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39

第39章 木刻青年

鲁迅先生喜欢美术,在他的回忆文字里写到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文字的末尾一段,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正是因为幼年时这些临摹绘画的小动作,一直影响着鲁迅的审美。

1912年,刚刚上任教育部不久,鲁迅便上任美术调查处的负责人,在当年的初夏,还在美术讲习所上讲过《美术略论》的讲座。

1914年5月,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任科长的鲁迅,在和陈师曾等人一起,策划了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

鲁迅真正喜欢上木刻是到了上海以后的事情,他常常去内山书店找一些木版画方面的书籍来买。1930年的时候,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看他这么用心收藏木刻画,便向他建议,办一个木刻画的展览。鲁迅很是赞成,十分认真地将他自己收藏到的木刻画装裱进木画框里,然后编上号码,并用中文英文日文三种文字注释。

1931年,内山完造的最小的弟弟内山嘉吉到了上海,他是一位工艺美术老师,自然有美术方面的修养,鲁迅和他很有话说,一来二去便熟悉了。当时鲁迅正好和一八艺社的一些青年熟悉,知道他们也是苦于资料不齐全,便想请内山嘉吉给这些刻苦的木刻青年开一个讲座。内山嘉吉高兴地应承下来了,于是内山完造提供地点,就在内山完造的日语学会,内山嘉吉主讲木刻的一些入门的基本知识,由鲁迅担任翻译。内山完造在回忆鲁迅的文字里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把我办的日语学会作为会场,由鲁迅先生担任翻译,给一八艺社的人办了短短一周时间的木刻讲习会。中国新木刻对现代中国艺术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就是从这里发端的。”

而这次主讲的内山嘉吉也因为鲁迅的邀请,多在上海停留了几日,而结识了他的妻子。并在上海举行了很特殊的婚礼,鲁迅和郁达夫都是参加了的。

1931年8月中旬,鲁迅和内山嘉吉商定后,确定日期为17日到22日,每天上午由内山嘉吉讲授木刻的知识,鲁迅任翻译。鲁迅先生每天都会随手提着一大包木版画方面的书籍和图片来给学员们传阅。当时来听课的学生一共有13人,其中“一八艺社”6人,中华艺专、上海美专4人,白鹅绘画会3人。

讲习会结束后,全体会员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后来一八艺社的学生们赠送给了鲁迅先生一张,所以流传了下来。照片上的人的名字自左起,分别是:钟步清、邓启凡、苗勃然、乐以钧、黄山定、顾洪干、李岫石、郑洛耶、胡仲民、江丰、鲁迅、陈铁耕、内山嘉吉、倪焕之、陈卓坤。

内山完造在《花甲录》里,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来总结鲁迅先生对木刻青年的帮助:“鲁迅先生为木刻的普及尽了自己的努力。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木刻运动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运动。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争取普及苏联和德国的木刻;另一方面痛惜本国传统木刻的日益衰落,倾注精力予以保护。具体地说,一方面出版《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士敏土之图》、《木刻纪程》等,以资新木刻的普及;同时出版《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等。”

然而,鲁迅先生和内山完造举行的木刻展览会一开始是失败,尽管不是十分成功,然而,鲁迅先生还是坚持地举办了三届,一次比一次好。最后一次的木刻展览,因为改名字叫作“世界木刻画展览”而大获成功。内山完造在回忆录写道,不论木刻画展览的情形如何差,鲁迅也从来没有向他说过一次:老板,不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