抓饭吃的习惯,日本人用筷子有十忌;生鱼片、寿司最初为中国古人食用,后又失传,而今日本人必不可少;吃年糕、喝屠苏酒在日本成为迎新年的风尚,而在中国已趋于没落。明代戚继光还在抗倭期间发明了点心。根据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日本发明了替代手工的拉面机,并把中国的面条改进为方便面,成为仅次于面包的全球第二大主食。中国饮食文化第一部论著出自日本人之手,这些都可以看出饮食文化在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性。

饮茶起源于中国。传说唐人陆羽煮茶成仙,创立茶艺,著书《茶经》。唐代,日本的最澄和尚从中国带回茶籽,日本开始了种茶饮茶品茶的风习。日本茶道有3000多个流派,无论从环境布置、茶具选取,还是煮茶、敬茶、饮茶上都格法严谨,意境优雅。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据传,鉴真和尚把豆腐、酱油、豆酱的制作技艺传入日本,被奉为日本豆腐的祖师爷。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日本纪念鉴真的人以豆制品行业为最多。

1782年,日本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豆腐专著《豆腐百珍》,记载了上百种制作工艺。而今,日本豆腐进行自动化生产,卫生无菌保鲜,爽滑鲜嫩,美味清香,富含营养,保质期可达3个月到1年。还有用青菜、木棉、水产品、水果等做出的豆腐,色彩五颜六色,形状千变万化,有1万多种。日本人均消费豆腐是中国的3倍以上,日本豆腐产品和生产设备占领世界市场,还把中国麻婆豆腐减轻麻辣味,以适应自己口味,并制成罐头出口。欧美把日本称为豆腐大国,英文“豆腐”一词由日语转化。

中国人用“大豆腐”形容男人懦弱,中国豆腐一度成了“大豆腐”,“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周恩来总理曾赞叹“日本的豆腐比中国的更有味儿”。改革开放初期,日本豆腐进入中国市场,给传统的简陋肮脏、营养流失的大板石膏豆腐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人于是蜂拥前往日本学做豆腐,这在当时成为趣谈。而今,中国饭店里大都有“日本豆腐”。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酱油研究所,还培养酱油专业的博士,掀起一场酱油革命。日本的龟甲万是世界最早、最大的酱油企业,具有300多年的历史,生产2000多种酱油,口味醇正,精美绝伦,占领世界一半市场。龟甲万营销创举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营销案例。在中国,日本酱油以精美的包装和不菲的价格,赢得宾馆饭店及高消费族的喜爱。中国石家庄酿造集团总经理张林曾在日本“第一次品尝到什么是真正的酱油”,于是引进日本设备技术生产。日本味滋康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食醋生产厂家,1804年建立,距今200多年历史。1908年,日本发明了用于调味的味素,使人类的调味品使用发生重大改变。日本还学习朝鲜族制作泡菜,一度占世界市场的70%。

二战后初期,日本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免费为中小学生每天提供一杯牛奶。从1954年开始,日本学校免费供应营养午餐,保证了学生营养平衡,有效促进了身体健康发育。在中国生活水准远高于日本战后初期的今天,多数中国孩子仍然没有这样的福分。

日本还制定营养法,融合东西方膳食精华,合理搭配。日本有60万营养师,是医生的3倍,用来检测身体,优化膳食结构。2003年,中国仅有2000名营养师。按照日本每300人配备1名营养师来推算,中国缺少400万名营养师。

中国食品常常掺杂使假,化学品等有害物质过多,卫生条件差,导致中毒事件接连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人戏称,中国人在吃喝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黄!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奶粉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