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51

第51章 流传的传说 (3)

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乾隆这里改道分岔,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丧葬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只不过,乾隆本人以及随他入葬东陵的后世子孙都没有想到,一百年后,他们这些东陵的“主人们”共同迎来了陵寝被盗,尸骨被抛的厄运。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绪皇帝在冰冷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中悲愤地离开了人间,年仅三十八岁。第二天下午,在光绪驾崩不到二十小时后,他的“母后”,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这对母子冤家,在一天之内双双死去,消息一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杀……

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就有人怀疑他死于谋杀,但是直到慈禧死后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皇朝被推翻后,人们才开始敢说出心中的怀疑。曾是清宫御医的屈桂庭公开发表文章,说他曾在光绪死前三天进宫为其看病,发现光绪本已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三天后便猝然而逝。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此文激起千层浪。是谁害死了光绪?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慈禧太后身上。

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害怕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令人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曾做过两年慈禧秘书)的《瀛台泣血记》中都称,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仗着慈禧的权势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怕慈禧死后光绪找他们算账,于是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从上面的各种文字中可以发现,有人认为是慈禧直接指示毒死光绪,有人认为是慈禧的亲信毒死了光绪。无论怎样,总之都认为光绪是非正常死亡,且与慈禧有关。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怀疑,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苦闷的皇帝生涯和不幸的个人生活,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

光绪与慈禧虽以“母子”相称,但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其父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因此,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慈禧的独生子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由于临终没有留下遗命,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四岁的载湉入宫来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载湉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因为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儿子,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想找个儿皇帝,为她再次垂帘听政创造机会。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成为其争夺权力的工具。

光绪虽然当了皇帝,但自从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按照清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到了十六岁就要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日期逐渐临近,慈禧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已不可回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十九岁的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选的。皇后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这位皇后长得实在不漂亮,瘦弱驼背,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瑾妃相貌一般,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

活泼的珍妃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并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专宠珍妃,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而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相传她临行前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这件事情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珍妃确实是那时死的,因为从那以后再没见过有关珍妃的记载。而且后来有个太监在回忆录中专门谈到了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况。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旧病复发,再也无法康复了。

光绪亲政后,五十三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一如既往地把持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

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顶着月亮去,饱受奔波之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抑郁,旧病不去,又添新愁。

从记录光绪身体状况的《脉案》看,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没有见好,但是看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整天忙于政务,另外,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无暇顾及看病吃药。这就更使得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光绪疾病缠身的一生中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就是戊戌变法了。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光绪帝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加深了与慈禧的不和,但也激发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以及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

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改革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廷大臣里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他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发动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让他和康有为、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设法相救。光绪在信后还特别说:“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

不想,杨锐此人胆小怕事,将密谕扣住不传他人。光绪等不到回音,急不择路,只好重用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于八月二日发给林旭一道密谕,让他转告康有为迅速离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看到密谕十分感动,但都束手无策,最后也觉得只有拉拢袁世凯。于是由谭嗣同出面请袁世凯,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马上向荣禄告密。荣禄又即刻将此事密电正在颐和园的慈禧。慈禧马上乘轻轿返城,立即传光绪来见,对其破口大骂。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不许她觐见皇上。

中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出瀛台岛。

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写着“斩袁”两字。

光绪被囚后还曾试图求得慈禧原谅。例如他在送给慈禧的画轴、匾额斗方等题款时,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目的是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已经不可能让光绪再次亲政了。

光绪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他对天长叹: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病情日益加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初二,御医在光绪的《脉案》中写下:“皇上脉搏微弱,面色发黄,鼻子溃疡,吃饭不香,消化不良,心情烦躁,时常叹息,气短而懒得说话,精神恍惚,常常半夜醒来,对墙无故发笑。”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命太监将其推入井中。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和身体都彻底崩溃。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看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并非全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