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06

第6章 鲁迅的笔误二:藤野先生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长文里仔细排列了鲁迅在仙台医专留学时的成绩表。分数是这样的:解剖59.3,组织72.7,生理63.3,伦理83,德文60,物理60,化学60.总分458.3,在全年级一百四十二人中排名第六十八名。

这意思非常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中等生。然而,即使是如此中等的成绩,在日本来说,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写道了这一点:“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这一段文字十分简洁,大体介绍了考试成绩出来以后的情形。日本人普遍瞧不起中国留学生,认为他们在日本语言都不通顺,怎么可能会考试得这么好。一定是藤野先生在鲁迅的讲义上做了标题,提前漏了题目给鲁迅。

这种恶意的猜测,之前已经在黑板曲折地表达过了。原来是前几天学校通知开会,黑板上班干部写了通知,大大的字:“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这一行字中,“漏”字被一个圆圈圈上了,异常惹人注目。自然是有人看着鲁迅发笑,当时并没有引起鲁迅的注意,直到他收到这封匿名信,鲁迅才忽然联想起来,大悟了一下,原来那个圈是圈给自己看的。

鲁迅只好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最信任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找了班里的几个班干事,让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公布出来,还鲁迅一个清白。

鲁迅先生的孤独无助,在被人怀疑的时候突显出来。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国内的普遍情绪。在藤野先生的回忆文字里,也有过透露:“周树人君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然而正是藤野先生的这一份对异国留学生的特别关注,让鲁迅这个中等生的成绩有了“可疑”的把柄。

其实,当时鲁迅先生在仙台医专的时候,曾经给蒋抑卮写过一封信,在信里,他颇为自信:“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上,惟社交活泼,则彼辈为长。以乐观的思之,黄帝之灵或当不馁欤。”他很乐观,认为日本人只是在社交上比较活泼开放,而在思想行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并不比中国的青年人高明。

不论是鲁迅先生的实际成绩,还是在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眼里,鲁迅先生都不过是一个中等生。藤野先生在鲁迅去世后,写了一篇回忆文字,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他)在教室里很认真地记着笔记,但不管怎样,日语从一入学开始就既说不大清楚,也听不大懂,因此在学习上好像是相当吃力的样子。记得他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学生。”

然而,正是这个并不是很出色的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作家,并用一篇短文,将藤野先生也悬挂在文学史上,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人物。据周作人的回忆,早在1935年日本岩波出版社出版的鲁迅选集里,便选了这一篇《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