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35

第35章 史沫特莱女士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抵毁史沫特莱的文字,大抵是说她是共产国际某某的情妇,猜测加虚构,连史沫特莱幼时家境不好,都成为那篇文字的攻击部位,等等,野史写作失去伦理和底线,却也能吸引大量的阅读者。

最重要的是,这那篇诬蔑史沫莱特的文字中,竟然凭空诬蔑鲁迅先生写过的“左联五烈士”,后来想,作者或许是台湾人,又或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因为,他在文章里引用了苏雪林骂鲁迅的话。

然而,我们将历史翻到一九二十年代末,史沫特莱来到中国。她并没有选择和执政的国民党同流合污。如果说,当时她同情当时尚在萌芽期的左翼文化是流氓,那么,给当时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唱赞歌,又该如何评价,这实在是一个难倒我的问题。

史沫特莱与鲁迅的结识,一开始是有些小心翼翼的,生怕受到这个著名的通缉犯的牵连,然后,最终她还是大着胆子伸出了自己的手。这无疑是对历史的一次押注。果然,她和埃德加·斯诺一样,加对了历史的赌码。

史沫特莱和鲁迅的交往不多,两个人未通过书信,鲁迅日记里倒是出现过几次她的名字,却也不像鲁迅先生的其他朋友一样,没有什么亲密的举止。

史沫特莱在回忆鲁迅时说到她和鲁迅一开始的相识,是缘于鲁迅先生五十岁的生日:“一九三O年的一个炎热下午,一对当着教员的夫妇来拜访我,向我提出了两个要求:一、要我为一本新杂志写关于印度的文章并捐钱,那杂志名字叫《大道》,是专门研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问题的;第二,要我去租用一家小型的西餐室,以便在那地方给鲁迅举行五十岁寿辰庆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有些中国人称他为‘中国高尔基’,可是依我看来,他实是中国的伏尔泰。对于第一个请求,我立刻就答应了,但是第二个请求却正装满着危险,因为那天被的一百个左右的男女正是‘危险分子’的代表人物。我的朋友于是向我保证,说所有的客人都将口头邀请,并发誓保守秘密……”

从回忆文字可以看出,她并不勇敢十分地接近这个有通共嫌疑的左翼文人。他甚至还有些害怕,甚至设法想拒绝为鲁迅找西餐厅办寿宴。

鲁迅日记第一次出现史沫特莱的名字是1930年9月7日,这一天,鲁迅日记是这样写的:“下午三弟来。晚访史沫特列女士。”而十天以后,史沫特莱便在一个荷兰的西餐厅帮鲁迅办了五十岁的寿宴。

鲁迅先生现存的照片,有三幅是史沫特莱照的,拍摄日期便是1930年9月17日,这一天鲁迅日记写道:“午后往杨律师寓取北新书局版税泉七百六十元,尚系五月分。友人为我在荷兰西菜室作五十岁纪念,晚与广平携海婴同往,席中共二十二人,夜归。”

这次的生日宴会是左联发起的,发起人的大概有柔石、冯雪峰、冯乃超、董绍明、蔡咏裳和许广平等人。参加晚宴的还有叶圣陶、茅盾、傅东华等。至于史沫特莱回忆中所写道的一百人,是没有的。晚宴的程序也很简单,先由发起人柔石致祝寿辞,然后又由左联各个团体的代表致辞,最后由史沫特莱致辞。鲁迅呢,也致了答谢辞。

这一天照的照片,过了两天便洗好了。鲁迅挨个送人。包括拍摄者史沫特莱。

没有过多久,鲁迅便和史沫特莱以及茅盾合作,共同编辑一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集》,先是茅盾和史沫特莱像特务一样在某个街角接头,然后走到鲁迅所住的街道的十字路口,看看身后是不是有人追踪,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去鲁迅的住处。他们三个有时候会到鲁迅住处附近的小饭馆吃饭,边吃饭还要边讨论图书的事。

当时,高尔基邀请鲁迅到苏联去住两年,是作为高尔基私人的宾客。鲁迅拒绝了,他对史沫特莱说:“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国民党一定会向全中国狂叫,看,他收受莫斯科的卢布了。”

1930年底,鲁迅和柔石一起去看望史沫特莱,那是去送她,她要去菲律宾了。然而,等到三个月后,史沫特莱回到上海,送她上船的柔石已经被杀害。和柔石一起遇害的,有二十四个左翼的年轻人,分别的作家记者或者演员,他们被迫挖好自己的墓穴,然后被活活埋了。其中,柔石就是被活埋的。

史沫特莱到上海后便听到了这个消息,她第一时间跑到鲁迅家里。看到了正在生病却仍然有激情的鲁迅。鲁迅将他刚刚写好的那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草稿递给史沫特莱,说:“这便是我在他们被杀的那天晚上写的一篇文章,我称它为《写于深夜里》,你把它译成英文设法在国外刊出罢。”

史沫特莱看完文章以后,对鲁迅说,如果我翻译出去,发表了,你可能有生命危险。

鲁迅说:“这有什么关系?必须有人出来说话啊!”

那天晚上,鲁迅和史沫特莱共同草拟了一个宣言,是对国际社会的,向世界各国公布中国国民党政府杀害进步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事实。这篇宣言在国外发表以后,马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美国五十多个作家一致抗议中国政府对作家的杀害。

这便是史沫特莱对鲁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