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儒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18500000021

第21章 适度——什么事做过分了都不会有好结果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诗歌,也是《诗经》全书的开卷篇。描述的是一君子“追求”窈窕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是一首优美的动人情歌。

孔子认为,《关雎》之诗,喜乐而不淫荡,哀悲而不伤痛,在感情的抒发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哀与乐也不过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好体现了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高雅艺术观。

孔子在《礼记》中提到对人生的研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饮食不是“性”也,不是人先天形而上的本性,是人后天的基本欲望。一个人需要吃饭,自婴儿生下来开始要吃奶,长大了就需要两性的关系,不但人如此,生物界动物、植物都是如此,因此人类文化就从这里出发。

《诗经》第一篇选了《关瞧》,根据“饮食男女”的基本要求,指出人生的伦理是由男女相爱而成为夫妇开始的,所谓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所有社会一切的发展,都由性的问题开始。

世界上的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的。中国文化中,过去的思想——万恶淫为首;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亚当和夏娃不吃那个苹果,一点事都没有,上了魔鬼的当去吃苹果,他们也认为性是罪恶的。西方与东方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哲学家则逃避这个问题。现在看孔子,他可以说是哲学家、宗教家,又是教育家。

孔子认为“关关雎鸠”男女之间的爱,老实讲也有“性非罪”的意思在其中。性的本身不是罪恶,性本身的冲动是天然的,理智虽教性不要冲动,结果生命有这个动力冲动了。不过性的行为如果不作理智的处理,这个行为就构成了罪恶。这个道理对不对?性的本质并不是罪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但处理它的行为如果不对,就是罪恶。

孔子就是这个观念,告诉我们说,《关雎》“乐而不淫”。注意这个“淫”字,现代都看成狭义的,仅指性行为才叫淫,在古文中的“淫”字,有时候是广义的解释:淫者,过也,就是过度了。如雨下得太多了,就是“淫雨”。所以《关雎》“乐而不淫”,就是不过分。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一个原则,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用现在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在行为上止于礼。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

但《关雎》这篇诗中,也有哀怨。虽然只有几个字,假使用现代文学来描写,就够露骨的了。它最后说:“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个求,就是现在白话文的追求,追不到的时候睡不着觉!睡不着还在床上翻来覆去!但古文用“辗转反侧”四个字都形容尽了。可见这中间还有哀怨,尽管哀怨,并不到伤感、悲观的程度。这个道理就是说一个人情感的处理适中,合乎中道。

现在我们的音乐等等一切文化,能不能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呢?恐怕还没有做到。我们读了孔子这一段话以后,对于目前社会上的文化思想,必须深切地反省。所以孔子在答复鲁定公问政之后,随即谈到诗的问题,就是表示修身要具备“诗”的感情,从政更要把握“诗”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