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在水一方,枕江而卧,抱湖而眠。以江湖为路者,必胸襟大,有长江啸嗷之慨,有荷风清濯之灵。大泽茫茫,棹声迷迷,蜃景氤氲,碧雾笼罩,文有云蒸霞蔚之致,才有天地相通之气。况文人多爱乡土,纠结乡情。没有乡土的裹挟,哪有笔下血肉纠缠的文字?哪有“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夜半寻津济,烟中菰火明(陶弼)”、“蝶冷停菰叶,鸥驯傍橹枝(陆游)”、“轻刀粘水去,独鸟会风斜(袁宏道)”、“田翁扪虱坐,溪女带竿眠(袁宏道)”等这样与神灵共舞,与宇宙交融的赞美公安大野的诗句?
公安依属洞庭,紧嗍大江,得水泽滋养,气象万千。土地丰腴为善,民性化育为德。美景奇食,佳谚妙语,都在水波荡漾、人情往来之间。侯丽既为八零后,有此担当,以《水韵公安》来为家乡立传,精神殊为可佳。不可否认,年轻一代已对沧海桑田的自然了无兴趣,更不消说用心灵与文字去追寻祖先故地文化的奥秘,历史的幽趣。有此雄心者,需要专一的虔敬,更需要楔入一种境界,还需要漫长的搜集、思索与书写。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快意。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除了在时间的销磨下将公安的一切简略为“锅盔”、“豆皮”、“豆豉”、“牛肉鱼杂”、“耸个”、“您郎嘎”以怀想怀念外,其实其它皆已生疏远离,形同陌路,在记忆中淡化为云烟梦呓。侯丽的书突然将我们带入水乡的荷雨蒲露、稻香菱熟。带入野风吹拂、无人管束、寂寞逍遥、与水亲近的童年少年生活。一切都被触动唤醒,一切又重遭遇。虽然过去已成为不可失而复得的万重险隘。“稻熟村村酒,鱼肥处处家。”何等美好的桃源生活,竟在吾家乡田野阡陌烟村之间时时发生,狭路相逢。
水是人类最初的故乡,也是人类最后的归宿。人是水的居所。水是我们活命的泉,是生命的舟,是我们文字的灵感,想象的神示。水养育了多少文学家、美食家,养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此域英才鼎盛,棂星闪烁。可以指茅为穗,可以囊萤为灯,可以鳖裙为羹,可以鱼籽为饭。可以性灵为诗,可以心手为一,胸臆笔墨,全在蛙声柳浪间。人说楚人刚毅沉雄,俊拔英特,而公安人更兼有水的柔情婉约和大堤的恒毅浩荡。泱泱文风,郁郁乡俗,都有着他处不可比拟的特质异秉。
侯丽将水的文章做得风生水起,对水有着许多新锐的发现,有着难舍的缠绵与缱绻、讴歌与倾心。水是公安的魂,更是我们的根。将水变成文化的血缘,土地的心跳,文字的律动。以水为畦,以水为镜,以水为歌。在对水的深耕中,她的文化散文浸润着公安特有的气息、美丽的文采,喷吐着文字的激情、生活的热力。将公安四时景色、饮食乡俗写得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对于公安的书写和诠释,侯丽有着她的睿智与细腻,犹如对一个人深切的理解,时时让人读出亲切,读出温情,读出感动,读出热爱来。水质柔软,平原宽厚,民风大气开朗,礼节殊为繁缛,因而这楚风才渐显浓烈,人情亦更衬淳厚。公安令人费解的喝早酒的习俗、“吃烂肉”的习俗、“请水”的习俗,以及稀奇古怪的乡土生活,古风犹存的乡音俚语,在侯丽的文章中突然幻彩迸溅,粲然一新,让我们大开眼界,大快朵颐——一顿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大餐,一场公安精神美食的盛筵!
作为一地文化的留守者、发掘者和看护者,侯丽以及更多家乡的侯丽们,有资格受到我们的尊敬。她们的执着沉迷,挖掘探骊,是一份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壮怀驱使,为我们守护了这一份祖先的遗产,将一方文化脉传下去,不至断裂与消泯。她们将打捞的这些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视若异宝,如数家珍,为此付出的劳动是艰辛的。这些乡土文化的赤子,终将这些遗留在民间和田野的东西,从口头流传的奄奄一息的文化,变成了鲜活的文字和文采斐然的篇章,令我肃然起敬。官商可以为金钱与经济,而民心不可以满是铜臭。如若一地民气蹶倦,民风乱性茫然,利欲熏心,则世道皆浊,情怀颓变,礼义廉耻诸种让人敬畏的德行坠入深壑般的底线,所谓世风日下,行无准绳,无所忌讳,则天地不仁,人伦纲常俱亡也。只有以文风化人,以文章化德,才是地方正途。文化是软实力,是永恒的黄金。侯丽对公安风俗人情的书写与研究,虽不是专业所为,却比专业人士更纯粹,更虔诚。这部散文集,作为公安文化的一个最富有文学色彩的文本,将成为公安的一张靓丽名片。品读此书,会增加我们爱乡爱土的情感,会对自己生长并影响性情的环境有更精彩的发现和认识。热土难离,乡情袅袅。一册《水韵公安》在手,说不定是排遣乡愁的一曲天籁,倾听乡诉的一席夜话。他日东方既白,梦醒时分,又有水乡浸在桃红李白、霞缎霓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