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金星离火星有多远
14825100000055

第55章 幽门螺杆菌长度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与那些“曲高和寡”的获奖成果相比,这项成果似乎显得有些平凡。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些疾病与细菌无关。所以,当沃伦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幽门螺杆菌时,大家都不信。后来,他的合作者马歇尔为了证明致病机理,曾喝下含有病菌的溶液,最终证实了幽门螺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

1979年,42岁的澳大利亚皇家帕斯医院病理学家沃伦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一例胃炎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观察到,在胃黏膜表层有呈弯曲状的细菌。沃伦感到很奇怪,因为一般认为在胃酸的环境中,细菌是无法生存的。然后他用放大1000倍的显微镜更仔细地观察,肯定了这种细菌确实存在;至此,沃伦仍不放心,进一步用银染的方法对切片进行染色,从而更清晰地观察到了细菌的形态和数目。在此后的两年中,沃伦在许多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标本中,都观察到了这种细菌,并发现,在所有的标本中,与细菌相邻的胃黏膜都明显受损。因此,他认为,这种慢性胃炎患者胃中存在的细菌(当时他们称之为弯曲菌)一定与胃炎的发生有关。就这样,一个反复观察到的现象逻辑地导致了一个关于胃炎发生的新假说的诞生。

但是沃伦知道,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设想,必须要有临床医生的参与。他试图说服帕斯医院消化科的医生们注意他的观点,但是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这种观点真正感兴趣,更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1981年,一个30岁的实习医生马歇尔来到医院进行内科学实习,他先被安排在消化内科进行6个月的训练。消化科主任沃特斯便建议马歇尔与沃伦合作,研究一下细菌与胃炎的关系。马歇尔当时一定没有想到,巨大的幸运会以如此漫不经意的方式降临到他头上: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就走在了通向诺贝尔奖的道路上。马歇尔的加入,使沃伦可以不断地获得研究所需的临床标本,研究工作迅速推进。到1982年,沃伦在马歇尔的协助下,已经积累了135个胃炎的活检标本,并证明,所有的标本中都检出了弯曲菌。沃伦认为他的“胃炎细菌学假说”已有了更有力的证据,因此将结果整理成文,并于1983年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公开发表。该论文的题目是《慢性胃炎胃上皮的一种未知弯曲菌》,作者仅有两人,沃伦排在第一,马歇尔在第二。这篇文章肯定了细菌能在胃的强酸环境中生长,并清楚地提示了它与胃炎的发病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个初步的结论具有明显的观念上的“革命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科研成果开始在临床应用,使胃溃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了革命性突破。原先,医生用治酸的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后来,用抗菌手段治疗,这些疾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了。近年来,科研人员又发现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原因,并已从此入手,进行胃癌防治方面的研究。

电子显微镜下的幽门螺杆菌放图像幽门螺杆菌的长度仅有3.5μm。它能分泌一种碱性物质,包在细菌的外面起保护作用,使细菌能在胃酸中存活下来。所以单纯用一种药物是很难杀死它的,通常需用三种“武器”联合攻击,在它没有产生耐药性之前将其剿灭。这三种“武器”是指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加上两种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