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陌上香锦蔷薇织
1486800000025

第25章 冷冷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她沉默不语。沉默在时间当中不经意的就变成一道风景,她在风景中观望风景中的风景。即是她自己灵魂里的寥落。寂然。冷清。无人问津。所谓“凄凄惨惨戚戚”。字字幽幽,声声有愁。独处陋室,她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无回。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此刻都将是沉默的,等待她一一数落,抚摸,然后又匿迹消声。

这时候的秋别有三分愁。茕嫠何恃。怕的只是往事回环,在脑子里盘桓。回忆恼人天气作伥,暮秋乍暖还寒,难以将息。御寒,饮下两三倍酒取暖,却又敌不过急骤的晚风,簌簌地刮过她的身体。她如若一片单薄的纸,仿佛会被撕裂开。

抬眼见南飞大雁,那是从北边迁徙过来的。北边,是她的家。睹物思乡是理所当然的其光绪。只不过这一刻,它有一些凌虐的姿态,向着她的脆弱和孤独。她恍然忆起自己曾作下一阙《一剪梅》寄予那个人。她说:“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却是入去楼空,音书无人可寄。

低眉又逢遍地菊花盛开。琐碎的黄,形神枯损。她知已无人可与之共摘,她亦已无心去采。整日守于窗边,等时间过去,待昼尽夜临时,再悄然转身钻回自己的闺室。他若是在天上看着她,怕是心里也是有叹息的。这女子始终情意深重。而他却再不能回应她任何一点的温暖与缠绵。此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能轻易说尽。

李清照这首经典的《声声慢》历来为人称道,其叠字尤甚。宋人张端义于《贵耳集》中说道:“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惧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她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用双声叠韵啮齿叮泞的音调,完成了这首《声声慢》来表达一个女子对一个男人无以言重的感情。用学者沈祖棻的话说,即是此词“是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从内心喷薄而出,虽有奇思妙语,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动人。”古人誉之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李清照在词作上的成就超逸绝伦。被后人誉为“一代词宗”。其实与李清照同时期,并不缺乏才情卓尔的女文人。比如在李清照之前的魏夫人,比如在李清照之后的朱淑真。其中朱淑真更是堪与其比肩,与之被人共誉为“词坛双壁”。她之所以能够在能人辈出的大宋乃至整个文学史上技压群芳成为第一才女,是有一些原因的。

从她成年以前的成长环境看。李清照的父亲是文章名流李格非。家境殷实门第书香,成长环境洁净。童年虽与祖父母居于明水镇,但因祖父是前朝官员,文化修养不俗,家中藏书较多。而她的伯父李辟非尚未“知凤翔,麟游县事”,依旧在老家勤学苦读,因此李辟非也顺便担负起教导李清照的责任。这一些担当的教育为李清照营造了一个十分优良的成长氛围。成为李清照成长过程当中至关重要的启蒙。对她的品性与才情的生长起到了深重的影响。

从她成年之后的生活际遇看。无论是李家还是嫁过去的赵家,都是生活环境优越的官宦人家,衣食无忧。环境造人。李清照的感情洁净有力,丈夫赵明诚专注金石收藏文物研究。夫妻二人志趣相合。直到赵明诚去世之前,他们彼此渗透,文化修养始终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中。这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清照命理当中仿佛注定就是要成为绝才的女子。用她的笔墨来表达灵魂,表达尘世乾坤,表达人情当中的真善与无常。

寄幽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浣溪沙》

[存疑篇目]

她在笑。是含羞的笑,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笑。却笑到心里某一处柔软慢慢绽开。她面色氲红,宛若芙蓉。潋滟的飞鸭玉钗斜插鬓边的髻子上。沉静的光衬着她的腮,营出一种惊艳。心底生出爱来,怎么看都是美的。她自然不被例外。美目流盼中,那一点羞涩的情怀不紧不慢小心翼翼地便淌了出来。

旧时女子幽居深闺,若是有了爱,所有的情绪辗转都被那一点意念牵绊左右。或愁或喜。而这一愁一喜之间,会有无常的气场满出来。她便因此变得敏感,却亦因此风情万点。她不是别的女子,只在深处等待,见着光变觉得已经很好。这对于她,是不够的。她要有,要生生地握在掌心里。这样她才能觉得有着落。

于是。她在房里铺开半张素笺,舞起一只彤管,一点一点将内心的嫣红记下来寄予他。若是君有意,相见月移花影时。这大约是她内心的冀望。又或者,那是初爱之人的信誓旦旦。怎样热烈都美好得不沾尘埃。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王安石写“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吕初泰曰:“芙蓉襟闲,宜寒江,宜秋沼,宜微霖,宜芦花映白。宜枫叶摇丹。”芙蓉,它总有一种清却的美,如一点慢慢氲开的红。就像女人的脸。

当它被用来形容女子面色时,它是有暧昧的意味的。而且那一种暧昧往往是深刻的。这一首《浣溪沙》里,她要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充满春光的少女。她的面色如同出水芙蓉,清柔明丽。她有一种倨傲有期许被灌溉的姿态。她看过去倨傲冷清却又风情万种。冷傲是留给别人阅读的,而内心的温热只有自己知道。于是这样写来,自有一种本色之妙。

作这一首《浣溪沙》的时侯,李清照是青春的。青春都是有光的。她就在那样的光景当中与赵明诚相遇。然后相爱。在这之前,她所有独自的光阴都仿佛只是为了那一次遇见。此一刻,人生寂寂沉沉,得到与失去是如此的鲜明。时光在她的身上烙下了格外深刻的痕迹。

那时,少女心中有爱,却羞于言表。纵然她竭力按捺,亦不过是徒然。只要动了心,必然要露出破绽。感情的事情是容不得一丝作假的,因为那假总在真情意的逼迫下原形毕露。难堪至极。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袒露了所有情怀。不骄矜不伪饰,自然婉转又诚坦。于是她终于决定,豁然表达内心的爱。给予他爱之契机,亦是赐予自己爱之欢喜。

李清照的这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最惹人爱。它让她终于没有忍得住,提笔书写寄予他爱。隐隐带着一些积极的指引。素朴言语的自然之处,跌宕出内心的爱之恩慈。

越人歌里有一句悱恻缠绵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女子说,山上有树,树上有枝,这世人皆知。而她内心对他的喜爱,他却并不知晓。青翰舟中,越女初遇泛舟河中的鄂君子晰。她见之便钟情,芳心已喜,却又忐忑羞涩。万事无有,只是向水一歌。《越人歌》里的惘然仿佛带给了李清照启示。女子面对爱,尚不能运筹帷幄,若是再模棱两可,怕是只能一再重蹈错失离散的覆辙。李清照的心意敞亮、胸襟荡荡,做得如此漂亮。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枕簟凉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李清照《丑奴儿》

[存疑篇目]

夏日的黄昏雨是带着慈悲心的,将昼日的热洗凉。给予她一些情意绵绵的生机。她端坐在他的面前在这日暮的黄晕之下抚琴一曲。乐曲是雅致暧昧的,仿佛流淌出她对他的某一些暗示。这样的良辰,天作之合的才子佳人,似乎是应该有更多的一些事情要发生的。于是她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对着菱花镜子,细细描眉,轻轻点唇。妆淡情意浓。

她只是着一件单薄的绡衣,丝缕极薄。他隐约可以看到她光洁的肌肤。那一些细腻如雪的肌肤里散发出她独有的香气。她斜倚在梳妆台边,美目流盼。他看到她凉婉的神色之下涌动的热烈。此一刻,她是迷人的,蛊惑人心的。他亦是甘愿沉堕她的深海里的。义无反顾,坦荡恣肆。

她终于启口说话。并且她的嘴角是泛着笑的,而那笑隐蔽又羞涩,并且带着一种无以言说的纵容。她对他说,今夜凉透,那凉意都浸到了纱厨枕簟里。言有延,意不尽。她想要说的又岂止这一句,他心里亦是知晓的。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向来无须累赘的言辞。一个眼神,一点暗示,若隐若现的点拨,足够他们彼此的交汇。这样的默契,情到深处,便会一点一点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檀郎”一词源自美男子潘安。因其小字叫做“檀奴”,于是后人常用“檀郎”指代女子的心上人。李后主曾在《一斛珠》中描写娥皇时写道:“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此《丑奴儿》词说说“檀郎”自是指代处她的那一个他。

至此,《丑奴儿》词已罢,而他与她之后的温存是不可见,却能想得到的。纵使这首词再婉转,再隐晦,字里行间总让人知觉出隐隐之中有一种在皮肤之下流动的情欲。像一种勾引。引诱他去飞蛾扑火。这是她的蓄意,亦是他的期许。他们成为彼此爱情当中旗鼓相当的对手。这注定会是一场亮烈绝伦的博弈。清澈至死又香艳至死。

也难怪会有人将它列为存疑词,否认它是出自世人所知的那个清透的李清照之手。这一首词就如同李清照的那一首《点绛唇》。表达的都是最真实的,只因它的词意里直白得透露出她对爱情的欲望,因此便被卫道士们横加指责,甚至否认它与李清照的关系。

人是最善于自欺欺人的动物,为了证明所想像的,极力地掩饰、颠倒、刻意、虚构。甚少能够真实没有误差的行为。所以,许多的时候,喧嚣聒噪的言论是没有丝毫意义的。那不过只是一些哗众取宠的手段,与事与物与本质和真相丝毫不会有联系。

李清照是正常的女子,所以她定是有情欲的。文字是一种表达,纵然它有时是虚妄的,但是它势必在虚妄的表达之时有漏洞,那一种漏洞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感情的问题。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必然存在的问题。所以李清照在作这样的词时,内心事又惊喜又惶恐的。惊喜的是她在一丝不苟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状,惶恐的是,它们会带给她是非。纵然她有预料,她依然在竭力地表达。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出版风波。因书中热烈的情色描写,有人言之为张爱玲的“自毁形象”。这是一个看上去十分愚蠢的言论。张爱玲,她始终是诚坦的、自然的、不做作的。她的清风盈袖和恣肆热烈都是她身体里与生俱来的质地。她不需要为自己为任何去掩饰去作假。从来不会有一个人的气场是单一的、绝对的。

想必李清照作下这首《丑奴儿》的状态大约也是她内心最欣悦的。对于写作者而言,绝对真实的表达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她们都做得如此精彩绝伦,令人赞叹。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这一首《丑奴儿》看过去是如此的美,那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本质的美。里面有呼吸,有桃色的眼神,有身体的语言,有欲望,有暧昧的寓意。《诗经·国风·召南》的《野有死麇》篇,写得亦是情欲涌动的男女。风情肆意,热烈可喜。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麇。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野地上有只死獐子,用白茅草儿来包就。有个女孩儿正当年,那青年猎人来引诱。林子里有棵死小树,野地上有只死小鹿,用白茅草儿来捆住。有个女孩儿如玉珠。事儿要慢慢地来,不可焦迫不待,切莫惹起那只狗,逼得它叫出声来。

情欲,是美好的,洁白的,单纯的。是“洗尽炎光”的,是“雪腻酥香”的。是能让内心有爱的人感到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