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61

第61章 传说只是传说 (1)

民间传说沈万三与朱元璋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沈万三富甲天下,朱元璋贵为天子。这是上天安排的,命也。

沈万三为什么这么有钱呢?一说是祖上积德。传说沈的外祖父陆通判在苏州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一套闹鬼的住宅。一天深夜,陆正在读书,有两个女鬼在他面前笑个不停,陆通判就用剑将她们砍走。第二天,陆通判发现他昨晚砍的是院中两棵冬青树,挖掘树下,发现了金银无数。作为外孙的沈万三自然也跟着发了。

另一种说法是他的运气好。话说沈万三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为人善良。有一天,沈万三见一打鱼的老渔翁网网落空,便帮助拉网,结果网网是鱼。最后一网网上来一只泥瓦盆,老渔翁将泥瓦盆送给他以示感谢。谁知这是只聚宝盆,一颗米放进去,一盆米倒出来;一锭银放进去,满盆银变出来。“沈万三的家资——用不了”这一歇后语就是这么来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致富,总之沈万三很富,而且还带动原本就富足的家乡——浙江湖州南浔镇更上一层楼,让南浔镇有了“一个南浔镇,半个苏州城”的说法。后来,沈万三觉得南浔地方太小,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于是举家乔迁到苏州周庄。有一年,当地闹瘟疫,只有乌梅能有效救治,沈万三做起了乌梅生意。他有一个竞争对手,是农民军将领朱大麻子。沈万三用薄利多销的手段把朱大麻子挤了出去。

后来,明朝建立,南京成为明朝首都。极有商业头脑的沈万三立即进京,买了九十九间半大房子,将生意做进了京城。一天,皇帝朱元璋带了大臣刘伯温到沈万三开的酒楼用餐。沈万三一看,当今皇上竟然就是当年与他竞争卖乌梅的朱大麻子,非常尴尬,执意不收餐费,算是请客谢罪。朱元璋可不领情,他拿了一枚洪武通宝(朱元璋时期的货币)寄存沈家,要求每日翻倍,月后来取,算下来一月本息合银几万两。沈万三明知是皇上找茬,也只能按期按数上交。

1366年,朱元璋开始修筑南京城墙,营建皇宫。明代南京城墙长三万多米,面积合七十四平方公里余,从1366年一直修到1386年,历时二十一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砖石城。朱元璋把难度最大的一段城墙,即今洪武门到水西门近二十里的一段让沈万三建造。沈万三按约完工,朱元璋却让扒掉重建,理由是城墙比金銮殿高。

奇怪的是,沈万三重修城墙时,砌起即塌,怎么也修筑不成。有人说是惊动了秦淮河中的水怪,并建议沈万三用聚宝盆去堵住水眼。聚宝盆一扔下去,秦淮河果然就此风平浪静了。那段城墙筑成后,城门洞就叫聚宝门,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华门。朱元璋借聚宝盆时承诺五更时还,为了永远不还,他下令不准敲五更的鼓,沈万三就此失去了聚宝盆。

朱元璋不但收了真正的聚宝盆,还把沈万三本人当作了王朝的聚宝盆。当时有个叫田艺蘅的人写了部《留青日札》,其中写到,朱元璋初定天下时,沈万三与弟弟沈万四(沈贵)付税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但朱元璋嫌少,要他一年“献白金千鋋,黄金百斤”。

沈万三虽然为朱元璋出了不少力,但朱元璋总觉得他不可靠,有可能造反。后来朱元璋北伐灭元,班师回朝,让沈万三出钱犒赏三师,并且要他当场交付。沈万三要回家取钱。朱元璋不允,说:“听说你左脚生金,右脚生银,往地下挖掘就可得到金银,何必回去?”说着就命人揭去沈万三脚下的方砖,动手开挖。结果当然一无所获。于是朱元璋借机诬说沈万三“造谣惑众,扰乱军心”,将其打进天牢,准备处死。多亏马皇后说情,最后沈拿钱消灾,用五个儿子顶罪充军,才回到周庄。

朱元璋放了沈万三后,思前想后还是不放心,于是又下圣旨,对其杀无赦。谁知秉笔大臣笔误,将沈万三写成沈万山,结果把苏州那个为沈万三经营典当的沈万山杀了。沈万三见自己境况危险,就烧掉周庄自家住宅,逃往云南避祸。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大怒,派了三千御林军准备尽诛周庄百姓。周庄有个书生叫徐民,冒死上疏皇帝,慷慨陈词,为全镇百姓辩护,为沈万三说情。朱元璋被他感动,亲笔赐御书“尔是好百姓”,并赦全镇百姓不死,对沈万三也网开一面。周庄百姓为表感谢,抬着徐民游街庆祝,并世世代代以徐家后人为周庄镇长。

流落外地的沈万三不久病死,其妻将他的棺椁悄悄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水底。据说水冢至今犹在,去周庄的游客,都喜爱去寻踪一番。

关于沈万三的结局,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即他在云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间还有人说在云南见到了长生不死的沈万三。这可能是善良的老百姓不太愿意一个财富传奇老死边陲,编造的故事。

以上传说是野史以及《宋史》的结合体,与《宋史》内容相对照,大方向上无误,但细节上却有诸多杜撰。首当其冲的是关于聚宝盆的传说,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根本不值得一驳。那么,沈万三哪来的那么多钱呢?说不清楚。

历史上富甲一方的名人,史料中通常都会对其致富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是在赵都邯郸经商致富的;晋朝与皇亲比富的石崇,他的钱是令手下人装强盗抢劫富户得来的;清朝乾隆时期权臣和珅,他的财富是贪污受贿而来的。只有沈万三致富原因不明。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

“垦殖说”在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大意是说沈万三的先祖从躬稼(即种地)起家,继而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家财亿万,田产遍于天下,号称“江南第一富”。

“分财说”也有史料记载。例如《周庄镇志》中说:“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沈万三)。”也就是说,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富商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通番说”,是说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持这种观点。《吴江县志》则明确记载:沈万三在吴江县有二十九处房产,故居在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其先祖以躬稼起家,而后大富,说明他有立业的根本。沈万三由于治财有方得到了汾湖商人陆氏巨资,显示了他出色的经商才能。当他有了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使他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所以说,沈万三一跃而为巨富,是以垦殖为根本,以继承财产为经商的资本,以大胆通番为手段而成功的。

所谓“聚宝盆”一说,乃明、清两代好事者所编造的故事。而南京的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

沈万三与朱元璋的过节的确存在,这在《明史》中有明确记载,但并不是因为抢了朱大麻子的乌梅生意,而是因为沈万三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因此,遭到朱王朝三次沉重打击,最终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前后。在《明史》马皇后的传记里,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吴兴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是乱民,该杀。”马皇后进谏说:“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而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的。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几年后,沈万三客死云南,临终前,沈万三关照子女一定要将其尸骨安葬到周庄故里的银子浜底。

这一段在《周庄镇志》中也有记载。除沈万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出资修建了南京的廊庑、酒楼等,另外又献了大量金银、马匹等。

第一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也让沈家的富气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等人不畏生死,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春,这次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沈庄(伯熙)因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打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这次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被指称参与胡蓝党祸,结果株连妻女及其他七十二家。《周庄镇志》记载:“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近八十余人人头落地,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自此,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衰落。当时,“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较劲故事,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大政治家与大商人的角斗。至高无上的皇权,必然地取得了胜利。

虽然《明史》等史书言之凿凿地说有沈万三这个人,但是有人考证后却说,正史、传说中的沈万三根本是个虚构的人物。倒是在正史中发现,元朝时有一个货真价实的沈万三,他非但不可能帮助朱元璋去修什么城墙,甚至极可能一生从未见过朱元璋。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有一句注释说,“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莫旦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所以莫旦的话有很高的真实性。

张士诚的军队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占领吴会,朱元璋是1366年开始修建南京城。按照莫旦的说法,沈万三当时至少已经死了十个年头,既然是死人,就不可能修城墙。但《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很难说清。

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沈万三与朱元璋没有什么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