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县域管理研究
14843100000014

第14章 对新平县蔗糖业发展的思考

新平县的蔗糖生产经过全县各族人民29年来的艰苦创业,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今年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0.89万亩,甘蔗总产预计47.5万吨,产糖5.2万吨。这些年来,无论是甘蔗种植面积、工业产量、工业总产值和各项制糖工艺指标,年年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可以说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已经打下了今后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形成了蔗糖加工与甘蔗种植开发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在九五期间,新平县蔗糖生产要再上台阶,必须进一步认真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深化认识问题;二是种蔗开发问题;三是加工销售问题。三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全县蔗糖生产发展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加快全县蔗糖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全面认识蔗糖生产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994年全县蔗糖生产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3%;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占农业产值的51%,占工业产值的48%,占农民总收入的29.3%,占财税收入的35%。在农民人均纯收入988元中有400元是甘蔗收入,在蔗农人均收入中占40.4%,制糖企业解决了近2000人的就业问题。从简单明了的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蔗糖生产是全县国民经济一大支柱,蔗糖业是全县的一大骨干产业,发展蔗糖生产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全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增加财税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全县文明程度的战略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发展蔗糖生产是全县人民利益之所在,是国家利益之所在。

其次,要充分认识蔗糖业的市场前景。市场决定生产,市场是发展生产的最高决策者。我们蔗糖生产面临的是一个卖方市场,是一个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只要人类存在就有着对食糖的需求。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全国预计1996年产食糖750—800万吨,而全国年需要消费食糖近900万吨,缺口100多万吨,需从国外购入。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形成了典型的卖方市场,尽管今年糖价出现波动,但总的来看这几年的糖价还是呈上升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制糖工业的区域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原来的主产区珠江三角洲、闽南等地区逐步萎缩,广西、云南、新疆、广东湛江等省区成为新兴的糖业基地。省委、省政府把蔗糖业作为全省的一大产业来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食糖保护政策。再说,蔗糖开发是受气候条件限制的,不是所有土地都可种甘蔗。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新平县蔗糖市场前景可观,符合中央和省、地的产业政策。我们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加快蔗糖生产发展的步伐。

县域管理研究对新平县蔗糖业发展的思考第三,要充分认识全县蔗糖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全县的热区河谷,干湿季分明,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于种植甘蔗的可耕面积达30余万亩,现在只开发10.89万亩,开发潜力之大,是玉溪地区其他县不可比的。二是制糖工业设备和工艺越来越先进,造就和培养了一支制糖队伍和一些管理人才,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三是蔗农种蔗积极性和上级部门支持发展蔗糖工业的积极性比较高,只要我们继续引导和保护好蔗农的积极性,继续用全县蔗糖生产发展的实绩来争取上级的支持,全县蔗糖生产发展的动力只会越来越大。四是县委、县政府在蔗糖生产发展上,在发挥决策、协调、服务、管理的作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所制定的政策性措施,切合全县实际,深受蔗农和基层干部职工的拥护。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我们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开发难度比较大;二是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甘蔗单产比较低;三是系列化服务跟不上,科技到位率比较低;四是市场信息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要明确认识全县蔗糖业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根据食糖产销趋势和省、地提出的产业导向,结合全县实际,县委、县政府对蔗糖生产总的要求是: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基地建设,抓好集约经营,实行社企结合,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整体效益。对全县干湿热河谷宜蔗地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甘蔗与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要增加对甘蔗基地的资金、科技投入,强化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蔗田建设,改善水肥条件和蔗区道路,合理确定种植比例,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要根据开发进程,扩大日处理规模。要强化企业管理和蔗区服务,不断提高蔗糖生产的综合效益。九五期间全县蔗糖生产的规划目标是:种植甘蔗面积达到19万亩,平均单产4.7吨,制糖生产能力达日处理0.75万吨,产糖10万吨,总产值达2.86亿元,实现综合税利1亿元。

二、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开发力度,提供优质原料

甘蔗生产是蔗糖生产的基础,蔗糖生产的第一车间,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甘蔗生产开发力度,为蔗糖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原料。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切实做到“两个不动摇”,实现一个突破。一是发展甘蔗生产的指导思想不动摇,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加速开发宜蔗荒山,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扩大良种面积,提高蔗农种植水平,增强服务功能,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糖分,增加效益。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在长期的甘蔗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千方百计稳住现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田蔗面积,大力开发宜蔗荒山,保证全县蔗糖生产原料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要把甘蔗生产作为全县蔗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不动摇,要从人力、物力、财力、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实现九五末甘蔗生产突破80—90万吨。如果2010年实现100万吨,我们的糖产量就可达11.5万吨,酒精可达1万吨,按1990年不变价算,蔗糖生产的产值可达4.8—5亿元,农民的直接收入1.8亿元。在甘蔗生产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搞好开发规划。全县的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漠沙、腰街、戛洒、水塘、者竜、老厂、平甸等低热河谷地带,这些乡镇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很多,又是粮食主产区,如何处理好甘蔗、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寻找到甘蔗和粮食增产的最佳结合点,需要我们认真搞好调查研究,面向市场,合理规划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益,保证甘蔗发展,粮食增产。在这一点上,上上下下的思想都要统一。客观地说,全县蔗、粮争田的矛盾是存在的,但并不突出,全县现有的种蔗面积85%是山地,在这一部分山地上要调整的主要是甘蔗与水果的种植比例。要把握重点,限制香蕉的发展,利用农特税收的杠杆调控水果甘蔗的种植,采取经济政策手段扩大机制蔗面积。在制定甘蔗生产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路配套,要充分考虑规模效益,要突出重点,滚动开发。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主要蔗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基础设施差仍然是制约全县甘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力争取各级各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这方面,一要强调投资效益,要重视投入产出比,对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改善,适宜种植甘蔗的地方,要发动群众该种的种上,该开发的开发,该动员搬迁开发的尽快动员搬迁开发。二要调动广大蔗农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加大甘蔗开发的力度,根本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农民群众寻找一条适合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是我们广大民众自身利益之所在,广大蔗农对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力所能及地增加投入,要树立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三要主动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全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向上级争取蔗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建设资金,要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四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质量管理和使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难,使用管理也难,我们既要加强建设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更要加强使用管理。使用管理的主要责任在乡镇和村社。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甘蔗的产量和质量。从一般意义上讲,扩大再生产要走两条路子,一条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一条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从经济增长方式上讲,一是粗放经营,二是集约经营。我们认为,目前全县发展甘蔗生产要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实行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这是因为全县的甘蔗生产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开发量的增加上,全县劳动者的素质还不太高,掌握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还不太强。但是,我们的开发最终还是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最终还是要转到集约经营上来,我们的最大潜力最终还是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上。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不断强化蔗农的科技意识。一要抓好蔗农的科技培训,提高甘蔗的整体栽种水平;二要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逐步淘汰种性差、抗性弱、单产和糖分低的老品种和劣质品种;三要切实改善施肥结构,采取氮、磷、钾、钙、镁施肥结构,逐步改良土壤;四要积极推广甘蔗地膜覆盖;五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六要加强甘蔗良种基础建设,走种植基地化和区域化的路子。只要我们切实落实这些措施,全县甘蔗生产效益的增长方式将会切实得到转变,也就是说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甘蔗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将有更大的提高,就能够为蔗糖业的发展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加工原料。

四是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甘蔗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加快全县甘蔗生产的发展,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符合中央、省、地的产业政策,也符合全县的实际,其根本目的是调整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蔗农的积极性,所以要认真落实。

三、要实施“三改一加强”,强化促销工作,提高企业效益

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即抓好改革改选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强化促销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要高度重视综合利用,抓好企业改革。蔗糖业发达的国家,对蔗糖的综合利用非常重视,全县的蔗糖业产品单一,就是生产点白糖,最多是再搞点冰糖,这样,蔗渣的利用、白糖的深加工增值几乎成了空白,照此下去,全县蔗糖业的综合效益根本无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我们要面对市场认真研究蔗糖的综合效益问题。一是蔗渣利用问题,要加快步伐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蔗渣造纸和蔗渣压板的蔗渣利用项目。二是扩大冰糖生产规模,形成冰糖生产规模效益。三是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白糖深加工,搞白糖系列产品。四是进一步抓好技改项目的实施,增加蔗糖生产能力。河口日处理1500吨的白糖生产技改和阿宝红糖厂都要抓紧时间组织建设,早日投入生产。争取再建一条日处理1500吨的白糖生产线。五是深化改革,实施组建集团,资产重组,优化投资结构的战略。争取组建新平糖业集团,要鼓励各糖业企业跨行业进行兼并改革。

其次,要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管理思想。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人的素质为根本,以产品质量为目标,以科技含量为前提,内外结合,生产与销售结合,原料加工与原料开发结合。这应该是我们每位制糖企业领导应有的管理思想。企业是微观经济组织,我们的管理目标选择应该是单项的,就是经济效益目标,经济效益上去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得清,经济效益上不去,什么问题都难解释。要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市场的思想,要认真落实产品质量的战略措施。要认真贯彻《劳动法》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干部职工都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要加强市场信息管理工作,强化市场管理。要支持原料开发,大胆引进和使用先进的蔗糖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三,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和系统管理。企业是微观经济组织,决定了我们的管理只可能是微观管理,所以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细节入手,从每个岗位、每个职工、每个工艺指标控制抓起,形成一套基础管理的规范制度。每个制糖企业都要切实加强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营运管理。要注意管理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整个企业内部基础和系统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围绕企业的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技术有没有开发力,领导班子是否有团结进取力,职工群众是否有凝聚力,经济效益是否有增值力来开展工作。

第四,要强化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管理和协调公关管理。企业价值的最终实现是由企业外部市场所决定的,产品卖不出去,产品不能高于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卖出去,企业就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生存。所以,每个制糖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的市场管理。一是抓市场信息管理,包括产品市场占有信息、产品价格信息、行业发展信息、产业投资信息、企业资源配置信息。二是抓营销队伍建设。企业闯市场,产品占市场,关键是要有一支业务精良、反应敏捷、作风过硬、训练有素、适应市场千变万化需要的营销队伍。我们要在市场有利时看到不利因素,居安思危,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上来抓好营销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提高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区域的客商、经纪人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抓企业干部职工法律和政策的学习,提高应用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加强企业外部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学会用法律和政策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四是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传企业和产品,扩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五是要加强企业公关协调管理。各个制糖企业要注意加强企业间的协调,加强与同类企业的联系,加强与客户的经常联系,加强与蔗区村社的协调联系。建立起相互支持、互利互惠、共同致富、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最后,要坚持工农联盟,企社结合。每个制糖企业都要加强与蔗区干部、群众的联系,为蔗农尽力提供服务,指导蔗农不断提高种蔗的科技普及率、到位率及贡献率。企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原料,一手抓销售,要有专门领导盯着原料,要有支持甘蔗开发的服务队伍。把企业管理伸延到“原料车间”,伸延到各块基地和各村各社。

第五,要发展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每个蔗糖企业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精神建设。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内在精神的体现,而企业的精神是通过企业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素质决定的。所以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管理,通过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我的利益在厂中、我为企业多争光的思想。每个制糖企业都要很好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企业班子和职工紧密团结、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图治精神,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