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王牌武器大全集
14869700000004

第4章 机枪

机枪原是步兵自动武器的一个笼统称呼。现代意义上的机枪通常指使用弹链或弹箱供弹,能安置在两脚架或三脚架上持续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的口径一般在15毫米以下,通常依据其功能和用途来定义、划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车载机枪、高射机枪、航空机枪等。机枪的子弹和口径为了便于补给,轻机枪和通用机枪一般使用同口径的步枪弹,所以口径和班用步枪一致。而重机枪则使用专门的机枪弹,口径一般为12.7毫米(0.5英寸)。

帝国屠夫——“马克沁”机枪

性能数据(维克斯型)

口径:7.7毫米

理论射速:每分钟500发

弹匣容量:250发

全枪长:1156毫米

空枪质量:15千克

“马克沁”机枪是现代机枪的鼻祖,是由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的,它利用了枪管后坐的原理,采用水冷却,并使用帆布弹链供弹,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马克沁”机枪的出现不亚于一次军事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根据马克沁原理设计的机枪主宰了整个战场。

“马克沁”机枪的设计者美国人马克沁在一次步枪射击中发现火药燃气仅被利用了25%来推进子弹,其余的都被浪费了。马克沁认为,利用这部分浪费能源造成的后坐力来提高射速最为可靠。于是,他在伦敦租了一个简陋的作坊,开始研究他的新机枪。他不顾当时许多专家的嘲笑,凭着惊人的毅力,终于在1884年成功地做出了第一挺真正意义的机枪。

“马克沁”机枪首次参加实战是在英国殖民军征服非洲的过程中。在1894年,英国殖民军队与非洲祖鲁人的一次遭遇战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凭借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名手持长矛的祖鲁战士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在后来英军镇压非洲苏丹人民起义和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时,“马克沁”机枪都扮演了丑陋的刽子手角色。“维克斯”机枪是英国维克斯公司所完成的一种“马克沁”机枪的改进型,口径为7.7毫米,比“马克沁”原型枪性能更优,重量更轻。它是一战期间火力最猛、性能最稳定的武器之一,在二战期间仍是英军的主要机枪,并且一直使用到1960年。它的冷却水护套的容量为4升,用水量很大,在用完阵地附近的水后,士兵们有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尿注入其中。

“布伦”轻机枪

性能数据

口径:7.7毫米

枪长:1150毫米

枪重:10.15千克

供弹方式:30发弹匣

有效射程:800米

理论射速:每分钟500发

“布伦”轻机枪是英国恩菲尔德武器公司1932年开始生产的一种7.7毫米口径轻机枪,它是著名的捷克制ZB26轻机枪的英国改型,先后装备于英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该枪在二战后为适应北约标准弹药,还改进为7.62毫米口径,称为L4系列轻机枪,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

“布伦”轻机枪在外观上的最明显之处是在枪身上方那个高大弯曲的弧形弹匣,弹匣前面的枪管上还有一个带护木的大型提把。不要小看它的存在,须知机枪在发射几百发子弹后其烫手的枪管根本无法直接去摸,提把的存在使“布伦”轻机枪的更换枪管动作更为迅速而简便,在激烈的战斗中用处很大。在二战中“布伦”轻机枪活跃于各个战场,它对于皇家陆军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还专门为其配备了一种履带式小型机动载具,称为“布伦机枪车”。

与同时代其他轻机枪相比,“布伦”机枪的重量还是比较轻的,枪手们甚至可采取立姿射击,另外它还可选择四种不同的射速,更是受到机枪手们的钟爱。二战后,“布伦”轻机枪则显得有些落伍了,渐渐被通用机枪所取代。

恶魔镰刀——MG-42机枪

性能数据

口径:7.92毫米

枪长:1225毫米

空枪重:11.5千克

射速:每分钟1100发~1300发变通的产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的威力。为了控制德国的军力,美、英、法等战胜国在《凡尔赛和约》中明文禁止战败国德国不得研制任何水冷式重机枪。在希特勒上台初期,既想重整军备,又要不给列强留下制裁的口实。这样,德国就以研制轻机枪的名义开始了新型机枪的开发,为了应付国际社会,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想出了绝妙的办法,即设计开发一种既具有重机枪功能,又能以轻机枪面目出现的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毛瑟兵工厂生产,命名为MG-34机枪,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MG-34就此诞生。

MG-34别出心裁地采用步枪弹为发射弹药,改水冷为空气冷却,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既可配两脚架,又可装三脚架。装上两脚架再配以弹鼓,就是轻便灵活的轻机枪,可以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装上三脚架配以弹链,就是射程远、连续射击时间长的重机枪,若装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并还能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因此被称为万能机枪。但MG-34并非完美无缺,它的闭锁机构复杂,开闭锁过程摩擦阻力大,易磨损,抗沙尘能力差。另外对加工精度要求十分严格而导致生产困难,过重的分量也使其丧失了步兵武器应具有的机动性。特别是德军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对故障多、生产周期长的MG-34机枪表示不满,为此,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对MG-34进行了多项改进,于1942年研制成功MG-42通用机枪。

MG-42机枪的研制者格鲁诺夫博士并不是枪械设计师,而是一位著名的金属冲压专家和著名的实业家,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居然研制出世界上最好的机枪不能不说是枪械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开机械制造上的先河,在M G-4 2机枪上大量采用冲压件,这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天才性的突破,不仅省工省料,而且机枪的结构也更加紧凑。MG-42刚刚亮相的时候,盟军谍报人员欣喜万分,纷纷报告了德国的新动向,他们认为“德国人已经要战斗不下去了,他们原料枯竭了,新生产的单薄粗糙的机枪就表明了这种迹象”。盟军最高机关闻听此言也一片兴奋,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德国人这种“垂死挣扎”的机枪,成为对盟军威胁最大的武器之一。

MG-42机枪像MG-34机枪一样,使用的弹药也是7.92毫米步枪弹,每分钟1100发~1300发的射击速度,使它发射急风暴雨般子弹的同时,射击声也密集得分不出点数,听过它发射声音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用“撕裂亚麻布”这个词来形容。MG-42获得高射速得益于可快速更换的枪管,由于枪管在温度过高时是可以更换的,因此其射击持续时间几乎是不受限制的,强大的火力使MG-42机枪赢得了“人体收割机”的绰号。投入实战的MG-42机枪很快就让盟军士兵领教了它极强的作战能力,就在它刚刚定型的1942年秋天,德军在北非突尼斯卡塞林山口同美军发生了一场恶战,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给美国士兵极大的震慑,“撕裂亚麻布”般的枪声彻底粉碎了美军的抵抗意志,2400名美军士兵认为“这枪太厉害了,我们无法继续抵抗,再抵抗只有死路一条”,不得不举起双手向德军投降。

罪孽重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面战场上,给盟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既不是V1、V2火箭,也不是威力惊人的远程大口径火炮,而恰恰是最不起眼、随处可见的机枪和迫击炮,盟军步兵们尤其惧怕听到MG-42机枪发射时那独特的声音。德军在机枪战术运用上极其成熟,并在机枪与步兵小部队配合使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起,德军的小部队战术就是环绕着机枪成型的,那时德军步兵班由机枪组跟步枪组构成。在攻击时,机枪组负责压制敌方火力,再由步枪组以迂回跃进接敌,最后用手榴弹歼敌于阵地中。在防御时,阵地以机枪组为核心,步枪组负责警戒侧翼,指示敌方武器位置并以火力掩护机枪组更换枪管等。在部队运动时,步枪组要协助机枪组搬运弹药。到了二战时,德军步兵的编制以步兵连为基础,步兵连由两个“突击排”和一个“步枪排”组成,每个突击排有两个8人突击班和一个8人机枪班,机枪班配有两挺MG-42通用机枪,另外还有一挺机枪作为预备枪。这种机枪和步兵紧密配合的编制和战术应用,大幅度地增加了德军步兵基层单位的火力。

德军的这种把MG-42机枪配置到班的做法,使盟军既恨还怕又没办法。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中的奥马哈海滩,美军在MG-42机枪上吃了大亏。那天德军接到的“国防军气象服务站”的预报是“阴天、强风、有雨”,因此放松了警惕。但盟军准确地掌握了“大部分时间天气恶劣,但有几小时是没有风雨的”气象预报,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出其不意地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盟军冒雨出发,果然在那短暂的好天气里抢渡过英吉利海峡,随着舰艇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登陆艇纷纷逼近空旷的浅滩,盟军士兵争先恐后地跳出船舱,踏上了诺曼底的土地。在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是美国第5军,德军的MG-42机枪发出“撕裂亚麻布”般的射击声,在海滩上展开了疯狂的屠戮,美军将士死伤惨重。美军架起自己的“勃朗宁”从1919机枪试图反击,却发现根本不是对手,在“勃朗宁”1919发射一发子弹的时间里,MG-42早已用三发子弹来回敬了。

意大利战役中的城堡山之战,德军数千残弱之兵竟将有“抽烟斗的眼镜蛇”之称的巴西精锐远征军阻挡在亚平宁半岛上将近三个月。1944年快要过去了,巴西远征军为了确保冬季交通线的畅通,对城堡山的德军阵地开始实施强袭。11月29日早晨7点,攻击城堡山的战斗打响了,远征军发起正面攻击,并在右翼展开迂回。远征军炮兵提供了一切可以动用的火力支援,旨在一鼓作气攻下阵地。然而,德军的火力组织得十分完善,战场上到处响彻了MG-42机枪“撕裂亚麻布”般的高速射击声。除了MG-42机枪,德军的长柄手榴弹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战场上MG-42机枪那独特的射击声、手榴弹隆隆的爆炸声和巴西远征军士兵濒死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在德军MG-42机枪致命的火力之下,巴西远征军只向前推进了区区数米远,对城堡山的第一次攻击以失败告终。

急于雪恨的巴西远征军匆匆休整几天,又在12月12日发动了新的攻击。计划攻击前不作炮火准备,而是用两个营的兵力于凌晨时对德军进行突然袭击,想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但人算不如天算,巴西远征军遇到了一连串倒霉的事,先是通信失误,后是大雨使攻击道路泥泞难行……突袭最后变成了强攻。德军坚固的机枪和迫击炮阵地,以猛烈的火力使巴西远征军6小时的攻击一无所得。德军MG-42机枪给巴西人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当时参加攻击的一名远征军士兵后来回忆说:“当我们遭受到机枪射击时,我立即跃入一条壕沟里,整整两小时我只能将我的头深深埋在沟里而不敢抬起一刻,否则我一定会被打中。”巴西远征军对城堡山的第二次攻击又以失败而结束。

直到1945年2月,巴西远征军和新到达城堡山的美国精锐部队联合发起了新的攻击。21日凌晨三打城堡山的战斗打响了,巴西第1战斗机大队的P-47战斗机从空中摧毁了一个又一个的MG-42机枪阵地,德军的火力明显减弱了。就算这样,巴西远征军和美军还是在发起了多达5次的突击后,经过白刃战才在傍晚攻克了城堡山德军阵地。

在城堡山担任防御的德军232步兵师并不是一支精锐之师,这支部队仅仅是由一些重上前线的伤兵和德国老年人组成的,是刚刚组成不到半年的新部队,但依托阵地,充分发挥了MG-42机枪的强大火力,使巴西远征军在前两次进攻中付出了344名士兵伤亡的代价,若不是P-47战斗机参战,城堡山阵地倚仗着MG-42机枪仍能坚守下去。

柏林战役

MG-42机枪最后的辉煌是在柏林战役里。1945年春,柏林战役已经不可避免,德国在部署防御措施时把国会大厦设为防御的中心地区,国会大厦的主要防御火力就是MG-42机枪。

苏军在5月29日组织了几百人对国会大厦进行第一轮试探性的冲锋,国会大厦里每个由窗口改成的射击口上几乎都架有MG-42型机枪,德国人用MG-42、MG-34机枪进行疯狂的扫射,结果这些年轻的士兵在MG-42机枪“撕裂亚麻布”般的射击声中没有一个踏上国会大厦的广场。在德军MG-42机枪的火力压制下,苏军的狙击手根本不能展开对德军机枪手的有效打击。就连苏军几辆绑着床垫的T-34坦克也被德军残存的最后一辆坦克和“铁拳”火箭筒击毁。

但苏军的部队和坦克源源不断地涌进国会大厦广场,德军坦克没能支撑多久就被打成了废铜烂铁。苏军在30日上午的冲锋被德军用MG-42机枪一次次打退,无奈之下苏军集中了89门大炮对国会大厦开始了20分钟的炮火覆盖,炮火打击后苏军兵分三路冲向国会大厦,但当苏军刚刚踏上广场时,浓烟烈火中的国会大厦里又传出了MG-42机枪的吼叫声,这次进攻又无功而返。

下午1点,苏军再次进行了30分钟的炮火打击,苏军的装甲部队和平射炮部队对国会大厦底层及各窗口进行抵近直瞄打击,把国会大厦底层打得血肉横飞,苏军终于艰难地冲进了国会大厦。1945年5月30日晚21点50分,苏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把胜利的红旗升起在国会大厦的圆顶上。

二战后,MG-42机枪改称MG1型通用(轻重两用)机枪,1958年定型的MG3通用机枪就是MG1即MG-42的发展型,它发射7.62毫米枪弹,枪重12千克,MG3通用机枪至今仍是世界上装备国家较多的一种通用机枪。美国在二战中就对德国的通用机枪概念很欣赏,1944年,美国春田兵工厂的工程师就对缴获回来的MG-42通用机枪进行仔细研究,并依照MG-42设计了美国的第一挺通用机枪的原型——T44,随后T44改进为T52.1957年美国终于研制成功自己的第一挺通用机枪M60,1958年美军用M60取代了装备了几十年的“勃朗宁”重机枪和“勃朗宁”轻机枪。德国首创的通用机枪兼备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性能,MG-42机枪更是创造了机枪史上的“三最”——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最大的杀伤力。通用机枪威力强、机动性好等优点迅速被各国军方所认识,二战后比利时、西德、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新研制的机枪大多数是通用机枪,使这种机枪成为战后机枪的主力。MG-42机枪的出现,开创了一个通用机枪的时代,机枪也完成了从重机枪到轻机枪再到通用机枪的发展过程。

RPK-74轻机枪

性能数据

口径:7.62毫米

枪长:1060毫米

全枪重(含实弹匣):5.5千克

供弹方式:45发弹匣

有效射程:800米

理论射速:每分钟550发

RPK-74轻机枪是苏联设计师卡拉什尼柯夫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口径轻机枪,是苏军口径最小的军用轻机枪。它和AK-74突击步枪同为一个枪族,其70%部件可通用,目前俄罗斯及东欧大部分国家都还以此枪作为步兵班的制式轻机枪装备。RPK-74轻机枪在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首次投入实战,它与AK-74突击步枪一起,检验了苏联独特的5.45毫米小口径弹药的杀伤效力,使阿富汗人对这种子弹痛恨至极,称其为“毒弹头”。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交战双方则都在使用AK-74和RPK-74,如不出意外,AK-74和RPK-74还将在俄军中服役相当长一段时间。RPK-74轻机枪大部分结构都同AK-74步枪相同,只是使用了加重加长的枪管,因此弹头初速提高,另有一个较轻的两脚架,枪口的消焰器也作了改变。RPK-74轻机枪使用45发长弹匣供弹,不过这种弹匣与AK-74的30发弹匣是完全通用的。RPK-74还有两种变型,一种是折叠枪托的伞兵型RPKS-74,另一种是可加装夜视瞄准镜专用于夜间作战的RPK-74N。

地狱夫人——“勃朗宁”M2HB机枪性能数据口径:12.7毫米全枪长:1653毫米空枪重:38.2千克(空枪,无三脚架)

理论射速:每分钟580发

最大射程:7400米

作为一种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传奇武器,M2HB重机枪算得上美国武器库中的“六朝元老”。它先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服役寿命之长简直让人难以相信。直到今天,这位88岁高龄的“老兵”仍然在战场上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火力更强的大口径机枪以替代一战期间装备的7.62毫米机枪。1921年,美国枪械设计大师勃朗宁设计出了12.7毫米口径的新型机枪,并被迅速定名为M2重机枪。但在后来的使用中发现,M2式机枪的枪管过薄,射击时温度上升太快,难以持续发挥火力,于是勃朗宁在1933年又研制出了重型枪管的M2式机枪,这就是后来纵横四海的M2HB重机枪。在此后的几十年里,M2HB征战四方,因为它杀伤力惊人,只要命中就可以轻易地将人体撕成两段,所以美军士兵送给了它一个“地狱夫人”的绰号。

M2HB重机枪的口径达到了12.7毫米,枪管就重达13千克,再加上射击时必须加装的三脚架,它在不装弹时的重量达到了38.2千克。这个重量对于步兵来说有些过分,但M2HB出世时就被指定为车载或船载武器,所以体重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世界上装备范围最广的12.7毫米机枪。M2HB可以发射穿甲燃烧弹、脱壳穿甲弹等多种弹药,射速达到了每分钟450发到550发,最大射程也达到了7.4千米。在越南战争的初期,北越游击队使用苏制12.7毫米机枪袭击美军运输车队,把只装备了7.62毫米M60机枪的美军打得伤亡惨重。后来,美国人将M2HB装上了军用卡车和游击队进行对射,这才扭转了战场颓势,M2HB重机枪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兰博之枪——M60系列通用机枪

性能数据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1105毫米

空枪重:10.51千克

理论射速:每分钟550发

有效射程:1100米

不管是喜欢美国动作片的影迷,还是喜欢轻武器的军事迷,对史泰龙和他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电影都不会陌生。那个头蒙红头巾,肌肉发达的兰博在屏幕上所向无敌,特别是他身上交叉挂着两条100发的7.62毫米机枪弹链,端着一挺“海豹”专用M60E3型机枪横扫敌人的镜头更是成为了战争片中的经典,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种出镜率极高的明星武器的前世今生。M60系列通用机枪是美国斯普林菲尔德枪械工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7.62毫米机枪。在越南战争中,M60机枪作为支援和压制火力得到了实战的检验,凭借可靠的性能和便利的维护,它赢得了美国大兵的喜爱。

M60机枪在防御时主要负责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单兵目标,压制敌方的掩体火力。当它使用M61型穿甲弹时可以准确命中200米距离上的移动目标和600米距离上的静止目标。尽管M60比M249机枪这样的“后辈”威力更大、射击精度更高,但它也有着许多折磨人的缺点:首先,早期的M60机枪供弹费劲,射击时必须由副射手将弹链托平才能正常发射;其次,M60机枪的重量不轻,10.51千克的“体重”加上数百发的弹药让背负它的士兵负重过大(像兰博那样的肌肉男毕竟是少数)。最严重的问题是,M60机枪的枪管升温过快且更换麻烦,连续发射200发子弹后枪管温度就会达到500度,必须立即更换枪管。更换枪管时,必须由主射手抱着枪托,将枪口指向安全方向,然后由副射手戴上隔热的石棉手套装上新的枪管,这个烦琐的过程让不少士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送了命。鉴于M60有着过于明显的优点和缺点,所以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开始大量换装M249“米尼米”机枪以替代M60,但M60系列通用机枪仍然以凶猛火力和高射击准确度在美军特种部队和直升机标配武器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战场锯条——“米尼米”M249机枪性能数据(标准型)

口径:5.56毫米

全枪长:1040毫米

空枪重:7.5千克

供弹方式:200发塑料弹箱或100发软弹袋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速:每分钟750发~1000发20世纪70年代,为了保持班用支援火力和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弹药通用性,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空军和国民警卫队向全球军火商招标一种5.56毫米的班用机枪。按照这四大“采购商”的要求:新机枪的重量必须在10千克以下,可以由单人携带和维护,有效射程必须达到1000米,可以击穿单兵防弹服。尽管招标的条件有些“苛刻”,但整个招标过程还是“大腕云集”,美国的阿伯汀武器实验室和岩石岛兵工厂、比利时的FN公司、德国的HK公司都参加了进来。前两家是美国著名的轻武器生产商,后两家则是欧洲老牌的军火商。

确定了“参赛名单”后,一系列的射击实验开始了:四家公司的样枪全部被浸泡在盐水中,取出后不做任何擦拭就立刻射击;放在高温高湿的柜子中10天,取出后立刻射击……一系列魔鬼试验下来,人们发现FN公司的“米尼米”XM249机枪可靠性最高,于是美国军方最终决定采购XM249,并将它定名为M249班用自动武器。

现在的“米尼米”M249机枪已经成了美军的制式武器,并陆续发展出了标准型(长枪管)、伞兵型(短枪管)和车载型(无枪托)等诸多型号,在很多反映伊拉克战争的电视镜头中我们都能看到身穿沙漠迷彩服,头戴凯夫拉防弹头盔的美国大兵双手握着“拉风”的M249四下警戒。

和空枪重10.5千克、需要两到三人维护操作的M60机枪相比,M249加上200发弹链也不过9.5千克,算得上轻巧实用的适手兵器。此外,M249可以采用传统的弹链供弹,也可以使用装有弹链的弹箱供弹,危急时刻还可以插上M16突击步枪的弹匣直接投入战斗,这种超强的适用性为M249赢得了“战场锯条”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