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学习的黄金期
14855500000022

第22章 让孩子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哲学家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对孩子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畏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

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日臻完善的过程。初学者总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提出天真幼稚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浅显、简单的问题就不会引出深奥、复杂的问题。

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一定产生在天真幼稚的问题之后,而绝不是在它的前头。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简单受到同学的嘲讽而感到难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缩。

(2)要让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具有更大的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塑造。教师的思想道德风貌、知识水平乃至行为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有时也会出现差错,所掌握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仅中小学教师如此,就是大学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因此,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就会妨碍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还不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家长应适时恰当地提醒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3)应让孩子及时提问,先思后问

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还必须教育孩子正确处理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