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经
男孩成长的过程就是与人交往的过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和痛苦,那么势必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分享”的魅力:与别人分享痛苦,你的痛苦会减轻一半;与别人分享快乐,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
爱尔兰最为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可见,学会分享的人不但不会失去,反而会得到,而且是双倍的价值回报。
不过,现如今很多父母习惯于过度溺爱和娇惯自己的孩子,更是把“小皇帝”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孩子说什么,父母二话不说地就去执行。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教育出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他们不会关爱家人,不会关心朋友,更不会关注社会,试问这样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男孩又怎么会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呢?
父母应培养男孩分享的好习惯,让他从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双倍的快乐和幸福感。下面这对夫妇是这样教自己的儿子的:
有一对夫妇中年得子,对儿子呵护备至。有一次,爸爸买了一箱儿子最爱吃的苹果。每次吃完饭,就让五岁的儿子帮忙从箱子里拿出苹果来,分给爸爸妈妈和自己各一个。这一天,儿子从箱子里拿出了最后一个苹果,他往箱子里翻了又翻,沮丧地对爸爸妈妈说:“没有了。”
这时,儿子拿着手中的苹果看了爸爸一眼,又看了妈妈一眼,意思很明显:家里就剩下一个苹果了,难道你们还要吃吗?爸爸妈妈对视了一眼,然后很坚决地告诉儿子说:“来,儿子,让我们把这个苹果分成三份。”然后爸爸拿来水果刀,把唯一的苹果分成了三份,之后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享受自己的那份。但夫妇俩还是明显地看到儿子很委屈,儿子心里肯定在想:“为什么那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愿意把唯一的苹果都给他吃呢?”
上例中的这对夫妇之所以把唯一的苹果分成三份,就是要让儿子明白:真正的分享,不是只把自己多余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小孩子会愿意主动去和别人分享自己最心爱、最需要的东西,因此作为男孩的父母,我们必须教会孩子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方法一:用“交换法”让男孩学会分享
父母在教子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公共场合或者在幼儿园的男孩,总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其实,男孩大多都有很强的独占欲。如果出现以上这种情况时,父母一味批评孩子,只会产生负作用,而如果采用交换的方法让男孩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等物品,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在网络日志中这样记录下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男子汉。每次我给儿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动画片光碟或者图书时,总会鼓励他带到学校去,并且让儿子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玩具、动画片光碟或者图书。平时,我总是这样对儿子说:“儿子,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然后再向别人借你喜欢看或者喜欢玩的东西,这样我们就花很少的钱却可以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动画片和图书。你说妈妈说的对不对?”儿子非常赞同我的说话,并且渐渐理解了分享的真正意义。现在,他已经是名初中生了,我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并不多,但他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换中已经分享了更多的玩具和图书,而且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与同学间的亲密友谊,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方法二:引导男孩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天,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去公园玩。在凉亭休息的时候,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果汁给儿子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女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儿子手中的果汁,这位小女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于是,妈妈对儿子说:“宝贝,给这位小妹妹喝一瓶果汁好吗?”
儿子却摇着头说:“不,我要自己喝!”
妈妈耐心地对儿子说:“宝贝,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妹妹在喝果汁,你想不想喝呢?”儿子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果汁给这位小妹妹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妹妹也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
儿子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女孩,终于给了小女孩一瓶果汁。
孩子本就是这样,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这时,父母就要在充分了解小男孩的这种心理特征后,引导他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让他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方法三:让男孩懂得谦让
父母在教育男孩学会“分享”这一问题上,往往会忽视一点:父母也应学会分享。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社会很多父母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爱子受一点儿委屈,只要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往孩子面前堆。
虽然也有部分父母担心这样的爱护会让自己的孩子发展为不会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一到实际行动上却不与孩子分享。例如生活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
儿子真心实意请父母一起吃东西,父母却坚决推辞说:“乖儿子,你吃,你吃,妈妈不吃!”“你这孩子真是的,让你吃你就吃,让什么啊?”于是,男孩与人分享的好意就被父母给扼杀了。时间一久,男孩自然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首先学会坦然地与自己的男孩分享,成为他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进而引导孩子把他分享的对象从父母转移到家中的长辈,再转到身边的朋友,转到更多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