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学点心理操纵术
14870500000032

第32章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选择机会越多的时候,人们越是拿不定主意;而选择机会越少的时候,人们越着急做出选择。

害怕失去某种东西,往往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在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被激发起得到它的欲望,因而将“需要”变成“必须要”。

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三兄弟,都没有娶妻。老大40多岁,老二30多岁,老三20多岁。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媒婆,媒婆先找到年轻的老三,要给他介绍一个老婆。这个年轻人问了很多关于姑娘的长相、身材、学历、家庭背景等问题,最后拒绝了这门婚事。

媒婆又找到了老二。老二非常现实,他问了一些关于姑娘是否离异、有没有智障、会不会做家务、能不能生孩子之类的实际问题,最后老二答应“考虑考虑”。

媒婆最后找到老大,没等媒婆把姑娘的情况介绍完,年纪已经一大把的老大就急不可待地问:“什么时候可以结婚?”

20多岁的老三尚且年轻,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去挑更多的姑娘,所以他拒绝了媒婆的好意;30多岁的老二认为自己还有考虑的机会;而40多岁的老大,知道自己选择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所以他必须用一切办法抓住眼前的机会,否则他有可能要打一辈子光棍。他的选择是无奈的、被动的,也是迫不得已和必须全力以赴的。

在选择机会越多的时候,人们越是拿不定主意;而选择机会越少的时候,人们越着急做出选择。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我们越珍惜,机会也一样。对于每天都能遇到的机会,我们一般不会在意,但是对于那些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就会认真地对待了。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短缺原理”,是说机会越少,价值越高。

比如,南沙湿地,是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如果不是平时居住在附近,一般很少会有人特意去那里旅游,但是据说这块湿地很快要被填了,以后就再也看不到这里的自然景观了,这一事实反而吸引了不少游客特意去观光。

再如,在一次校园餐厅食品质量调查中,该校学生把学校餐厅贬得一无是处。但几天后,学生们被告知,由于一场火灾,在以后的两周内他们都不能在餐厅吃饭了。这时再进行第二次调查,学生们的态度突然有了很大的转变。其实,食品的质量还是和以前一样,但要得到这些食品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据新闻报道,北京的一家房产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作为销售技巧,引来了房屋大卖的业绩。

尽管现在北京房价一直居高不跌,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等待时机,或是持币观望。有一处售楼处采取了排队取号的方法来销售楼房。

开发商故意每次只开盘一栋楼的一个单元,造成房源紧张的状况,很多买主去看房,但是不一定能买得到。很多人为了买到房子还要24小时排队,排上队的买主也不一定能买到房子。每次开盘,开发商会通知60个有号的买主过去抓阄,而实际上只有40套房子销售。也就是说这60人中将有20人买不到房子。

在这种气氛中,买主已经不在乎房子的价格到底多高了,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幸运”地抓到了有房的阄,能买到房子。结果,那些抓到阄能买房的人,都非常高兴。他们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抓住了这次好机会,还有好多人有钱都买不到房子呢!

对一件事物,本来人们对它的兴趣不大,但是当人们能够占有或享有、观赏它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人们就会变得开始渴望这一事物了。

害怕失去某种东西,往往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在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被激发起得到它的欲望,因而将“需要”变成“必须要”。

我们经常去买东西,发现货架上的物品还很多,我们会犹豫不决,心想,今天不买,明天买也是一样的,所以拖到最后还是没买。但是如果发现东西已经存货不多了,就会想,今天如果不买,明天就没有了,特别是当售货员说“这是全球限量版”的时候,脑子里的那根线就会绷紧一点,觉得这么好的机会被自己碰上了,不买就可惜了。我们经常被某店铺橱窗外面那些“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售完即止”所征服,不得不掏腰包。你到商场去购物,会发现,“限时限量抢购”的地方永远是顾客最多的地方,因为人们不想让自己错过难得的机会。

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一样,用“短缺原理”去“震动”对方,不要让对方有过多的考虑时间,告诉他,“你已经面临最后一次机会了!”他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转变。

我记得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她的成绩不错,本来考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考了中专。而我们当年的好友大多都考了大学,现在都在大城市工作,而她在家乡一事业单位工作,她很不服气。我们都说,你当时成绩那么好,不上大学可惜了。她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

我本来很想考高中,然后上大学的,但是父母天天在我耳旁唠叨。有一天妈妈对我说,“这次中专包分配是末班车了,低你一届的学生以后即使成绩再好,国家也不包分配了。这次机会难得,这个末班车你一定要搭上啊!”

父母以前对我说的所有的话都不如这句话的分量重。我自己当时也不懂包分配到底好在哪里,只知道那次机会难得,中专生国家包分配工作的情况,那次是“末班车”,如果错过这次就没有下一次了。所以我就听从了父母的话,上了中专。

如果不是“末班车”影响了这位同学的思路,或许她不会选择中专。可见,有时候“难得的机会”会让人们失去理性思考判断的能力,或是让人们很容易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