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孤独的心灵
14861600000002

第2章 人是犬科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大致可分为两种:独居动物和群居动物。猫科动物(狮子除外)差不多都是独居的动物,而犬科动物是群居的动物,所以流浪的猫可以生存得很好,流浪的狗却死得很快。美国的自然科学电视节目,拍摄到深山的一只老虎(猫科),它独自生存着,自得其乐。镜头展现它吃饱睡足到一个池塘里沐浴,非常拟人化的行为,搔首弄姿,虽然不会笑,却眼带满足,你不得不认为那家伙过得很滋润。流浪的狗和孤独的狼一样,是惊恐不安的,夹着尾巴的,它们可以忍饥挨饿,千里迢迢去寻找自己的族群,或者赶快投入新主人的怀抱。人也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又称社会性动物,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会感到痛苦甚至患病。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形成良好个性。但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心理障碍者常常伴有社交障碍,因此,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社交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学习一些社交的技巧知识,掌握人际交往中自我调节的方法,对人们的心身健康是非常有用的。

一、社交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荀子论人时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为了求生,不得不和大自然搏斗,在古代,一个人不可能斗得过虎豹,必须联合起来,通过群体的合作才能实现。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任何事情都要他人的合作。离开合作,一个人无法生存。人要生存,必须能够防御大自然的侵害和他人的侵犯,这就得与人联合。对现代人而言,安全感内涵更为广泛,希望考试成功,职业稳定,危机时有人救助,希望自己受到社会的保护,不为社会遗忘和抛弃。为此,一个人必须投身群体,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获得安全感。

二、社交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需要

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所有的灵长类和人是群居动物,看看动物世界,猴子们因为害怕被赶出群体,甘愿屈尊受辱。当一个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了它,对它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群起而攻之,把它赶出族群,猴王离开这个族群的时候,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即便满山遍野都是丰富的果实,它也不能独自存活下去。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人之所以会去追求社会认同,甘愿放弃个性,遵循共性,正是由我们天生不能孤独的属性而非道德所决定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因为孤独而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疾病与人际关系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际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增加挫折感,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就会经常出现,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削弱人的抗病能力,使正常机能减退,并且削弱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导致障碍。我们常可看到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生活内容骤变,交往频度大大减少,缺乏信息刺激,容易患各种疾病,智力也迅速下降。因此,人际交往是身心两方面健康的基本保证。

三、社交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此,社会交往对一个人形“猿类”动物发展成人是至关重要的。

1.与人交往是个人社会化必经之路

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自出生以来就开始了,一出生就落入人际交往之中,首先依赖父母,提供所需要的食物、衣着、抚爱、关怀、照顾等。在这同时,儿童也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适合周围环境的需要,所以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与同伴交往,因为这是一种平等关系,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发现某些举动是他们喜欢的,受到这种奖励而增强了这些举动出现的频率;而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些行为的频率,由此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与家人及同伴的交往中,积累深化了社会生活经验,学到了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逐渐摆脱了以自我中心的倾向,意识到了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了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自立于社会,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2.与人交往是个体自我认识的途径

人们常问自己:“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在人际交往中可求得答案。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而加以认识。别人是尊重、喜爱、赞扬你,还是讨厌、轻蔑你,这常常成为认识自我的尺寸。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位置,为自我设计、发展完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与人交往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需要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互助、互爱、充满热情、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个性会变得开朗、乐观、积极、主动。在这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最为明显。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充满冲突的环境中,则性格压抑、内向或者暴躁,疑心重,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不和谐。

4.与人交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与人交往中,随时可吸取对自己工作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更新观念,得到信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条件,是人与人之间能够通过交往,建立各种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与帮助。个人的能力是渺小的,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他人的帮助,将一事无成,甚至连生存都很困难。

四、社交是幸福必备的条件

佚名说:“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

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以求得生存;其次是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求得自身发展和完善。无论何种需要,在内部和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使人意识到它的存在,就会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愿望和要求。在动机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行动以满足需要,产生幸福感。

人有丰富的情感需要:不甘寂寞,希望与人交流。作出了成绩渴望得到赞赏,遇到了烦心事又想得到理解和邦助,通过这种情感向一定的对象发泄又可以从中得到补偿,获得心理归属与情感寄托。

人有对比的需要: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考试结束,得知自己的分数以后,也希望得知他人的成绩如何,如果优于别人,会感到自豪,如果低于别人,则容易感到惭愧。这就是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这种对比动机,使人置身于群体之中。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愿望,并且希望受到它人的称赞、尊重,达到自我实现。而只有置身于群体之中,才能吸引别人,发展和完善自己。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千百年人类的生活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获得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而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也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造成的。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人生的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