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学习的黄金期
14855500000087

第87章 音乐成就了名人的一生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作家或其他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的人物从音乐中获益匪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音乐使他们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1)爱因斯坦的音乐灵感

爱因斯坦从小随母亲学习文化和小提琴,虽然他反应迟缓,沉默寡言,但当他一接触到小提琴时,他就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贡献给了音乐。6岁那年,小爱因斯坦跟一位小提琴老师学琴,这位老师要求非常严格,长时间的音阶练习,使他感到枯燥无味。他喜欢莫扎特的一些轻松、优美的乐曲,因此他开始试奏莫扎特的奏鸣曲,很快地就掌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显露了他在小提琴方面的天才。14岁时他又懂得了和声学、曲式学。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爱因斯坦对莫扎特的作品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还喜爱拉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他每次外出旅行,总要带上心爱的小提琴,一到目的地,首先就要打开琴盒,拉上一首乐曲。有时还要到他爱好音乐的朋友家里,和他们一起演奏一段弦乐四重奏。爱因斯坦不仅小提琴拉得很好,弹钢琴的水平也很高。工作之余,他还喜欢放声歌唱。据说,爱因斯坦有很多发现就是在优美的琴声中产生灵感的,琴声往往是他重大发现的先信息。1912年8月的一天,他十分激动地告诉他妻子:“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非常奇妙的想法。”说完后他走进了钢琴房,弹了很长时间的钢琴,弹过琴后就一头钻进了工作室。一周后,他才从工作室里出来,拿出了几页稿纸,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广义相对论原理。

(2)音乐是居里夫人的精神支柱

居里夫人从小就喜爱音乐。她母亲学过音乐,而且会弹一手好钢琴,嗓音也很动听,会唱很多波兰歌曲,小时候居里夫人很喜欢听她母亲唱歌。在少年时代,居里夫人也曾多次到农村去,丰富多彩的波兰民间音乐、舞蹈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参加过许多次民间音乐、舞蹈活动。居里夫人一生除了从事艰苦的科学研究外,业余时间大部分用来听音乐会或参加一些有关音乐的活动。音乐使她得到休息,使她精神振奋,给她增添了力量,音乐成了她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居里夫人不仅喜欢波兰的民间音乐,而且对古典传统的音乐也很喜欢,特别是肖邦、李斯特、舒曼等人的一些钢琴作品她百听不厌。音乐成了居里夫人一生的良友,不能离开音乐就像不能离开实验室一样,音乐是她的精神支柱,工作的动力。

(3)八音律启发了纽兰茨

1864年,英国伦敦大学有个叫纽兰茨的教授,虽然他专攻化学,但平时对音乐也颇感兴趣。当纽兰茨把化学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由轻到重排列时,他发现第八个元素会重复第一个元素的某些特质,他突然感到这与音乐里的音阶有相同之处。于是他顺着这个思路研究,终于依照音乐中的八音阶表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七个一排,组成了一个周期表,对钙以前的十七个元素安排得都很恰当。“八音律”使纽兰茨在化学领域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4)达尔文非常喜爱音乐

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在1859年出版了轰动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是一位非常喜爱音乐的科学家,他在谈到他欣赏音乐时的感受和他欣赏皇家学院教室里歌声时说:“我在这时候常常体会到一种强烈的愉快感,以至背上时常感到麻酥酥的……有时,我还把唱赞歌的孩子请到家里,让他们在我的房间里唱。”

(5)高尔基与音乐

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少年时就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学过小提琴,参加过男高音声部的合唱。这种爱好,他一直持之以恒。他与英国伟大的画家惠斯勒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作品的标题喜欢采用音乐术语,作品的内容也有不少地方取材于音乐素材,像《幻想曲》,《生活》,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说《在人间》中有一段童年生活的描写:“……当你听音乐的时候,你就会忘记白天或晚上,忘记是个小孩或老头,忘记一切……”《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曾作为一篇独立的小短文,原题叫《海燕之歌》,仅几百个字的文章,却包含了很多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诸如,歌唱的波浪,呻吟的海鸥,怒吼的大海,吼叫的狂风,轰鸣的雷声等等,既有声,又有形。他的长篇小说《母亲》里有一个章节就是在《国际歌》的庄严、豪迈的歌声中展开的。

一般人都知道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让人们的情操更高尚,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但很少有人知道音乐能开拓人的想象力,激起人们的创造热情,甚至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音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神奇的结果呢?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转移注意对象是对注意力的一种刺激。当孩子做习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听一会儿音乐,可以使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让心理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激活注意力,使理解力更加敏锐。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孩子的思维反而更加活跃,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除了上述的一些效应外,如果经常给孩子听音乐,还可以使他们的右脑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能力更强,解题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