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陌上香锦蔷薇织
1486800000010

第10章 更凄凉 (1)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鹧鸪天》

时已深秋,天渐转寒。这一日,她身边空无一人,忽觉心意寒凉。隐隐带着一种流离失所的悲怆。大家不见当初,小家也难成气候。纵使已经日上琐窗,她依然觉得这天地之间无丝毫温存的暖,只觉秋意凉凉,疏剪萧索。梧桐早凋,婆娑隐隐,叶上秋霜,阑珊绰绰。举目所及,再添悲凉。这个女子心里的愁怨渗进了骨子里。再一点一点的从她的视线里流淌开。

于愁苦时醉饮几盏成了习惯当中的事情。借酒不为消愁,只求好梦一枕安神一刻。国已不是国,家也不成家。她的男人因公务忙碌,奔波在外,不能与之秉烛对饮,而这个女子的心怀里能容纳下的也就只有这一点单薄的忧愤和挂虑。醒来用团茶泡来解酒,苦涩之处觉出隐隐清香。纵那瑞脑香宜,也始终不能使之心神怡定。梦落于此,她再一次地想起来似真非真的旧事。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想那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仲宣当年为避董卓之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却因貌相不扬不得重用,也不过就是如此的心境了。她晚年流离,内心凄惶有过之无不及。这一点她十分地确定,山河依旧,家国却已不似当初。流落至此异井他乡,心里头的对北方的眷恋是难以言细的。

也罢。也罢。也罢。不如忘了那些颠沛流离的感伤,三杯两盏淡酒,喝它个一醉方休。看着那香熏百草的东篱菊芳华满庭,饮着这当年私藏下的绝品佳酿,赏一次那花种锦葩,享一回这清净良辰。她的故作潇洒里满是隐忍的忧伤。也罢。也罢。也罢。

这首《鹧鸪天》便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此时赵明诚官任江宁知府,正值“靖康之变”后的国殇之年,动荡不安。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南宋王朝于危乱当中飘摇而起。李清照面对的是一切重新的生。一个短暂的承平之世。这是引发她故国之思的线索,但一切辗转流离的始端都因那“靖康之变”而起。

北宋初期,推行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加上党争之乱,政治腐朽、军事衰弱,致使国力积弱。宋徽宗时期,北宋王朝日趋衰落。而东北女真族却日益强大。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入侵,以求一统天下。金政权在灭辽之后便将入侵大宋制定为下一个目标。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仅以4万人南下,破北宋27州兵锋,直取北宋国都开封。十月,金军强渡黄河,北宋守军不战而逃。在金军围困开封尚未攻陷之时,宋钦宗曾亲自求降,下令各路军民停止抵抗。闰十一月,金军攻陷开封。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另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这一年的三月,金军将俘虏的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连同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开始北撤。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带来的耻辱不只是时代的,也是每一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李清照,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她的敏思注定要为她带来比常人更多的痛苦。这是她命里躲不掉的劫。

恰逢此时,赵明诚的母亲又在江宁离世。依循古代礼法,赵明诚兄弟必须离任去江宁奔丧。想赵明诚离去之前定会对李清照有所安排,而他那时候能对李清照的安排必定要与他们潜心收藏研究多年的文物字画的去处息息相关。至此,李清照便开始了她移整文物、颠沛流离的生活。

此时,他们居于缁州。缁州是青州十年生活后赵明诚重返仕途的第二站。在这之前,赵明诚担任了三年的莱州太守。后来便到了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的时期。而这之间所有的流离颠沛对于李清照来说,不单是只身辗转的路途,更是肩负着再三转运她与赵明诚收藏的文物字画的重大使命。那些文物字画在李清照看来绝不是一些死物。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她爱情里的一株又一株鲜活的植物,连同记忆一起在她的生命里扎下了根来。

在李清照抵达江宁之前,她所历经的磨难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尽述的。这就好像,她独自走过一座独木桥,脚下是万丈深渊,内心的惊惧绝望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只有她自己知。

也正是经历和见证了再三的流离舛错,她内心积郁的温存在现时里的严酷凄绝的逼迫下沸腾起来。当南宋朝建立,短暂的安定生活对于她来说如同暌违经年的爱人温热久违的拥吻,记忆里阙如的那一桢一桢朴素温情的画面一再跳脱进她的意识里。于是,她忍不住开始了对旧国旧家旧时光的怀念。于是,便有了这一首《鹧鸪天》。

李清照如同一位时光长河里涉水而过的旅者,携带着不被人知的光辉,而这一些光辉总是透过她历经的那些磨难里被折射,并终被流转。

比并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这一年的春天悄无声息的来到,连她也没有嗅到空气里淌出来的春意盎然的味道。那一日清晨,她卖花农处买来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朵尚新嫩,有晓露浸染瓣面。看过去,妍如彤霞。她心里一阵少女似娇羞的欢喜。她是又一次的想起了房中候着她的那一个人。他之于她,仿佛是一片玉宇深海,又仿佛是一片敞亮旷野。她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坠落进他的温存里,不能自拔,心甘情愿。

只见她轻轻捻住那一枝梅,盈盈回转过身,朝院里走去。生怕弄折它脆弱的根茎,生怕损伤了它粉嫩的瓣。但这一头欢喜之心未定,那一头心里又生了怯。只因见这美妙花容,竟担心起自己没有倾城之色,“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于是她动了动女儿家的小心思便将那一枝梅斜插在髻上,让它为自己增添几分光几分美。再连人带花一起去到他的面前让他赏看。美眷如花。

她丝毫未曾察觉出这独自一人冥想时的一颦一笑里透露出的娇嗔和单纯。喜怒形于色,毫无粉饰之心。微弱的担心。特意的争强。故意的小气。纯真如女童。溺于爱中的人都是孩子。心无旁骛的嬉笑怨嗔都只是一个孩童面对掌心宝贝时的全部情绪。他们会倾其所有的去对待对待那一个人,就像对待掌心里的宝。

那一日的清晨,李清照斜插一枝新梅欢喜的地去赵明诚的书房,悄悄穿过他的身边,忽而又伸出纤美的玉臂环在他的腰间,嗔嗔地对他说话。读这一首词时,仿佛真的能看见这一帧温情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