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4834200000008

第8章 天气预报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通过长久地观测天空,凭着聪明智慧,预测天气变化,掌握了许多关于天气变化的规律。

在中国的古籍中有专门预测天气的记载,如说:“在下雪以前,往往先会下霰。”即“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汉朝时的《焦氏易林》中说:“蚁封穴户,大雨将至。”《论衡·寒温篇》中记载:“朝有繁霜,夕有列光。”即“早晨要是有很多的霜,必定夜间的星又多又亮。”后魏时期的《齐民要术》第4卷中也写道:“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完雨后刚刚晴朗,如果又见到有寒冷的北风袭来,那么这天夜里肯定有霜。”

随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气的经验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越来越丰富,而且还集成了专门的书。唐朝时期,中国古代民间的有关天气经验的书中,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收集了在唐朝以前的绝大多数天气谚语。如书中说:“当天空中出现黑色或红色的云时,就会下冰雹。”这个经验直到现在,仍旧是判断雹云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民间观察天气的经验更为丰富。人们把原来的天气谚语都改为短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元朝时的《田家五行》一书,就是集中当时大量流行的韵语的天气经验的专集。这本书刚刚出版,就被人们抢购一空,尤其在农村造成了一种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局面。明末时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占候》,进一步地整理和补充了《田家五行》的天气经验,并且大量删去了一些迷信说法,在修正、纯洁当时的天气谚语上,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元明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海上天气预报的著作。如《东西·洋考》一书,其中就有关于当时海上的天气谚语。例如:“乌云接日,鱼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本叫《古云图集》的书,这本书把各种天气时的云都画了下来。并对这种云作了解释,先说明这种云的特征,然后说明出现这种云时风雨或其他什么坏天气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强烈程度多少等情况。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气观测做了非常宝贵的探索,直到今天有许多预测天气的谚语仍在全世界流行和运用,并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更加准确地预测出天气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