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因特网走过了与个人电脑取代大型机的历程相类似的道路。个人电脑曾被认为是一种力量,其目的是反对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法,它作为政府和军事集团控制下的大型机的对立物,标志着从计算机独裁过渡到计算机民主,即能够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因特网的初衷一开始也并非是要为平民百姓提供交流的论坛,一段时期内,它被用来为军事指挥机构服务,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情报机关和国家安全部门所拥有,许多社会和高校的科研机构则直接为这些部门服务。它也曾一度是大学科研机构的单纯的学术研究工具,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一个以加利福尼亚为基地的试点网络——商用网(Commerce Net)——受到政府及私人的关注时,有人惊呼:“因特网及其用户必定遭受重大的文化冲击,因为商业活动开始动摇其学术性的根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信息技术对于公众来说,显得既严谨又模糊。它的重点是研制昂贵的、只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操作的神秘机器,使用的语言大都来自数学和信息论的深奥术语。作为人脑的延伸,它更为经常地和科学研究、重大决策相联系,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无很密切的关系。当时计算机领域的“蓝色巨人”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而它最初涉足于电子计算机产业,也是得益于联邦军事合同的推动,包括为洲际防御网络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生产存储器,以及研制B-52轰炸机项目等。这两项军事合同所提供的资助,曾占IBM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开发项目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回溯起来,正是这样一个公司,战争结束的初期,当新一代意识到了计算机产业的前景时,它却有过是否从事电子计算机开发研究的犹豫。联邦政府的军事合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因此为计算机产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数量上,“60年代中期,IBM拥有信息技术行业三分之二的产业,只是把自己不屑经营的零星杂活推给了其他公司。IBM的规模巨大,地位显赫,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把它当作竞争对手,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必须接受的‘环境’。它周围的一些公司犹如国王身边的奴仆,只能做一些IBM不愿意做的生产或者生产一些与IBM产品匹配的小配件。”这种地位与IBM的管理风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那是一种精英类型的决策方式,员工们各守其职,整个团队就像“一只管理得当的大船,所有的员工都训练有素,在市场竞争中冷酷无情,所向披靡,并且绝对忠实于公司。他们是机器塑造出来的、严格恪守公司尊卑关系的雇员。”在IBM支配下的大型机是复杂的、价格昂贵的、高度专门化的,体积庞大,室内需要配制空调,还要安装特别的供电装置。它一旦运行就需要一群专职的技术人员,后者基本上是无声息地、严谨地操作着,等待命令,继而执行命令,相比之下,机器显得更像是一个主角。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通过实地参观之类的活动,看到的总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身边的带有神秘光环的、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缺少了后者,前者的工作便变得难以想象,自然也难以成立了。计算机很快地成为主导科学的又一神话,它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是,一种与IBM之类的大公司相应的贵族气氛,以及围绕着这种气氛的神秘性,也浓浓地弥漫在计算机的旁边,这种气氛连同其中深奥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原理,把普通大众远远地抛在一边。
如果说早期的计算机迷主要是地道的技术人员的话,或者,是“……唯利是图的科学雇工和披上博士头衔的奖学金学生,他们受聘于进行回应合同条款的研究……”的话,那么,从6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批新的计算机迷,这是一批激进的计算机迷,既有商业意识,更有政治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辞职的大学教师和旧金山海湾地区反主流文化潮流的积极参与者。一位当年的参与者注意到,计算机迷的风格带有‘六十年代无所顾忌的特点,他们仇视现存事物,厌倦战争,主张无限制的自由,反抗任何形式的束缚’。业余计算机迷的引入计算机和信息概念的动机十分混杂,它是政治上的反抗性、科幻小说的奇想性、自己动手的自救论和逗乐嘻笑的奇异混合。”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反权势运动是新左派运动的主题,内容包括反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帝国主义抗议运动等。反映在计算机领域,则是为争取公众利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甚至研究计算机的权利发出呼声,它涉及到社会性和公共参与性,涉及到明显的政治目标:要求把信息的权利交给公众,使之具有更多更大的自由,从而消除和克服由一个团体——通常是政府和军事集团支持下的团体——控制信息传播与传递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这一批人在起步之初,便追求或刻意营造一种粗犷、畅快、激进的平民氛围,以便与大型机的精致、典雅和贵族化风格形成抗衡。
在工作方式上——纽约的波基普西一直是IBM公司大型机业务的腹地,其他属于IBM分部,或与之有业务联系的机构的成员通常都以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会议,它可以说是大型机思维定势的一个象征。“直到最近,IBM依旧有一项每年从优秀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它们的大部分员工的政策。IBM公司认真地向这些人灌输它的企业文化。许多IBM公司的高级员工从未在其他公司工作过,一直待在IBM,‘外来者’几乎不可能进入它的高级管理人员的队伍。”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及其惯性发展中,渗透着为其所尊奉的企业精神和企与这种严谨的工作方式相对照的是,新一代计算机迷常常在简陋的阁楼或旧车库里进行研制工作,没有着装方面的讲究,聚会也是无拘无束的,集合地点则总是选在酒吧的聊天场所里。西海岸的霍姆布鲁斯计算机俱乐部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聚会场所,它位于靠近斯坦福大学和工业园的门洛公园之中,也是成果出得最多的地方之一。而在旧车库里进行创业的传统也发源于这片土地上,早在1938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就用借来的500多美元,在租来的旧车库里开始了创业生涯,他们最终成为惠普(HP)公司——一家新崛起的小型机公司——的创始人,也揭开了创业硅谷的序幕。
在名称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1964年,IBM推出System 360系列大型计算机,可以说是制造了计算机发展史的一个大事件。这里,说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IBM用了“360”这个能够令人产生无尽遐想的数字:它代表一个圆,又与地球圆周的度数相符,含有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级计算机的意思;而“60”这一数字恰恰又与60年代相吻合,仿佛戏剧性地预言了整个60年代S/360型计算机都占据着统治地位的事实。到了70年代,为了紧跟年代,这一机器又重新被命名为S/370.
与之形成对照,新一代计算机研发公司及其成果本身的名称往往体现出崇尚普通和趋于大众化的色彩,如“渺小机器公司”(Itty-Bit ty Machine Company)、“肯德基油炸计算机”等。而“苹果”既是一家新兴公司的名称,也是1977年推出的微型计算机的名称。它的几方面含义都与计算机之趋于平民化的潮流有关:附于其上的是一种淡淡的乡村气息,它要以柔克刚,化解庞大机器的坚硬棱角,使之显得更加质朴自然;另一种说法是,人们要以这个名称来纪念过去的一家甲壳虫唱片公司。
在结果上——与大型计算机相对应的研制结果是计算机小型化,也称计算机微型化。它是计算机技术本身迅猛发展的结果,相当程度上也是那一批主要聚集在旧金山地区狭长地带的离经叛道之士的杰作。计算机变得惊人的小,不需要专门的环境,也不需要高度控制条件下的种种设备:空调、湿度和专门的动力系统等等。现在,计算机和终端可以被置于它从前不可能被置于的许多地方:零售商店,旅馆,银行分支机构,小型制造商,等等;与安放的便利相伴随的是操作的简便,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多了。后者意味着被当时的大公司所忽略的那一大群消费者可以买得起计算机,可以用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那些需要往往又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连在一起的。
一方面是政府的扶持和大量的军事合同,另一方面是由非正统价值和反主流文化人物所掀起的新信息技术的浪潮,在技术自身发展和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和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特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47年,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里德里克·弗曼(Frederick Ferman)提出了建立大学研究园的思想,并在1951年在校内划出土地兴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正是从这里后来逐渐发展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设计和制造中心。70年代中开始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杰里·布朗(Jerry Brown)精通与反主流文化人物打交道的各种诀窍。他拒绝为他配备的大官邸,仅仅租用了其中一个朴实的小套间。他在签订大量军事合同以保证加利福尼亚的经济支柱的同时,“强烈反对核战争,积极主张保护环境,他热衷佛教禅宗,喜欢和摇滚歌星及舒马赫派的经济学家来往。”他在加州的首府萨克拉门托设立了一个“适用技术办公室”,鼓励人们用“头脑风暴”构想一些大胆的计划。他主张:“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这一种与我们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一按按钮,人们就可以得到有关决策过程的许多信息……信息使人获得平等的权利,它将摧毁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计算机的使用和关于计算机文化的问题上,他持有和激进的计算机迷一样的看法。
计算机小型化的意义对于因特网来说,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当计算机的体积逐渐缩小时,它也随之获得了全新的、无形的电子“能力”;由小型化引导的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软件开发、个人电脑等——铺就了通往因特网和普及因特网的道路。最普通的个人计算机并入联结全球的信息网络,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小型化,或微型化;而更小、更快、更便宜的计算机不断地从办公室移居家庭,又通过网络向外部世界的无限空间发射,这其间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它直接指向人类文明和人类本质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现实生活中,与因特网之逐渐成为平民百姓之可触摸、可利用的传播工具的过程基本一致的是:因特网淘金风潮的许多获利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雅虎公司最初是由两名辍学的研究生建立的,两年时间发展成资本市场总额大大增加的大型媒体公司;亚马逊网上销售公司和玩具网上销售公司从亏损企业很快就成为拥有相当的资本市场总值的企业。类似的传奇故事使得下述观念很容易就被人们所接受:在因特网世界中,每一个来自社会顶层和底层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机会从技术中受益。此外,经济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中有关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类似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以后相继有一些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电子讨论比面对面的讨论可以更加平等。其原因之一在于网络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社会等级方面的顾虑,从而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更加放松。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许多企业发现组织活动能够通过远距离的计算机来达到它的目的,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诸如因特网可以成为“外围”人员的参与工具、“电子讨论比面对面的讨论更为平等”、“减少地理和社会的距离似乎对处于‘外围’人的影响比核心人物影响更大”,等等,是所谓“民主化”的观点,还有人做了更加明确的表述,“认为会出现扁平式组织结构,即在一个很小的领导层下的单一社会等级结构”。这里的含义是新的信息技术成为减少组织层次的强有力的工具,也就是说它们会导致管理有效范围的增加,从而减少对中层管理的需要,它的直接对立面就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
有关因特网与社会民主的关系的问题,如同计算机民主的问题一样,历来存在着争论。与上述观点相对的一种观点是“利益核心论”,后者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会巩固现存的社会结构,“从历史上看,精英分子们充分利用了新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社会控制工具,并且极力阻止有损于他们利益的后果。”对此,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进行更详细的讨论。这里,与本章的主题相关,我们更加侧重的是激进的计算机迷的那一段神奇般的历史,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他们的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体现在为网络传播奠定了计算机小型化这样的基础上,体现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准备上,体现在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结合上。那种对于大众化、平民化的追求,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中因特网向民用和商用的转化时期。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60年代颓废风气的一种纠正,是严肃思想和奇谈怪论、幻想,甚至童话故事的混合。如同一些文献所记载的那样,有的时候,新一代计算机专家对于革新成果的庆祝,就采用盛大的露天摇滚音乐节的形式;而“晚上在山景地区(Mountain View)的聊天场所里促成的技术创新扩散,比在斯坦福大学大部分的研讨会还要多。”就是这样,离经叛道者、标新立异者、残留的嬉皮士、摇滚歌星与信息革命的新前景的开拓人奇特地结合在一起了。
有趣的是,计算机的发展为因特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是因特网的真正问世又与网络传播主导力量观念上的重大革新不可分离,这再次说明网络发展的内部,蕴涵着超出官方和军事目的的因素,蕴涵着与非主流文化相一致、相呼应的因素。负责研制因特网的高级计划研究署成立之时,计算机已经进入到“第二次飞跃”的发展阶段,即以晶体管开关装置取代电子管的阶段。以后的十几年是大型机居统治地位的年代,它在客观上制约着当时的网络发展的程度和范围。
由激进的计算机迷提出的平民计算机、计算机民主的思想在以后不断受到挑战,20世纪80、90年代,IBM等大公司的重新崛起是计算机技术领域内的一次反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经过了这一过程,萌动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发展的人文派和技术派的争论和对立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