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年龄知多少
14822900000063

第63章 π介子平均寿命

我们在学校里学过,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构成世界万物。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维系在一起的?

大约70多年前,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着科学家们。当时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万有引力和电磁力。人们通过实验发现,分子和分子之间,原子和原子之间,以及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作用力都可以用电磁力来解释,即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但是对于原子核来说,电磁力就不够了,因为原子核内仅有的带电粒子就是质子,这些同带正电荷的质子聚在原子核内时彼此会强烈地相互排斥。

一个结合得很紧的分子,只要用10多eV的能量就可以把组成它的各个原子分开;但如果想把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分开,至少需要200万eV的能量。按理说原子核内各粒子间的距离要比分子内各原子间的距离小得多,这表明其中必定存在一种比电磁力至少强100多倍的力量,人们给它起名为“核力”。这种力量不像电磁力和引力,属于一种短程力,尽管在原子核内非常强,但是在核外却几乎等于零。

1932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分析了核力的性质,提出质子之间可以通过交换一种特殊粒子来使自身运动,以使动量守恒,好像它们之间有一种作用力。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粒子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粒子”不同,它是一种仅负责传递力的“作用力粒子”,也称“传播粒子”或“媒介粒子”。

几年后,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根据数学分析结果,论证了这种特殊粒子的存在。他认为作用力粒子必须具有质量才可以产生力场。核力作用距离越短,说明这种粒子的质量越大。所以它的质量处在质子和电子之间,约为200~300个电子质量那么大。

1947年,英国科学家鲍威尔在研究宇宙线留下的径迹时,发现一个质量是电子的273.3倍的新粒子。人们给它起名为“π介子”,意思是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的粒子。它正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作用力粒子。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人们后来发现,有些π介子带有正、负电荷,有些是中性的。带正电荷的π介子起着质子间“交换力”的作用,而带负电荷的π介子则起着反质子和反中子间的“交换力”作用。这两种介子的寿命都很短,大约在10-14s后就衰变成μ子和μ子中微子,然后进一步衰变成电子和电子中微子。

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K介子、ρ介子和ω介子等。这些介子都比π介子重,也都不能稳定存在,经历很短的时间后即转变为别的基本粒子。科学家们还利用高能加速器使粒子相互碰撞,从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介子。

海森堡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因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鲍威尔因发现π介子而获得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