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年龄知多少
14822900000062

第62章 τ子寿命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已先后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和中微子等几种物质粒子。当时很多人猜测,它们是否就是构成大千世界的所有基本粒子呢?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用来解释原子核内作用力的介子理论,并预言自然界中存在一种传播核力的粒子即介子,它的质量处于电子和质子之间。

两年后,曾发现正电子的美国科学家安德森在宇宙线中发现一种比电子约重200倍的新的粒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就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介子,将它起名为“μ介子”。后来发现,它的性质与介子完全不同,只是介子衰变后的产物,因此改称“μ子”。

科学家发现,μ子很不稳定,它的平均寿命约为2μs,然后便衰变成电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带有负电荷的μ子(称负μ子)与带有正电荷的μ子(称正μ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表明正μ子是负μ子的反粒子。

由于μ子与电子和中微子只参与基本粒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后来科学家们便将它们统称为“轻子”,以区分质子、中子之类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并将后者统称为“强子”。

1975年,美国科学家佩尔等人利用加速器做物理实验,发现正负电子对撞后产生一种类似μ子的新物质粒子,起名为“τ子”。它的质量很重,是质子的1.8倍,平均寿命约为10-13秒,属于第三代粒子,其他性质几乎与μ子一模一样。因为它也不参与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尽管它比一般的强子还要重,但仍按其性质归在轻子类。佩尔因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所有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粒子只有夸克和轻子两类,它们分为三个世代。第一代是上夸克和下夸克、电子及电子中微子;第二代是粲夸克和奇夸克、μ子及μ子中微子;第三代是顶夸克和底夸克、τ子及τ子中微子。其中每一种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所有我们平常看到的普通物质都是由第一代的粒子所组成,第二及第三代粒子只能在高能量实验室中制造出来,而且会在极短时间内衰变成第一代粒子。每一代的4种粒子与另一代相对应的4种粒子性质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的质量及稳定性。轻子与夸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缺少一种叫“色”的性质,所以它们的作用力(包括弱相互作用、引力和电磁力)会随距离增加变得越来越弱。相反,夸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会随距离增加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