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鑫在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大文化散文集《千秋家国梦》,是一本进入历史纵深地带的书,以他三十多岁的年纪写这部书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首先,他要大量地占有资料,再则是怎样消化这些资料,把它们变为自己的话语——一种思考文化的话语,这决不轻松,但是曾纪鑫做了,且做得相当出色。
《千秋家国梦》实际上所写的均是湖北人文景观,有古隆中、黄鹤楼、编钟、五祖寺、大冶铜绿山、荆州、武当、辛亥革命、李时珍、陆羽、公安三袁等等。粗看起来,它是一本介绍湖北风物的书籍,细看又不是,写诸葛亮,写的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写编钟,写的是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以五祖寺来思考禅宗,以武当山来思考道教,由陆羽而赞美中国的茶文化,由李时珍而检索中医……因此,曾纪鑫只不过依托了这些楚地的人文背景,来冷静地剖析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辉煌与弊病。曾纪鑫是学历史的,他的专业给了他雄厚的学识基础。当然,并不是每个学历史的人都会滋生出写历史的渴望,作为作家的曾纪鑫心中充满了文学的激情,是激情成全了他,帮助了他。他说:“面对辉煌的历史,我的心灵深处,也就有了一股莫名躁动的生命潜流。只有站在狂风骤雨、雷雨交加的旷野,在一股股充塞天地的呼啸暴风、一阵阵水天相接的瓢泼大雨、一道道掠过长空的炫目闪电、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轰鸣雷霆中,我才多少感受到了当年楚国的雄奇与宏伟。于是我的心中便有了一种探究荆楚文明之源、再现当年奇风异彩、追寻荆楚雄风足迹的强烈渴望。”
以诗意的文字,以哲学的思维来写我们故土的历史,以一种叙述的笔调来写散文,显然很适合曾纪鑫,他写过小说,写过诗,并有多种集子出版。此书中虽然有些篇什显得不是那么自信,犹豫,但写到有些篇章,却近似于圆满、完美了。比如《茶韵仙骨》、《青铜时代》、《走向自觉之路》、《千古绝响》、《医中之圣》。
《茶韵仙骨》可以说是一篇有着优美语言的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它旁征博引,由生活中的必需引出了《茶经》及陆羽,再由此深入谈到中国茶叶对国外的输出,甚至导致了一场鸦片战争,又谈到中国茶文化的危机。最后的总结却是深刻的:“在一个喧嚣、浮躁的平面化社会里,是多么地需要纯粹的中国茶道精神、需要真正的茶人品格、需要陆羽的茶韵仙骨以正本清源啊!”写茶而品出了茶的真味,也道出了茶给中华民族的心性增添了什么,具有十分颖悟的笔力。
《青铜时代》的选择角度比较特别,作者完全是在赞颂那在地底深处的巷道中挖掘矿石的我们的祖先,那些聪明的,也是痛苦的古人,在最狭窄、幽深、黑暗的历史之处,他们胼手胝足,把生命压进石缝,就是这些楚国的先人,掘出了一个金属的、闪烁着铜质的光辉、响彻青铜的嘹亮之声的时代。读着这篇文章,我真的被感动了,也为作者洋溢着赞美之情的光明文字拍案。作为《青铜时代》的补充,《千古绝响》应为其姊妹篇——这就是那些先民通过挖掘,通过冶炼后,被更聪明的先民所创造的铜的音乐,在这“一曲与天地同和的宏大交响”中,我们看到了楚文化那惊采绝艳、浪漫恣肆的神采,也感受到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作者由此而追溯到中国的音乐特别是器乐,其勾勒清晰,并使我们突然看到了在这些令人惊叹的乐声中,有一丝不肯散去的封建幽灵的杂音,正牢牢依附在它的音域深处,使我们不由得不思索先人的辉煌——那“王者之气”的远古风光,很可能会将我们压趴在永远的过去,面对着风云际会的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的陶醉很可能是一种麻木……
而《医中之圣》和《走向自觉之路》,都由作者一脉相存的思索表达了他的忡忡忧心。对中医这种国粹面临着时代尴尬的困境,对中国洪水的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的分析,使我感到作者除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外,更有着少见的锋芒,而这种锋芒是建立在他广博的学识基础上的,不是想当然,不是信口开河,有翔实的资料、数据,有贯穿始终的历史感和历史责任感。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历史就是崇高,我所理解的崇高总是有历史厚重的影子,从小说的角度看,我认为小人物的历史尤其崇高,但看了曾纪鑫的作品,我明白了大人物的历史也是崇高的,作为某种代表,那些人物与风物都可以让人沉思默想,而且一下可以企及上下五千年。曾纪鑫似乎像个历史的审判官,他是以一个民族的未来为出发点,来审判已逝的历史。席勒说:“历史的未来就是末日的审判。”在人们喜气洋洋迎接千禧年到来的时候,殊不知我们正站在世纪末的一连串废墟上:战争的废墟、地震的废墟、洪水的废墟、污染和饥饿(整个非洲大陆)的废墟。一个有着历史责任感的作家,深知他正处在佛教预言的“末法时代”,没有理由强作轻松与超然,他要将历史无情地解剖,才能预言未来。从曾纪鑫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历史给我们的荣耀,也读到了历史给我们的负担。因此,曾纪鑫的这本书,是一本沉甸甸的书。
无庸讳言,曾纪鑫的大文化散文写作受到了余秋雨的影响,从行文风格和文章式样都有些相似。但余秋雨的是触景生情,由某一点生发开去,然后还是归结到某一点上;而曾纪鑫的作品比余秋雨的作品更系统,更全面和丰富,他是由某一个人或物到整个中国文化,这是最大的区别。读曾纪鑫的作品,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知识,有时候会有醍醐贯顶的感觉,不得不叹服这位非学人的作家有着学人的风度,纵横捭阖,长驱直入,皆成文章,无论是信手拈来的材料,还是偶感而发的议论,都十分流畅与机智,也有跳跃之美。这使我想起了他在书中写到的他的古代老乡(也是我的老乡)公安三袁。三袁不仅是性情中人,他们是发誓要成为大师的那种舍命为文的文人。所谓“舍命”,就是要使文章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切唯美唯新,文中风光旖旎,华彩遍地,摇曳生艳。曾纪鑫也有此雄心壮志,他将这种大文化散文当作一项工程来追求,精心营造着文章的形象,终有这厚厚的收获。我相信这一本以及他正在构思的另一些大文化散文,都会找到广泛的知音。我以为这些散文比一些所谓小说更有价值,因为它值得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