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14860000000065

第65章 亡命天涯的宋端宗赵昰

群龙不能无首,赵昰死后,眼看赵氏家族就要分崩离析,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延续奄奄一息的赵氏家族政权。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大军逼近临安,在文天祥等人的强烈要求下,赵昰被封为益王,赵昺被封为广王,朝廷命他二人前往福州、泉州经略闽、粤,徐图恢复。当时,赵昰8岁,赵昺5岁,还是不懂事的孩子,根本不能处理政事,跟随他们一同起行的是驸马都尉杨镇、益王母亲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广王母亲的弟弟俞如硅等人。这三人被任命为提举二王府事,代替二王处理闽、粤之事。

德佑(1276年)二年正月,宋朝败亡已定。在元军进入临安以前,谢太后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二月初五,谢太后率领宋恭宗赵和百官于临安降元,宋恭帝被元朝押送到北京。赵昰一行则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

南宋名臣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温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时候曾到过这里,此时,其御座还保存完好,众人于座下大哭,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了宋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

五月,二王抵达福州,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赵昰为帝,时为端宗,改元“景炎”,封杨淑妃为太妃,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不久,文天祥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命他前往江西召集义士,恢复失地。南宋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且颇具规模。

流亡政权刚建立,外临强敌,内部却开始争权夺利,官员之间相互倾轧,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当时,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居中掌权,秀王赵与榫以赵氏宗亲的身份对杨亮节的所作所为多有谏止,遭到杨亮节的忌恨。杨亮节便把赵与榫派往浙东。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两全,应该留下来辅佐朝廷,杨亮节听后更为忧虑,担心自己地位难保,驱逐赵与榫的心意更加坚决。赵与榫后来在处州与元军交战,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陈宜中此时也使出自己擅长的党同伐异手段,排斥异己,指使言官将陆秀夫弹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刻,陈宜中的这种行为,引起众人的普遍不满,陈宜中无奈之下,将陆秀夫召回。

赵昰即位以后,朝廷初步草创,南宋又有了抗元的大旗,人们重又归心宋室。广东经略使徐直谅本来已经投降元朝,现在又重新表示归附端宗;广西守将基本上仍旧忠于宋室,他们派使者向宋端宗表示服从;文天祥率军进攻江西后,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收复除赣州之外所辖九县,吉州八县复其半。但是在元军的猛烈进攻下,江西、广东很快相继失守,文天祥被俘、徐直谅被杀,广西各地不久之后也被元军攻破。

九月,蒙古大军杀向福州,试图一举荡平南宋的残余势力。他们派出骑兵和水兵由江西和浙江明州出发,进攻闽、粤。不久,浙江全境为元军占领,元军继续南下,连破建宁、邵武、南剑三城,兵锋已经达到福州前沿。由于小朝廷在福建刚刚立足四个月,根基不稳,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不敢和元军展开决战,慌忙护送端宗等人登舟入海。

十一月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护送着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及杨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刚一入海,就与元朝水军相遇,幸而天气不好,大雾弥漫,才得以脱身。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处流亡。

赵昰一行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年)春,来到雷州附近的硐洲。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又一次充当了可耻的逃兵。

蒙古将刘深攻打浅湾,张世杰与之大战,兵败,护卫赵昰逃亡秀山,不久,秀山失守,又逃亡井澳(珠江口外)。刘深追兵赶到井澳,宋元两军在海上大战,赵昰因为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成疾。

十二月,赵昰只能带病出海,在七里洋,宋军和元军又发生一场恶战,只因宋军一路败退,又长期在海上流亡,食物严重缺乏,故而战斗力大减,被元军击败,广王赵昺母亲的弟弟俞如硅被元军俘虏。此时,南宋小朝廷已经被追得穷途末路,很多人都灰心丧气了。张世杰、陆秀夫等少数几个人,仍然怀抱着坚强的复国信念,他们鼓舞下属,激励士兵,又护卫着病体沉重的宋端宗转移到硇州岛。

景炎四年四月,赵昰在硇州岛病逝,年仅11岁。由于军情紧急,就地草草埋葬。赵昰自即位以来,就一直在亡命的旅途之中,虽然贵为皇帝,实际上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富贵。他死了之后,当地的百姓还是非常怀念他,经常到他的墓地上祭扫。

赵昰死后,群龙无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