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60

第60章 一场战争 (3)

六个汗国都是蒙古大汗的属地,其子民都可以自称为蒙古国人。因为元帝国皇帝之位由蒙古大汗忽必烈担任,六个汗国的子民也都可以自称为中国人。这些子民中有不少来自中亚细亚的波斯人(色目人),他们可能到过中国的中原,并且在中亚细亚的某个地方遇见马可·波罗,以“中国人”的身份向马可一家人讲述了在遥远的东方所发生的一切。这些色目人虽然在元帝国的政治地位很高,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至少汉文化水平相当低,所以,讲到许多中国的地名时用的大多是波斯叫法,而且往往把元帝国皇帝的家谱搞错。这一点可以理解,蒙古人建立的六个汗国的开国君王虽然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裔,但其继任者们却往往乱了辈分,尤其是元帝国,其皇帝又兼任蒙古大汗,要搞清如此复杂的关系确实不容易。

色目人不熟悉汉文化,所以根本没把汉人使用的汉字、印刷术及茶当成一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向马可提起。同样,由于不熟悉汉文化,他们提供给马可一家人的中国资料是感性的、支离破碎的。

如果以上分析属实的话,最合理的说法是,马可·波罗并没有真正到过中国,至少,他没有到过中国本土,只是自认为他所到的中亚细亚国家就是中国。“襄阳献炮”则是他为了抬高身份而编造的故事,以便为元朝皇帝“接见”做铺垫。纯属虚荣心在作怪。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都承认这本书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书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本书引发了国外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对东方的兴趣,他们纷纷东来,寻访中国,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这些人包括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曾经五征漠北,三讨安南,安抚了新疆、西藏、海南等地区,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交流,成就可圈可点。然而从人性的角度看,他又凶狠残暴、滥杀无辜,曾经残忍地虐杀了三千宫女,引起了强烈民怨。但关于他的争议还有另外一个焦点,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他的母亲是个朝鲜人。这是真的吗?

其实,朱棣生母是谁这个问题自从他登上皇位便开始有争议,只是当时迫于形势,这种争论只是在民间口耳相传。几百年来,这个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朱棣的生母是谁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是说孝慈高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大脚皇后马秀英。这种说法基本出自官方的权威资料,诸如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等。随后的清代史书也大多沿用了明代官方史书的说法。这些史书都记载说,马皇后共生了五个儿子,朱棣是第四子,所以朱棣自己也是反复强调“朕高皇后第四子也”。但据民间传说,马皇后并没有生育能力,太子朱标、四子燕王朱棣等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是由宫中的妃子所生,被她抢了过来据为己有。

二是说高丽美女碽妃李氏。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南京太常寺志》,该书明确记载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即朱棣。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礼乐的机构,主要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南京太常寺志》是记录皇家宗庙祭祀的重要文献,因而它的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另外,明朝的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中描写了南京奉先殿(家祭之处,象征内朝)内的牌位排列,似乎也说明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文中写道:“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马皇后的牌位居中,众妃在东,只有一位妃子的牌位单独放在西边。沈玄华认为,之所以出现“一妃独在西”的情况,是因为她是成祖皇帝朱棣的亲生母亲,因而被朱棣单独摆在一边,以突出她的地位。这种观点得到了后世很多学者的支持。傅斯年、吴晗等历史学家都认为朱棣的生母就是碽妃李氏。

三是说朱棣根本不是朱家血脉,而是遗元后代。蒙古《黄金史纲》中说元大都城破时,元顺帝的妃子弘吉剌氏已经怀孕三个月,没有来得及逃出,躲在一个大瓮中避难。后被明军搜出,因其貌美,被朱元璋纳为妃子,称为翁(瓮)氏。弘吉剌氏当时心想:“如果七个月后产子,则孩子必然会被朱元璋当作野种所杀。如果分娩在十个月后则会被朱元璋当作他自己的亲儿子抚养。”于是她向天祈祷再添三月孕期,结果真的怀孕十三个月才分娩,产下一子,就是朱棣。当时朱元璋梦到东西二龙相斗,西龙被东龙打败。解梦的巫师告诉他这代表他的两个儿子争位。西龙是汉族后妃的子孙,而东龙是翁妃的子孙。朱元璋听后认为翁妃来自蒙古,本属自己的敌人,让她的儿子继承大统不好,于是就把朱棣贬去边疆镇守。

清代《广阳杂记》中也记载,明成祖朱棣不是马皇后生的儿子,而是蒙古女翁氏的儿子,翁氏是元顺帝的妃子,史书为了避讳这一点,所以都没有记载。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明成祖朱棣不仅不是马皇后所生,而且还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而是元顺帝的遗腹子。假如朱棣是蒙古人,那么历史上曾经统治中国差不多三百年的明朝皇帝从第三个皇帝开始就是姓弘吉剌的蒙古人了。这个结局太有震撼力和戏剧性了,但这不是事实。根据史书记载,元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1368年,而明成祖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中间相差七八年之久。因此,这种说法存在太大的漏洞,很可能是民间流传的谣言。至于《广阳杂记》,它本来就是一部记叙佚闻趣事的书,作者刘献廷也说这是他听到的古老传说,没有指出确实的根据,它很可能是弘吉剌氏之说的另一个版本,因而也是不足为信的。

这样,明成祖朱棣的亲生母亲就集中在马皇后和碽妃李氏身上。

虽然朱棣由马皇后所生的说法明确见载于《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明史》等官修正史,但是大多学者却认为这并不可靠,因为朱棣曾经下令修改过国史。

朱棣的天下是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当年朱棣因为建文帝削去了他的藩王之位,于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北平起兵讨伐建文帝。四年后朱棣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皇位,史称“靖难之役”。由于皇位毕竟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朱棣未免有些心虚。为了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他再三宣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两次下令修改了《太祖实录》,而《靖难事迹》《玉牒》等更是在朱棣的授意下编写的,清代的《明史》则是沿用了这些记载。因此,这些史书都不可靠。

明成祖的权力再大,却限制不了外国的记载。朱元璋洪武年间,朝鲜使臣权近曾在北京拜见了燕王朱棣,后来他在《奉使录》中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写到了成祖生母的忌日是七月十五日,而马皇后的忌日却是八月初十,以此论断,朱棣的母亲显然不是马皇后。另外,朱棣即位后,曾在南京修建了大报恩寺,声称是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然而寺中正殿的大门经常紧闭,外人无法看见里面,据说里面供奉的其实是碽妃李氏。

还有一件事情也可以证明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明史·黄子澄传》《明史·周定王》《永乐实录》中都记载了一件事,即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明史·孙贵妃》又记载:孙贵妃去世后,太祖朱元璋因为她没有儿子,于是命周王橚以亲生儿子的身份为她服孝三年,东宫(即太子)以及其他诸王子也为其服周期。《明史》总结说:“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说明周王朱橚为庶出。如果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话,那么朱棣也是庶出,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

可见,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但破绽还是存在的。因此,可以断定他不是马皇后所生,极有可能如《南京太常寺志》所说,是高丽人碽妃李氏。甚至清末李清之著文称,明末北京城破后,南明弘光皇帝复去南京建都,检修太庙时发现,碽妃的牌位还在,与《南京太常寺志》所记完全一致。他由此才领悟到,朱棣即位后,在北京所建的太庙只设一帝一后,并且规定皇帝的生母皆不配享太庙,其目的就是抹杀生母,不留痕迹。

这样看来,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很有可能是高丽人碽妃李氏。但这还需更充实的资料证明。假如事实果然如此的话,朱棣也真是煞费苦心。

沈万三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间的纠葛最为世人津津乐道。《金瓶梅》里,潘金莲不止一次说过,“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

沈万三是真正的富可敌国。据《明史》记载,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沈万三晋见了朱元璋,并出资帮助朱明王朝营建首都南京,他自己就包了明城墙从洪武门到水西门十余公里长的城墙,工程量占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此外,他还出资修建了廊房、街道、桥梁、水关、署邸等建筑。关于沈万三有个聚宝盆的故事则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

看神话传说总是让人心旷神怡,甚至心生向往。然而,查看历史,却发现,传说中连老天都眷顾的沈万三,其真实的命运不但不让人羡慕,甚至让人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