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需要帮助时,最能帮助我们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人,我们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将与“身边的人”度过,结交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既是确保自己升迁的需要,也是生活的必需。
社会上对你有帮助的人是那么多,人际关系处理起来是那么繁复,但真正对你有利的人,就是你身边的七八个人,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你的日子将会顺风顺水,反之,你将寸步难行。
一、结交一帮好朋友,不做圈中的独行侠
独行侠的忧虑
费文是个时尚的年轻人,喜欢重金属音乐,又有点小资情调。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日化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凭着机智和良好的口才,他的销售成绩相当不错。可是费文却觉得有点孤独,他觉得同事不是老古板就是没内涵,因此他在公司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下班了就约上自己的死党去泡吧。公司有集体活动费文也很少参加,同事拉他去唱KTV,他说他对口水歌不感兴趣,公司举办舞会,他说那是群魔乱舞,自己可不想被体重超标的女同事踩痛脚趾……总之,公司的活动他是能躲就躲,去了也只是意兴阑珊地待一会儿赶快走。同事们都生气地说:“看来是我们格调太低,不配和人家来往。”领导对他也颇有微词。一年后,同他一起进公司的人,除了他和几个业绩太差的,普遍都获得了提升,他愤愤不平地去找领导,质问他为什么对自己另眼相待。领导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这要问你自己吧!你真的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员吗?在公司里你有关系不错的同事吗?人缘这么差,即使我提升了你,谁又肯听你的?”费文根本无法回答领导的问题,灰溜溜地走了。
公司就是一个大的圈子,费文不懂得搞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缺乏团队精神,结果成了公司的特殊分子,只能做最基层的工作,无法获得提升。这也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他们不屑于加入公司内的交往圈子,结果他们在公司内的人缘越来越差,自己逐渐被孤立,提升就更无从谈起了。
如果你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话,首先在公司内一定要受到众人的瞩目,成为既有才能又有人缘的人才;否则,你的上升运势就会直线下降,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实例,是由于不重视公司内的人际关系,把自己孤立在交际圈之外造成的。
陈述的舅舅是某公司的总经理,舅舅觉得陈述是个人才,好好磨炼一下,将来可以在事业上给自己帮忙,于是陈述就参加了公司的招聘,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公司。为了让陈述接受锻炼,舅舅特意嘱咐他隐瞒两人的亲属关系,好好工作。上班之后,陈述觉得舅舅的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在他眼里相当一部分员工,包括他的顶头上司都是不称职的,再加上认为自己身份特殊,因此他当起了“独行侠”,很少和同事来往。上班近三个月,在公司里,他竟然没有一个比较说的来的同事。不仅如此,他那骄傲狂妄的态度还着实惹恼了不少人。陈述的舅舅对陈述的工作成绩还算满意,但还想知道陈述在其他方面表现如何。一次路过员工休息室时,无意中听到了员工对陈述的评价:“哎,你们说陈述那小子像什么?像不像开屏的孔雀?”“什么?孔雀?太抬举他了吧!我看倒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看他一副狂妄的样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幸亏他只是个小职员,他要是经理,尾巴还不翘天上去啊!”“他要是经理啊,我看一半员工都得辞职……”总经理大吃一惊,他没想到陈述的人缘竟这么差,他又找来了陈述的部门主管,故做不经意之态地提起陈述,结果部门主管说:“他的能力是有的,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大问题。老实说,我是领导,不希望手下有这种员工,他已经给我的部门的团结带来了危害。我正想跟人事部门打招呼呢!”第二天,陈述离开了公司,临走前舅舅送了他一句话:进入了一个圈子,你就得适应这个圈子的氛围,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如果你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就得适应这个圈子。
一个人缘极差的人是无法在公司里的交际圈中生存的,试想在人人排斥、讨厌他的情况下,怎么能把工作做好呢?为了成为有杰出表现的人才,我们就必须在公司内培养好人缘,想办法与众人增进感情,真正融入到一个圈子中去。
如果你有幸担任新企划或新工作,那就一定要借机与周围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如果没有这种机会,你也可以借着和其他部门频繁接触的机会,渐渐地培养你的好人缘,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只要你掌握延长与别人交往、接触的时间,你便能够先行一步。
这就是培养人缘的准则之一——“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距离就会愈来愈短”。当你真正适应一个圈子的氛围时,自然而然便会获得友谊。一旦你们建立起友谊,变得亲密时,要特别注意乘胜追击,务必使自己在公司内的人际关系逐渐拓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你应该尽可能地多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活动。
公司内部很多活动,都是圈内人联络感情的场所,而人事或总务部门所主办的新进员工欢迎会、旅行、赏花等活动,工会主办的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工会活动,各个部门所举办的小型聚会也很多,乃至于上司、部下、同事的结婚典礼,这些大大小小活动,几乎全部不用顾及于身份、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开怀尽兴地玩乐。这些场合、活动,都是联络同事及公司高层主管的最佳时机。在一般的大企业,很少人有机会可以直接和老板对话的,所以在这些良机出现时,你应善于把握,这既体现了你正在努力融入企业的文化,而且还能增加你升迁的筹码。
总之,你必须注意处理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在公司内是否有好人缘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工作、你的前途。因此,应努力把握任何一个可以与同仁加深感情的机会,不断拓展你的圈子,这样你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请抓住每一个升迁机会!
最基本的是你要融入圈子
张权是某中学教师,毕业于著名大学的他知识广博、教学认真,学生对他的评价都还不错,只不过这个人性格又硬又直,和同事的关系始终不太好。即使是相处较近的同事,也是爱理不理、冷冷清清的。学校的教务主任调走了,校长要从教师中提拔一个人担任此职。按资历、能力,张权都是第一人选,因此校长就悄悄找他谈了一次话。没想到这风声刚一放出去,一大群人就找上了校长,这个说不行,那个表示反对,而且都说得头头是道,理由一大堆,不能不叫人心中来回打鼓。说到最后,校长耳软了,终于打消了让张权当教务主任的想法。而能力不如张权,但人缘却很好的王霖却在众人的多方举荐下被提升为教务主任。
究其原因,是因为张权没有真正融入学校这个圈子,所以圈中人对他这个圈外人有一种排斥心理,张权虽然能力出众但却最终落选,而他的对手虽然能力不及他,但因为占了个“人和”的优势,反倒成功晋职。很多时候,能力是一个方面,人缘也是一个方面,不管你人缘的好与坏,你在一个位子上至少要融入一个圈子,也就是说,不要讨人厌,让人觉得你就是他们的负担。
想在现代社会里生存、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指才能、素质等方面,还与人际关系有重要关联。有好的人缘,做事时就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而人缘差的话,在你困难的时候就得不到帮助,甚至还有人会跳出来踹你两脚,这样一来,在竞争中你就会居于劣势。
有些人可能专心于业务方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很少注意,但你最起码要融入你生活的圈子,对于单位组织的活动要踊跃参加,不要以自己业务繁忙为由,拒绝参加,对同事及领导要主动打招呼,不要显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其实融入圈子并不难,它并不要求你事事都主动,只需你主动响应同事及领导的号召,不做一个人见人厌的人,没事时主动帮帮同事,这样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某单位要在年轻工作人员中提拔一位办公室主任,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符合的人选有两个:张欣和甄东。总体来看,张欣的条件还要比甄东好一些,不过甄东也有他的优势:人缘好,真正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张欣外号叫做“不求人”,总是表现得志得意满,一副谁也用不着的样子,因此在单位里,很少有人和他来往。甄东却正好和他相反,他待人热心,同事们遇到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小东”,他马上就乐呵呵地跑过来,这样一来,单位里的人都和他关系不错。这个办公室主任的职位,两人都很看重,明里暗里较起劲儿来。张欣知道自己人缘不好,于是就想在领导那里打开门路,没想到适得其反,送给领导的礼物被推了出来,还惹恼了领导。最后领导决定用投票的形式来推举,结果甄东得到三十一票,高票当选,而张欣却只得到了可怜的两票。
张欣的悲哀在于,他没有认识到融入圈子的重要性,平时不烧香,等到需要用人时再去求已经太晚了,本来他的条件要比甄东好,但因为他连最起码的公司人际圈都没融入,结果在竞争中一败涂地,所以,张欣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做法,否则今后再有类似的竞争,他也很难取胜。
现代社会,圈子给我们个人发展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除了要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外,还要注意搞好人际关系,你至少要能融入圈子,让自己有个较好的人缘,这样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要想有人缘必先关爱他人
如何与圈子中的朋友和睦相处,如何成为圈子中人见人爱的红花,唯一的诀窍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结交人,被人爱戴,就要学会关爱他人,只有爱别人并爱自己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人。
王乔心宽体胖,整天乐呵呵,朋友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胖哥”。胖哥是某单位的司机,没权没势,可大家就是喜欢他、尊重他,有人开玩笑地问胖哥身上是不是装了磁石,不然为什么这么吸引大家呢!胖哥哈哈一笑,“就是有人缘!大家对我好,你羡慕了!”其实胖哥之所以人缘好,都是他靠自己的友善换来的。他的好朋友没考上大学,闹着要投河,胖哥一下子请了十天假陪着他,劝说他,等朋友精神好转后,又开车带着朋友散心,终于使朋友转变了想法。同事小姜的父亲骨折住院,胖哥把小姜的家务事整个包了下来,还专门为小姜父亲炖了鸡汤送到医院,每隔两天还要代替小姜护理老人。领导大赵做买卖赔了一笔,大赵心烦意乱,大赵妻子寻死觅活,胖哥又充当了调解人,终于劝得这对夫妻和好如初……胖哥对每个人都那么关爱友善,而大家回报给他的则是爱戴支持。
人格高尚、性情温和的人,往往到处能得到他人的欢迎,也能处处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商人虽然没有雄厚的资本,却能吸引很多顾客,他们的事业与那些资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人相比,进展必定更为显著。
与人交往,如果你能处处表现出关爱别人的精神,乐于助人,那么就能使自己犹如磁石一般,吸引众多的朋友;而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的人,到处会受人鄙弃。
慷慨与宽宏大量,也是获得朋友的要素。一个宽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赢得人心。
与人交往时,还应说他人爱听的话,在谈话和做事过程中,要赞扬他人的长处,而不去暴露他人的短处。那种习惯轻视他人、喜欢寻找他人缺点的人,是不可信赖的人,也不值得结交。
轻视与嫉妒他人往往是一个人心胸狭窄、思想不健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思想浅薄与狭隘的表现,这种人非但不能认识他人的长处,更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而有着健全的思想、对人宽宏大量的人,非但能够认识他人的长处,更能发现自己的短处。
吸引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使自己对他的事情很关心、很感兴趣,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须真诚地关心别人,对别人感兴趣。
好多人之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为他们的心灵与外界是隔绝的,他们专注于自己。与外界隔绝,久而久之,便足以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
有一个人,几乎人人都不欢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即使他参加一个公众集会,人人见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当别人互相寒暄谈笑、其乐融融之时,他一个人独处在屋中的一个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后,他也依旧孤独地坐在一边。
这个人之所以不受欢迎,在他自己看来乃是一个谜,他具有很大的才能,又是个勤勉努力的人。他在每天工作完毕后,也喜欢混在同伴中寻快乐。但他往往只顾到自己的乐趣,而常常给人以难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远之。
但他绝未想到,他不受欢迎最关键的原因乃在于他的自私心理,自私乃是他不能赢得人心的主要障碍。他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他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搁起,来谈谈他人的事情每当与别人谈话,他总是要把谈话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业务上。
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就没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会使别人对他感到厌恶,就没有一个人喜欢与他结交往来。
如果一个人真正对他人感兴趣,便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而且对他人吸引力的大小,与对他人所感兴趣的程度成正比。怎样才能对他人感兴趣呢?主要是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推己及人,给他人以深切的同情。
其实,人生最大的目标,并不应该在于谋生赚钱,更要把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的美德发扬出来,这样,我们自然就会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一个人要真正吸引他人,应该具有种种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嫉妒都不能赢得人心;非但不能赢得人心,还会处处不受人们的欢迎。
一个只想着自己,对他人缺少关心的人,就会缺少吸引朋友的磁力,这样的人将会失掉生活中的很多乐趣。如果他们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人缘的人的话,那就要改变那种对人冷漠的态度,多关心关心别人。
用好听的话打动他人的心
三句好话暖人心,人人都爱听好听话,特别是那些入他心坎里的话,所以,在结交人的时候,多说几句暖人心窝的话,就能与对方建立感情,从而达到融洽人际关系的目的。
张某的儿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家一待就是半年多,张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听说某中学缺老师,张某就打算帮儿子联系一下。张某敲开了该中学校长的家门,校长冷冷地接待了他,张某见状,也不谈正事,在房间里看了半天,正巧看到校长儿子身穿博士服的照片被摆在柜子上,张某立刻羡慕地说:“哎呀,穿博士服这位是令公子吧!真了不起呀,什么学校毕业的!”校长立刻高兴地回答说:“是呀,是我大儿子,复旦大学毕业的,现在去美国留学了!”“唉哟!您看看,令公子多争气,不但考上那么好的大学,还能出国留学,这以后前途无量啊!”校长一听,随即眉飞色舞地谈起了自己的儿了,还把自己珍藏的名茶拿出来和张某分享。听校长说了一个多小时后,张某叹了口气说:“人和人没法比呀,我就没您的福气!我的儿子上了一个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安分点找个工作不就行了,可他偏想去什么北京上海,结果把自己给耽误了,现在什么工作也没有,在家后悔呢!”校长点了点头:“可怜天下父母心呀!这样吧,现在第二中学还缺几名老师,你让孩子带着简历来找我吧!”
故事中的张某就是一个套近乎的高手,经过他的沟通,校长对他的态度由冷淡变成了热络,还主动提出帮他解决孩子的工作问题,张某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套近乎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本领,它可以拉近双方距离,扩展人际关系。
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去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高升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书为机,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日本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最后竟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日常生活中,会套近乎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朋友、较好的人缘,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就更容易获得帮助和支持,为此,我们需要好好学习与别人套近乎的本领,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用渐进式的方法结交圈中的朋友
圈中有人好办事,你要涉足某个领域,就要多结交这个圈中的朋友,只要你圈中的朋友多了,什么难题都可通过朋友间的联络得到解决。结交圈中朋友最好的方法是渐进式地接近,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在一次酒会上,建材商许某结识了某建筑公司的老板安某,许某知道安某很有“能量”,将来会对自己有帮助,因此表现得特别热络。交谈中,碰巧发现两人都曾在东北某旅当过兵,这样两人的关系更亲近了,随后两人互留了电话,约好以后常联系。两天后,许某约安某到一个名为“军人之家”的饭店吃饭,两人一边吃饭,一边谈谈在东北的日子,气氛相当愉快,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常常到彼此家中做客,一起打篮球、爬山,尽管他们相识还不到三个月,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不错的朋友了。半年后,安某接了项大工程,而许某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大的建材供应商。
许某交朋友的本事是很厉害的,他没有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样子拼命地套近乎,而是找到一个突破口,一步步地拉近彼此的关系。一回生、两回熟,多来往几次,陌生人也就变成了好朋友。
俗话说:“人情卖给熟面孔。”圈内人相互照顾是常有的事。因此,聪明人与陌生人拉关系、套近乎,善于讲究方法,讲究步骤。只要能打开突破口,就要毫不放松,接二连三地贴上去,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就有点儿扯不清了。这里总结了一套技巧,现介绍如下。
1.制造机会,接近对方。
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如果允许别人靠近你的身体四周,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某杂志刊登过这么一则标题,就是“手放在你肩膀上,我们已是情侣”。的确,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瞬间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双方是情侣关系的感觉。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试图挨到顾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及早营造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对方的机会。
2.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成功的推销员,会经常到主顾家中去,被认为是和主顾熟悉的要诀之一;尤其是以“我到附近来办事,顺便来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让对方觉得你们是熟人,更能抓住主顾的心。像这样习惯于亲近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被认为和学习一样。一般对学习的看法,认为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来得有效。
譬如我们要用24小时学习,那么一天用功2小时,而连续一个礼拜,要比一口气熬夜念24小时更加有效。此外,到驾驶训练班学习驾车,一天的练习时间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绝不会让你超出时间,也就是利用这种分散学习的方式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是给予对方良好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这种“分散效果”,可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科学的方法了。
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长时间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际关系较稳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如不加以维持,交情就会愈来愈淡,这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人问你:“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而你回答:“我见过一次”和“偶尔会见面”,那么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见”这个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显而易见,见面的次数和两人之间的亲近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些法则。
这个法则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也就是要采取分散渐进的方法,而且是长期的,使对方不知不觉的。对此,善交际的聪明人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人都有戒心,这是人类很正常的反应,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叵测,因而拒绝你的接近,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
第二,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而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自我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多个朋友多条路,我们应当努力扩大交际圈,把陌生人变成好朋友。不过与陌生人结交时,千万不要急在一时,交友应该是渐进式的,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带着目的与他交往的。
二、背靠大树好乘凉
学会借势,做事不慌
借势就是借力,就是指借助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从容地实现目的。借势的关键是要让势。
李渊就是一位会借势的聪明人。在决定起兵反隋之前,当时东、西突厥再度强盛,太原又地处突厥骑兵经常出没袭扰的地方。为解除后顾之忧,他亲自用十分卑恭的口气给和自己关系不错的突厥可汗写信,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毕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派兵援助。
眼看强大的突厥希望李渊成为天子,李渊属下将士包括文臣谋士,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谏李渊赶快起兵。李渊当然也希望统一天下,自己当皇帝。但此时,他却异常冷静,考虑得很多很远。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大多打着明确的推翻隋王朝的旗帜,使饱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穷困百姓趋之若鹜,农民军声势迅速壮大。李渊考虑自己还不是农民起义军,因为他所要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这股势力中的人与农民不一样,他们只反对某一个皇帝,只想用一个“明主贤君”去代替当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绝不容许有人推翻整个政治制度。而地方贵族、官吏则拥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为确保自己割据一方的地位而控制着武装力量,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战斗力方面,并不亚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手持锄头、竹竿而又分散的农民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其相比的。
再者,从隋炀帝前不久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断和残忍来看,杨广对于贵族阶层的叛乱更为深恶痛绝。隋朝江山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它毕竟是一国之政权所在,如果隋炀帝集中力量来剿灭李渊,那么此时此刻恐怕有十个李渊也难逃灭顶之灾……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渊决定找一棵大树,这样,既可以成为自己的依靠,又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于是他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他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变旗帜。这样,在突厥方面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也就不再随意侵扰,并有条件地给予支持。借这股势力,李渊便乘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壮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尊隋旗帜迎合了“忠君”思想浓厚的贵族士大夫阶层。而且李渊新立代王杨侑为帝,在这批人看来,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换班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谁先加入李渊部队,谁便会抢到更好更多的先机。于是,众多手握精兵的贵族士大夫们纷纷投入李渊的部下。李渊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
当然,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过程中的大树。当自己刚刚破土、尚处幼苗之时,机敏地把苗根一下扎在这棵大树之上,饱吸树中水分和养料,又借大树遮风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护,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而等到时过境迁,李渊便一脚蹬开隋朝这截烂木头,建立唐王朝,自己去赢得更为广大的民众之心。
可以说借势是一种精明,也是一种策略。因为借势需要把握住绝好的机会,如此,才能有效地突破,从而达到成功。
让圈子活起来
会发挥圈子作用的人,不是圈子结得多而广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圈子、需要什么人,怎么让圈子活起来。杜邦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是一个有200余年历史的美国军火、化学及金融界的垄断资本集团,其发家史上重要的一笔便是:依靠官府、利用官府。
1802年4月,皮埃尔·杜邦向杰弗逊总统建议,从拿破仑手中买下路易斯安那,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这片东西横贯密西西比河和洛基山,南北从墨西哥湾至加拿大的法国殖民地总面积为214.4万平方公里。这个重大建议与杰弗逊总统的观点不谋而合。杰弗逊认为:美国的民主与繁荣取决于自由民移居自由土地的能力。总统即派皮埃尔代表他去巴黎和拿破仑进行秘密谈判。名义上此事由总统的特使门罗办理,但实际上皮埃尔·杜邦是执行人。1803年5月8日,拿破仑签署了卖地条约,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将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美国在这笔交易中得到了惊人的实惠,将领土一下子扩大两倍。
具有商人基因的杜邦家族当然是“无利不起早”的。1803年7月,伊雷内得知其父在这笔交易中所起的作用后,马上给杰弗逊写信,要求政府给杜邦家新建的火药工厂以优惠。不久,他得到了一份提炼政府所有硝石的合同。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成为伊雷内的最大买主。
先进的技术、廉价的劳动力、政府的优惠、日益扩展的市场,这一切构成了牟取暴利的杜邦公司创业阶段的基石。1804年春,伊雷内·杜邦完成了首批黑色火药成品,并将其送到兄长维克托·杜邦在纽约格林威治街的贸易公司。维克托立刻在报上刊登广告,宣称杜邦火药公司生产的这种黑色火药优于任何火药。美国海军订了22万磅(约10吨),西班牙驻美大使订了4万镑(约18吨),此外,美国陆军部订购了12万磅(约54吨)精制硝石。1804年杜邦火药销售额为1万美元,1805年增加到33万美元。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前后,杜邦公司的买卖做大了。战争期间共向政府出售了100多万磅火药,这使公司能将获得的愈来愈多的利润中的绝大多数用于扩大再生产,杜邦家的名气更大了。1815年,前外交官维克托作为布兰迪瓦区的代表被选入特拉华州众议院,1820年又进入州参议院。这是杜邦家族称霸特拉华州的开始。在此之前的1817年8月,杜邦家族的老祖宗、前法国商务总监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已经去世,杜邦家族的首领变成了维克托和伊雷内两兄弟。1824年,杜邦家族挤进了美国新的财阀集团。伊雷内被任命为美国银行的董事,这家银行垄断了全国的货币。1826年,维克托也成了该行的董事。
1827年2月,60岁的维克托死于心脏病,伊雷内仍经营着火药公司。这时公司年产80万磅火药,占美国火药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到1832年,公司已出口火药120万磅,而这30年公司贸易总额多达1340万磅。1834年10月底,杜邦公司的创始人、第1任总裁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也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3岁。伊雷内死后,公司由他的女婿安德宛·比铁尔曼暂时代理,这种状况维持了两年多。
伊雷内有三个儿子,长子艾尔费·雷德生性温顺,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超过了谋利。父亲死时他已36岁,两个弟弟亨利和亚历克西斯只有十几岁。1837年,艾尔弗·雷德出任杜邦公司第2任总裁。他坚持要和两个弟弟合伙管理公司,但最后裁决的人还是他。这以后的十几年里,国内经济一片萧条,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而杜邦公司却一直生意兴隆。这是由于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国内的矿业开采和公路铁路的修建等都需要越来越多的火药。1850年,艾尔弗雷德因病辞职,其弟亨利·杜邦成为公司第3任总裁。
1861年2月,继林肯总统的就职典礼后,杰弗逊·戴维斯宣誓组成美国南部各州同盟。4月,南北战争刚一打响,亨利·杜邦立刻跑到华盛顿,宣称他忠于政府,从而捞到了一大批军火合同。到年底,杜邦公司向政府出售的枪炮火药价值230万美元,这是公司成立60年来的最大一笔交易。这时,政府供应的鳊硝石缺货,林肯总统担心英国可能支持南方而停止供应东印度市场上的硝石。林肯派杜邦公司的“新星”、艾尔弗雷德的儿子拉摩特·杜邦到英国去,以杜邦公司的名义包揽世界硝石市场。拉摩特同意了,但条件是这些硝石必须由杜邦公司提炼。1861年11月,年轻的拉摩特(20多岁)来到英国。在伦敦、利物浦等地用美国政府的价值50万美元的金条买下了英国所有的硝石。在整个南北战争期间,杜邦公司为联邦政府提供了近400万磅火药,从中获得了100多万美元的巨额利润。另外,由于在西部发现了新的市场,杜邦公司需要长途运送火药。拉摩特从蒙特加宁到威尔明顿之间修了一条铁路,使公司的军火厂直接与全国的铁路网连起来。政府是明令禁运军火的,但亨利总裁却能得到政府特许,大量运输军火,甚至可以出口。
南北战争期间,由于杜邦公司总裁亨利·杜邦发誓效忠政府,林肯授意特拉华州州长伯顿任命他为州武装力量的少将。这位“将军”牢牢地掌握了特拉华最大城市威尔明顿,并率军队开进了特拉华南部地区,进而控制了全州。在1868年到1888年的五次总统选举中,亨利都是特拉华州的总统选举人。杜邦家族此时已是腰缠万贯的新贵族、特拉华州一言九鼎的人物了。1899年,杜邦家族为了得到大企业的许多特许权,竟然操纵州立宪会议,修改了州宪法。新宪法给予大企业纳税优惠的特权,也为建立大规模的股份公司开了绿灯。
1932年的大选结束了。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登上了总统宝座。当然,正如人们知道的那样,这个胜利主要应归功于杜邦家族代理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拉斯科布。他经过4年努力建立起一个以城市为基础的政党,并资助该党度过困难时期,使其得到了城市平民的支持。
1933年,是罗斯福推行“新政”的第一年,他得到杜邦家族的普遍支持。E。保罗·杜邦全力赞助他的田纳西流域公共工程计划。皮埃尔除了在全国复兴总署及其管辖的全国劳工委员会任职外,还担任了商务部的商业咨询和计划委员会的职务。当罗斯福总统号召私人把贮藏的黄金转入政府储备时,伊雷内把自己积存的美元和大量金条拿了出来,还向民主党捐赠了5000美元。拉摩特也表示赞同罗斯福宣布的美元贬值的决定。
1937年6月,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出现在全国报刊上: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小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杜邦家的埃塞尔·杜邦小姐的婚礼在杜邦家举行,总统和夫人亲抵特拉华参加。
战争是被称为“死亡贩子”的杜邦家族发财的好机会。小战小发,大战大发。1939年,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机会又来了。1940年,杜邦公司向英国和德国提出了一个无烟火药工厂的预算,6月4日轴心国批准了这笔预算,并签订了一项合同,同意资助全部工程。7月,罗斯福政府向杜邦公司订购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无烟火药。为了生产这批火药,杜邦公司被授权以2500万美元建造并管理一家新厂,其产量将达到全国火药总产量的3倍。
1940年,杜邦公司第6任总裁皮埃尔·杜邦的妹婿之弟、52岁的沃尔特·S。卡彭特被公司选中,出任公司第9任总裁。在他的领导下,杜邦公司生产了40.5亿磅的火药,占战时全国总产量的70%,比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总产量增加了3倍。1940年,杜邦公司的营业利润为1亿美元,1941年猛增到1.58亿美元。另外,1941年杜邦公司还从通用汽车公司中捞到了3700万美元的红利。在1941年至1945年的军工生产期间,杜邦公司获得了741亿美元的营业利润,3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使杜邦家族获得“死亡贩子”称号的数字。
杜邦家族得以发家,一方面得益于其灵活的头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朝”中有人,其操纵州立宪会议,修改州宪法便是重要的一面。
不懂得多找靠山,就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有一个硬靠山虽好,但它总有靠不住甚至有倒的时候。只有一个靠山,就等于把赌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一旦这人身败名裂,自己不但失去了依靠,说不定还会跟着他遭殃。因此,聪明的人总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多找靠山,以防不测,不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
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有时候需要左右逢源,广交朋友,引以为援。若只顾一人,不及其余,有朝一日,靠山一倒了,则墙倒众人推,自己必然会遭到众人攻击,致使身陷险境。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处。如不仔细权衡,难保他日平安,特别是在从政为官上,更是如此。以下的故事,教训便极为深刻。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为了追求功名,他几乎是六亲不认。他本来在鲁国为官,齐鲁交战时,鲁国国君想任命他为统兵御敌的主帅,偏偏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便有点信不过他,他为了取信于鲁,竟残忍地杀掉了无辜的妻子。他曾发誓,不为将相,誓不还乡,后来他的母亲病逝,他果然不回家奔丧。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他虽然杀掉了妻子,鲁君依然不信任他。后来到了魏国,为魏国立了大功,又为魏国的贵族所不容。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便是“损有余而继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楚国强大了,吴起却孤立了,他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不得他。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到吴起的忙。
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视为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种平衡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只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秦国时,吴起的悲剧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秦国最后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便是由商鞅奠定的基础。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族灭。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包括处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
但他长于谋国,拙于“靠”道,他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聪明的人都明白狡兔三窟的道理,只有善于经营人际多找靠山,才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才能从容地行走在人生的旅程中。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个走法,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商鞅却只靠在一棵树上“为所欲为”,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所以说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在官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
三、拓展身边的圈子
依靠圈子办事
依靠圈子求人、办事,渐渐成为了国人办事的风气。圈子是一种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圈子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种随时可以兑现的希望。
有些动物在进化中,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都形成了自己的保护色,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变换不同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圈子的建立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圈内人的利益,一个圈子的建立对圈内是好处,对圈外人却形成了壁垒。
如今讲究的是交际圈。不但寻常百姓重圈子,达官显贵也重圈子;不但下级重圈子,上级也同样重圈子。一旦哪个圈子运行不好,出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切身利益甚至仕途前程。
你越与圈内的“核心”关系紧密,你升迁的机会也就越大,或所谓“关系铁”的人,都是些神通广大的人。
法国有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上了总理,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一本政治家的会议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去适合自己?这的确是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一些有潜质的人有交情才好办事,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别人也不会知道。
固守朋友圈子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保持一个好的朋友圈,你可以通过它打开整个世界。
朋友也是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群人。同学、战友、老乡、同事都可以称做朋友。因此,“朋友”这个词的内涵很丰富,但也很模糊,它甚至可以涵盖所有的社会交往。
在社会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会锻造不同性质的友情。
朋友有很多种,有忠友、难友、信友、诤友,还有挚友、善友、密友、畏友。另外,互相以学问切磋的,称为学友;在道上相互提携勉励的,称为道友;经常受其指教助益的,称为益友。也有的是共同参加集会的,可以称为会友;共同结派成党的,叫做党友,如此等等。
朋友要肯指正错误、患难与共,但是,世间上也有的人交友反受其累,比方说损友、恶友、利友,这些酒肉之交、狐群狗党,有的趋炎附势,有的攀龙附凤、见利忘义。
有的朋友如蝇逐臭、如蚁附膻,所谓利害相交,吃喝玩乐,这就不能成为益友、好友了。也有的朋友,一生蒙受其益,靠友成功。这种朋友如兄如弟,彼此肝胆相照、推心置腹,遇事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与这种朋友相交,彼此互助,终生受益。
总之,根据不同的目的,总能够交到不同性质的朋友。
第一种朋友只关注利益,他们之所以加入这个圈子,除了友谊以外,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为了达到目的,很多事情,尽管不喜欢,很多人,尽管不想打交道,你也得硬着头皮应付,因为圈内规则是大家制定的,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则,你只得承受煎熬。
某图书公司的销售代表,经常泡在业务圈内。这个圈子有个游戏规则,即大家一起泡吧、一起策划、一起制定攻守同盟协定。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深夜回家。他也考虑离开圈子,但一想到离开圈子,自己很可能得不到最新的图书市场动态,为利益所驱,他只得硬着头皮待在这个圈子里。
第二种朋友关注的是快乐。因为长期在利益圈子里生活得太累,有些人不免发展一些可以让自己“喘息”的圈子,这样的善待自己、放松心情的圈子,快乐的成分更多,比如,一些白领下班后经常约几个朋友去酒吧喝酒,一些派对与聚会也是这些人排遣烦恼的最佳场所。
第三种是为了排遣寂寞。有些人入圈,纯粹是因为寂寞,圈子内的温情给你归属感。
第四种则是因为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马云创业的成功,虽然与他个人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但也少不了有一帮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的帮忙。从最初创业时,马云的公司只有三个人,到回杭州创立阿里巴巴网站时,马云对他的朋友们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芝麻开门!”台湾人蔡崇信是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stab的亚洲代表,他听说了马云的宏伟计划后,竟然主动申请到一月只有500元收入的阿里巴巴网站工作。其实,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公司连工资也发不出。这帮朋友之所以愿意跟马云干,除了是想在创业成功后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创立一个中国自己的商务网站。
那么,作为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要交些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第一点,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谈得来,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器,到时候不定就派上了用场。
胡雪岩交朋友,官场上的,商场上的,洋场上的,黑白两道上,三教九流中,无所不交,无处无友。比如刘不才,纯粹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花花公子,一个规模不错的药店被他输得精光。在别人眼里,他绝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甚至连他的侄女芙蓉,都认为他三叔“除掉一样吃鸦片,没出息的事情都做绝了”。但胡雪岩看到的却是他的另一面:第一,他赌得再狠,手上的几张祖传秘方却不当赌注押上,这说明他心里头存在着振兴家业的念头;第二,虽然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但是绝不抽大烟,这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自暴自弃的地步。就凭着这两条,胡雪岩不但看出刘不才有本事,也还有志气,“人虽然烂污,只要不抽鸦片,就不是无可救药”,那么,他的会玩便是自己用得着的地方。于是,胡雪岩让他充当了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专门培养他用来和达官阔少打交道。刘不才果然不负众望,成长为胡雪岩手下一名得力干将。
孟尝君蓄养门客有这样一个信条,即无论有无本领,只要看得上我孟尝君的,尽管到我府上来求吃求喝。这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果然在后来的危险中,总有门客挺身而出,多次救了孟尝君的性命。其中还有一则被传为佳话的鸡鸣狗盗助其成功逃逸的故事。可见,朋友犹如资本金,对我们来说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乃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如果不能交朋友,没有几个朋友,他的事业肯定不会有大的发展。
那么交朋友有没有什么法则呢?我想是有的。
一是最少是要真心,虚情假意交来的只能是同样性质的友谊。
二是要有时间去“泡”,据说这是时下最流行的“圈内人语”:“工作是干出来的,钞票是挣出来的,友谊是泡出来的。”譬如:老同学聚在一起,老战友互相走动,干买卖的混在一起……尽管目的不一,想法各异,但中心思想都是为了发展友谊走到一起来的。确实,有了意向相对一致的圈子,彼此就有了志趣相投的“朋友”,然后,朋友的朋友又会带来更多的朋友,彼此那么一泡,不相识的成了朋友,不相干的成了伙伴。于是,怀旧的找到了知音,寻老乡的碰到了故知,觅商机的结识了知己,友谊就这样泡出来了醇味。
其三就是要宽容、大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足够的气量和胸怀,交不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只有当你具备了容人之量,才能使朋友由衷地归附于你,并尊重你,才能为你效力。
不要放弃同学圈子
现在,很多人都爱卖弄同学关系,常常说某省委书记是我的高中同学,某某高干是我的大学同学,如此等等。一旦你与某位大人物拉上同学关系,你的身价也会大增。阿倍仲麻吕在我国古代唐朝留学,归国后,他非常自豪地说,大诗人李白原是我的同学,我们还相互赠送了诗。20世纪,张五常留学芝加哥,回来后他说,我的学长是弗里德曼。连现代一向以低调著称的李开复也在最近出版的自传中声称奥巴马是他的大学同学。看来,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一点:同学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资源,用现今的话来说,同学关系也像矿产一样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善于开采并加以利用。
我们在研究数千个成功者案例中发现,在许多成功者的身后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同学的身影,有的是少年时代的同学,有的是大学时代的同学,还有各种成人班级,如进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学。
小布什是耶鲁的学生(他爸爸也是),国务卿赖斯是耶鲁的,美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也是耶鲁的。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国富豪南存辉和胡成中就是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体育委员,后来两人合伙创业,在企业做大以后才分了家,分别成立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
在泰国,同学关系与战友关系一起,是一个人出人头地的基本要素。而且,泰国讲究的同学关系是留学的同学关系,最好是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的同学。
同样,在日本,东京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把持了日本最重要的公务员岗位。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梦想着金榜题名的无比快活,所以把批阅卷子的考官称做“宗师”,考上了,递个门生帖,算是弟子,以后想平步青云,这层关系是少不了的。蒋介石在大陆时期兼了100多所军政学校的校长职务,所以,后来的国民党几乎所有中青年军官、干部都成了他的学生,学生都团结在老师的周围,并为其效忠。
如果把你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都收集起来,你就会发现,这已经是一张编织得非常庞大的网了。何况有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的朋友也相处不错,关键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帮助。
A是如今商业界非常著名的人,但是他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同学录”带在身上。已经拿到了MBA证书的他,同学遍布祖国各地,甚至海外。平时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设法和同学们聚一聚,回忆一下往昔,以便加深感情。也许目前并没有什么事需要同学们帮忙,还有可能是帮同学的忙,但是他明白,同学这张网,如果经营得好,是大有益处的。
同学这种关系需要精心维护,如果平时不联系,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想起人家,很可能得到寒心的结果。在古代也有一些非常重视同学关系的好例子。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他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下去都精心作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他就对老师说:“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息了怒。事后姚祟心里为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专职外藩事务。
能为同窗,实属有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此缘当可足惜,当应珍惜。同学关系既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也是人间十分稀缺的人际网络,是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学会依靠邻里关系
有一个好邻居,并与之建立一种好的邻里关系,会使我们在家在外,办起事儿来又顺手又方便,邻里关系是最简单也最经常用得上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道理。
邻居是我们每天都必须接触的,邻里近在咫尺,他们的适时照顾、帮助,能解决燃眉之急,婚丧嫁娶,大事小事,离不开邻居。
如果我们和邻居处不好关系,或者有事儿时不知道去找邻居帮忙,则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纰漏,无论你的邻居能力有多小,有些日常琐事可能还离不开他们,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有一个好邻居,可以帮自己解决麻烦的家务事儿。
在一个小城市,有这么两家邻居,女人是个善良温柔的好妻子,和丈夫生活得很幸福;而她们的邻居是性子比较急躁的人,爱发脾气,心情不好时,会与家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她们适当的劝解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安排邻居妻子住在自己家,邻居丈夫一开始还赌着气,自己给孩子做饭,忙里忙外倒不以为然;夜深人静时,他才体会到妻子的温柔体贴,总会在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时倒一杯热茶,总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妻子轻柔的话语比谁的安慰都重要。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不爱她,只是脾气暴了点,都是自己不好。
他想妻子住在了朋友家,但到处找都找不到。后来,才知道她住在邻居家,自己过去赔礼道歉,俩人又重归于好。
在那几天中,邻居也不断地安慰她。她也想到了丈夫对她的体贴关怀,已经不再责怪丈夫了。
在这件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中,邻家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邻居的帮助,我们很难想象事情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好邻居会为和谐的邻里关系而努力,当别人家有了不愉快的事,会全力帮助解决,尤其是这样的家务事,邻居的恰当方法,能帮助家庭平复矛盾。
在我们做任何事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金周转不灵,联系客户不够,或是自己缺乏信心,缺少经验等等,如果自己求助于邻居,也许会发现邻居给予自己许多有价值、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一个人和商人为邻,这个人特别想自己做一番事业,就从银行贷款投资做生意,可他毕竟年轻,涉世太浅,没多久就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这时,他想起了平日和自己关系不错的那个商人。他就找了个合适的时间来到商人家,告诉他自己的难处。商人听后,笑着说:“你还很年轻,有许多事还没有看透。不过,我会给你谈谈我的这些年来在商场摸爬滚打的经验,也许对你还有些用。”青年人听后,似乎觉得自己明白了不少事理,也似乎从中摸出了一些经商门道。后来,他告诉商人,自己现在资金周转不灵。商人说:“我可以帮你渡过这个难关,但这些钱必须用你赚来的钱来还我。”年轻人听后,深表感谢。
年轻人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情况下,在邻居有能力帮自己渡过难关的情况下,请求邻居的帮助,是十分正确的方法。邻里之间本应该互助互利,但我们必须努力去争取,才能够得到帮助。否则,坐在家中等着钱从天上掉下来,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一点不假。亲戚再好,他们离得比较远,有什么突然的事情发生,就是飞过来也迟了。
老乡也是你可以依靠的关系网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在外地漂泊,孤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既无亲又无邻,拓展人际关系较为困难,这时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一般来说,一个人发达了,总想提拔一些同乡人,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心腹。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正是同乡之间互相帮助,互为支援,才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乎所有商业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气派的建筑不是徽商会馆,就是晋商会馆。会馆者,老乡交游约会之馆也。如今,一个人要外出创业,比如一个湖南人要到深圳创业,或者一个福建人要到纽约创业,老乡众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条件之一。这是近年来各地同乡会风起云涌的原因。同学资源和同乡资源,可并称为创业者最重要的两大外部资源。
另外,更多人更是把同乡人等同于自己人。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挎。”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当时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内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蒋介石是奉化人,他倒并不在乎别人讥讽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卫长多用奉化人,如俞济时、蒋孝先等,而侍卫官则几乎一律是奉化人,因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书中,有9人是奉化人,是不是只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乡可信;奉化并不出武夫,也不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区,但国民党军界里,奉化出过55位将军(其中中将以上20人),这种“人杰地灵”,与蒋介石的提携不无关系。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人来。到了近代,这个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当然,对于同乡关系,我们要学会结、学会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相连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温情存乎于心。
战国时期,卫子期在一个小国蔡当上了大夫,身受国君器重。但蔡国在当时地小人少,经常受别的大国欺负,为此,卫子期深感不安,与国君商量要找个大国作为靠山,最后,他们挑中了地处邻毗的楚国。
可是怎样才能将这种意思传达给楚王呢?又怎样才能成功呢?还有,应怎样做才能做得既顾及国家体面,又能达到目的呢?
这些问题困扰了卫子期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常日思夜想。终于,他想起了一条主意,那就是找楚王身边的侍从公羊独,他是蔡国山齐郡人,与卫子期刚好是同乡。
于是,卫子期在通过其他人与公羊独接过头后,就化妆成一个商贾,前往楚国都城郢。
到了公羊独的府第,卫子期托仆人将一盒东西送进去给公羊独,不一会儿,只见公羊独亲自带领家人,前来迎接卫子期。
是何物竟使得公羊独如此看重呢?原来,卫子期当时在国内也为要送公羊独什么礼品深感头痛过,他知道公羊独家产庞大,富可敌国,如送黄白之物则定然不喜,于是他出奇制胜,特叫人准备蔡国山齐郡的特产——咸鱼干20马车,一路浩浩荡荡开往楚国。
公羊独在楚国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缺,但他有一个癖好,就是爱吃自己家乡生产的咸鱼干,可一直苦于吃不到正宗的咸鱼干,这次,卫子期以如此大“礼”相赠,他焉能不喜,焉能不乐呢?
这个例子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在老乡关系上,这“礼”该怎么送,送些什么,卫子期实在很高明!他抓住了公羊独这个老乡的癖好,投其所好,最后达成了目的。
老乡之间除了可用“乡音”引起共鸣外,“乡产”也是一样,它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也许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我们应该借用乡情关系作为自己接洽、联络人的纽带。现今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条“跑关系”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则完全是可以善加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