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学习的黄金期
14855500000071

第71章 在家里,给孩子一个艺术的天地

即使是遗传基素相同的双胞胎,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艺术细胞”。

美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爱德华·伊曼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他还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环境。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而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构成的第二环境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为孩子成才、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识环境。如果第三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美,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打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父母如果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大海的宽广……大自然的种种光彩,都对熏陶孩子的艺术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着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墙上挂着小提琴,地上支着画架或乐谱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学琴、练画、写毛笔字等。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以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却会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让孩子爱上艺术,我们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让孩子自发地爱上艺术呢?

(1)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要循序渐进

父母想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不要过于性急。父母急于训练孩子,会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父母急于求成的结果会使孩子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2)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要有长远目标并持之以恒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都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父母应该尽量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最科学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可以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孩子,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孩子,这不仅可以使孩子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刺激孩子视觉的发育,使孩子的手指和胳膊得到运动与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父母看到孩子因画画而撕破了纸,把笔也扔在了地上,便训斥孩子,就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种下笔与纸不可以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当这个孩子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可能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遍的文化用品了。

(3)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应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的赞赏。即使孩子提出的是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父母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艺术才能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理解与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发挥父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