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34

第34章 文武双全 (1)

《三国演义》中,张飞以一张赛过锅底的黑脸和有勇无谋的莽夫形象出现。最终因为责罚手下过重,被部下所杀。

不过,根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真实的张飞并非如此。袁枚在《随园随笔》卷十九中说:张飞似乎不是粗俗鲁莽的人,也并非大字不识一个,涪陵有张飞所作的刁斗铭,流江县有张飞所题写的名石,前明张士环也有诗称赞张飞说:“江上祠堂横配剑,人间刁斗重银钩。”

张飞的刁斗铭并没有流传下来,他的书法除了上述那块题石外,似乎也没有其他传世之作,倒是四川云阳县的张飞庙前所筑碑亭上有联云:

徒令上将挥神笔,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样看来,张飞非但是文武双全,而且还是位书法家。

张飞是位美男子?

张飞,字益德,汉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以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

在人们的心目中,张飞的长相应该是威猛无比的。“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反映了千百年来民间为猛将张飞勾勒的艺术形象。

然而在史书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对张飞的相貌描述。《三国志》里对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关羽“美髯公”、“相貌堂堂”等均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独独对张飞的长相只字未提,这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因为这样,也就使罗贯中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三国演义》里,张飞被描写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活脱脱就是一个捉鬼的钟魁。而在戏剧里张飞不仅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还加了一张黑脸。小说和戏曲里的红脸关公是有根据的,但黑脸的张飞则完全是艺术家的想象和戏剧艺术的需要,一个红脸的关公与一个黑脸的张飞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十分显著的。

那么,张飞到底黑不黑、丑不丑呢?虽然没有正面的资料,但我们可以从侧面资料加以推断。据史料记载,张飞有两个女儿,先后被刘禅立为皇后。在注重美貌的古代后宫,张飞的两个女儿都能够当上皇后,她们的相貌至少是不错的。由此推断作为父亲的张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还有一个佐证,让人们对张飞的真实长相有了更具体的想法。2004年,文物部门在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一个石人头像。该石像大约高四米,宽三米多。据当地人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张飞曾扎寨于此,特别雕刻的。该“张飞”慈眉善目,长耳厚唇,脸上白净无须,与《三国演义》和人们心目中的那个虬髯黑面的张飞形象大相径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石像做了测量和鉴定后,发现该石像的确建于唐代。对于它是否就是张飞,虽然考古专家没有给出答案,但该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张飞的真实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证。

虽然人们对张飞的相貌猜测颇多,但由于缺少正史的记载,张飞的真实相貌如何,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民间有一句俗话:“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意思是说张飞并非莽汉。有三件军事事件可以证明张飞有勇有谋。

其一是在当阳桥独退曹军。据《三国志》记载,208年,曹操南下,刘备从襄阳狼狈撤退,被曹操追杀了一日一夜,来到当阳长阪坡。刘备抛妻弃子逃命而去,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张飞临危不乱,他命人拆了当阳桥,一人横矛立马于河边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慑于他的勇猛,不敢上前,从而解了刘备之危。

《三国志》对这段史实记载得过于简略。实际上单凭张飞的那几声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咙,恐怕也是吼不退曹操数万大军的。曹军害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才是退兵的原因。但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这并非是孔明的妙计,而是出自于猛张飞的计谋和胆识。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把这段历史写得有声有色,即所谓“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说得是张飞为了阻挡曹操的追兵,故布疑阵,命士兵在马尾巴上扎上树枝,在桥后树林中来回奔跑,弄起滚滚尘埃,好似有千军万马埋伏其间,他自己则“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曹军“又以为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曹操也亲自赶来,张飞见此,更是邀敌来战,“声如巨雷”,唬得曹操有退却之心。张飞见状,更加有恃无恐,邀战之声更大,吓得曹操身边的大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惊得急命退兵,刘备得以脱逃。

想来,曹操事后知道就这样被张飞用计耍了一次,不气煞才怪。

其二是攻取益州,义释严颜。当时,刘备攻取巴蜀,与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凤雏”庞统战死,张飞独率一军从荆州增援。他用计攻取巴郡,生擒巴郡太守严颜,之后所过必克,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注意“所过必克”,这在战争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也说明降服严颜是多么重要的事。而最可圈可点的是张飞捉了严颜后并没杀他,而是亲自为其松绑,一方面显示了张飞爱才敬才的品格,另一方面也说明张飞并非只知莽撞杀人的莽夫。

其三是巴西大战张郃。215年,曹操命大将张郃领兵三万进攻巴西郡宕渠(四川渠县),当时任巴西太守的张飞率万人迎击。两军相持了五十余日后,张飞突生妙计,将曹军引入一条狭窄的山道上,自己则率精兵绕到敌军后面发动突袭。曹军人马虽多,由于地势所限,前后不得相救,被打得晕头转向,曹军大将张郃仅带十余残兵弃马而逃,狼狈至极。张飞这一仗对蜀汉事业的贡献极大,不但从战略上挫败了曹操进窥巴蜀的图谋,还让刘备有机会乘势攻取汉中,最终实现了占据巴蜀鼎足天下的战略构想。

后世以及同时代的对手对张飞的勇谋和品格都多有溢美之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关羽和张飞都有万人不挡之勇,是虎臣。关羽报效曹公,张飞义释严颜,也都有国士之风。然而,关羽自负且刚愎自用,张飞性格粗暴并且不知道施恩,所以最终因为短处而失败。

此外,同时代的对手郭嘉、程昱、刘晔、周瑜、宋朝的傅干等人都曾赞美张飞“万人敌”“勇冠三军”“勇而有义”;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对其更是赞美有加:“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代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能得到如此多的赞美,想来张飞不会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吧?

张飞是个书画家?

张飞无疑是一员勇猛的战将。不过,张飞的能耐不只如此。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他还能写诗,擅画美人,擅草书。

《三国演义》中说,张飞是一个靠杀猪卖猪肉为生的屠户。然而,根据涿州当地的传说,张飞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性情刚烈,脾气暴躁,他父亲给他请了几位老师,都被他气走了。后来他舅舅特地推荐了一个叫王养年的先生来教他。王老先生做过朝廷将官,兼有文武之才,因朝政腐败弃官回乡,以教书为生。张飞对这位先生十分敬佩,在其指点下习文练武,十三岁时就练就一身好武艺,同时遍览群书,对当时的乱世极为不满,立志要荡平天下救百姓。王先生担心张飞惹出祸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教张飞练书法、画美人,来缓和他的刚烈性格。三年下来,张飞的书画果然大有长进,特别是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大受称赞。著名学者邓拓先生曾专门著文《由张飞的书画说起》的文章,其中谈到张飞的书画。

元代吴镇有一首题为《张益德祠》的诗中写道:“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221年)拜车骑将军。照吴镇的说法,张飞的书法造诣极高,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像恐怕也比不上。这个评价实在很高。

明代文献学家、曾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佺在他的《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中记载,顺庆府渠县(即三国时的宕渠县)有一座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题有“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马勒石”两行隶书大字。这段题字是张飞以少胜多,大败名将张郃后,以石代纸,以矛代笔所书。后人也认为这句话是张飞亲笔题写的。今陕西岐山县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幅张飞“立马铭”手书碑石原拓,碑刻共二十二个文字,其字体、大小均与史载吻合。题字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