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儒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18500000019

第19章 尊重他人——任何时候不丢失做人的标志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孔子对人类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贡献。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结合起来,把仁义当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指能够爱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爱。

又,《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别人的人,是仁义的开始。尔后,宋代苏轼又在《子思论》中更加补充道:“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

仁,既包括同情人、尊重人,又包括博爱、谦让、宽容等多个方面,这就道出了人道与人权的真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由于孔子对“礼”、“乐”的感叹,再转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中国文化这个“礼”字,如果谈到根本,是哲学最高的问题,也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问题。这个本体论,也就是礼的根本所在。所以孔子说,这个问题太大了。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孔子当时对文化衰败非常感叹。

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标志。做不到仁者爱人,就不算做一个人。人的标志不仅仅是一口气,或者能说话,最关键是看有没有人气,能不能处理好人际的关系。人是在与人的接触中显示自己的人性的,而礼仪乐章正是对这种人性的外化和规范,这就是仁。不仁的人,就算不上人,自然也不懂什么礼仪乐章了。反过来说,礼仪乐章乃是对人所制定的,那些匪人是不会遵守什么礼仪乐章的。

礼乐的根本决不是为了形式而已,它一定是人们善良心灵的一种表现和外化。比如说,为了表示宗族的亲情,归宗认本,所以举行大的庆祝祭祀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和睦亲族,认祖归宗,达到了目的也就行了,决不要去铺张浪费。也就是说,只要礼仪表达了情意就够了,毋须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