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钟的长篇纪实小说《血祭野人山》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以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胡子龙自述的第一人称创作的纪实小说,把我们带回到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的峥嵘岁月。十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后,节节败退,作为友军的英军为保存实力,不与中国军队配合,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和司令长官罗卓英竟丢下千军万马,只身逃往印度。而日军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南大门畹町,逼近腾冲,于是,远征军最后一条归国之路被切断,剩下来的远征军官兵,像无头苍蝇进入了近600公里方圆的野人山,开始经受这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惨重的大撤退”。
作者熊良钟采用了边写远征军在野人山遭受旷世磨难的经历,边插叙远征军历史,以及远征军何以沦落至此的原因,抽丝剥茧,层层展开,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种叙述方式有悬念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期待。作者将这些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狗熊的人物,进行身世的回溯,让人们看到当年抗战史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每个人的命运,都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被裹挟者有之,自愿者有之;投机者有之,舍身成仁者有之。害死几个战友的陆培林,骁勇善战的邓君林,忠于上司且英勇无畏的黄强,被称为“浴血天使”的徐芝蓉,黄保旺与刘玉芳的爱情与牺牲,为不连累战友而饮弹自尽的连长李楚祥,曾经残酷对待中共的冷面杀手、后来却自知罪孽深重做了些好事的军统特务袁家骅,以及那个军中阔少戴斌,都塑造得丰满生动,人物众多,堪称群像,这是一组用小说雕刻起来的中国远征军的巍巍碑石,每个人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惨烈至极,或生或死,都透着一股民族的悲壮之气。我们看到了丰富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生活,特别是政治和军事生活,还有大多为农民子弟的士兵的底层生活。不管怎样,这群有数万之众的男女终于走到了一起,演绎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血祭”。
就像作者所言:“野人山,吃人的魔鬼。”野人山其实是中、缅、印三国交界处一座原始山林,是一些未开化的土著民族的聚居地。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形容这是一群人面狮身的妖孽。这种感受只有经受过的人才能体会且说得出。胡子龙们进入野人山之后,由于饥饿和迷路,“走着走着,就见有人跌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沿途,仰着的、趴着的、侧着的、蹲着的、歪在树蔸下的、栽在坑沟里的,随处可见。巨大的红蚂蚁们,簇拥而上,尽职尽责地剜皮剔肉,给死去的兄弟们进行‘地葬’;蛆虫、苍蝇们手忙脚乱地把死者制造成一堆堆黑色的土末。”真是读之让人头皮发麻,寒噤连连。其实,岂止是大红蚂蚁,还有山蚂蟥、巨蚊、吸血蝙蝠、迷宫、男女野人的骚扰、毒蛇、让人发疯而死的瘴气、吞噬人的沼泽、还加上日军和缅甸义勇军的追袭与偷袭。我们在作者所描绘的地狱般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道路的凶险,恐怖的氛围营造得纤毫毕现,让人惊悚,一下子把我们完全带入其中。这群被世人遗忘的士兵在进入似乎永远也走不出的迷宫中,煮马骨,吃皮带、皮鞋,一排一排地倒下,却有更多不肯倒下的士兵,为了回到祖国,踏着战友的尸体,穿越迷失之途,为寻找一条能够走出的路,男兵们,被女野人掳去,女兵也会被男野人抢去,像何玉姣的死,就甚为悲惨。她因为不从,被男野人折磨而死,体无完肤。这些女兵,有的被毒蛇缠住窒息而死,有的为探路,被河水卷走。在杀猴子充饥时,反被一拥而上的猴群撕得粉碎。作者描写的每一个场面都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为了回家,为了回国,这种伟大却也渺小的信念支撑着这群人。黎杰是一个典型。这个为了追求浪漫爱情误入缅地野人部落的富家子弟,抱着坚定的信念与期望一定要回到祖国去,他救下了远征军战士,在带路时,不幸落入吸血蝙蝠之口,死在异国他乡。他的故事令人扼腕嘘唏,也令人尊敬。作者不仅仅是对神秘凶险的大自然充满了诅咒,也冷静地分析了造成此结局的成因。这就是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残暴。官僚阶层的腐败,特别是以抗日之名寻求的西方的捐赠,最后却中饱了蒋氏家族的私囊。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那个党政要员、所谓“党国肱股”的戴斌处长可以说是那个阶层的化身,他的贪污放纵就是当时执政集团的写照。这样去领导和指挥一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战役,焉有不败之理。于是数万中国军人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再加上,中国虽在二战时加入了大国俱乐部,但因为国家太贫弱,在这个战区中的英军根本没把中国的所谓战区司令蒋介石放在眼里,这也是导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孤立无援而陷入绝境的原因。作者在这里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灭亡的道理。让我们深思我们这个民族多舛的命运,多难的道路。
这部小说的铺陈显示出相当的技巧,穿插叙述游刃有余,灵活多变。作者笔力强健,激情充沛,写得大气磅礴,浩荡淋漓,具有一种写民族悲情英雄的较高能力,是一部不多见的民族的血泪战史。如此在国内国外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政治倾轧中,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生存的这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在几乎被人遗忘的征途中,为了生命的尊严而向死亡挑战,因此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它虽是一次战争的书写,但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命运与生命讴歌的壮怀激烈的哲理寓言和黄钟大吕。是振奋我们,唤醒我们,激励我们的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精彩故事。一段我们民族无法忘却的记忆,不应该湮没在历史的丛林里。面对如此严酷的、令人绝望的生存环境,一个人究竟要经受多少磨难,要有着怎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忠贞,才能够走出这涂炭生灵的凶山恶水,走出这死亡紧逼的高山密林?这部小说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也是本书强悍透出的意义,从而给人壮阔的启示。就像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老人与海》中所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人或许在自然,在命运面前总是徒劳,人只有悲剧性的结局。但人的精神是不可打败的。死亡的阴影下正顽强生长着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据说作者为此小说的写作,采访和研究了大量的有关远征军的人和史实,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这就保证了小说的丰满和真实,视野开阔,人物鲜活,场面壮烈,语言硬朗,情感深沉。因此,这部小说不仅是对民族的牺牲者和幸存者的怀念与歌颂,也是对战争梦魇的诅咒与否定。生活在今天的、热爱和平的人们,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大有收获,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今天安宁的世界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