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学点心理操纵术
14870500000063

第63章 让对方进入角色,自己搞定自己

当你想要对方做某件事时,不妨站在“角色”的角度,让对方自己去履行这个角色应该履行的“职责”。

有一个男孩,特别的调皮,谁都管理不了他。组长的话他不听,班长的话他不听,老师的话他有时候也不听。后来,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让他担任班长。其他的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能让这么调皮捣蛋的孩子担任班长呢?他自己都管不好自己,怎么可能管好班上的同学?

可是让这些老师没想到的是,这个男孩当了班长之后,他日常的举动来了很大的转变。“王鑫,你上课时没有听老师讲课,讲话了,我记录了。”“李小磊,你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要赔偿啊!”他管起人来,很有派头。同学们也都听他的。而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自习的时候帮助老师管理纪律,俨然就是一个称职的干部,因为他要做给他的“部下”看。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辛巴多和他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了一项刺激“犯人”的实验。在这项计划为期两周的实验中,“看守”和“犯人”这两种角色,均通过被试抛掷硬币来决定。实验者很快进入了实验,而且如此彻底地投入了扮演的角色中。“看守”表现得越来越像真正的监狱看守,不断对“犯人”增加新的管制条例,他们开始羞辱、强迫、威胁,甚至殴打“犯人”。而受到羞辱的“犯人”在他们的反叛活动遭到“镇压”之后,渐渐对不公平的处罚变得习以为常,像真正的犯人那样开始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征象,一些人甚至渐渐感到大脑失常。参加实验的这群年轻人越来越像扮演的角色,行为失去控制,逐步变得让人害怕起来。

这项著名的实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角色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能让一个年轻人迅速变成“看守”,也能让人轻易地变成“囚犯”。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孩子、兄弟(姐妹)、丈夫(妻子)、老师、医生、干部、职员等。不同的角色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责任和要求。

当一个人进入丈夫的角色,他就会按丈夫的角色要求自己,呵护妻子;当一个人进入领导的角色,他就会按领导的角色要求自己,对下属负责等。因此,如果你想让对方做某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首先就需要让他进入某个角色。这样即使你不说,他也会按这个角色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主要是她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其实,并非只有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正常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

有几个小孩的家庭,一般父母都会对大的孩子说:“你是哥哥,你要让着弟弟。”于是,孩子就会把自己当成哥哥,凡事不跟弟弟“计较”。

某个职员,平时很爱迟到,自从他升为总经理秘书后,就从来没有迟到了。而且每当有其他职员迟到,他都会提醒一下。

当你想要对方做某件事时,不妨站在“角色”的角度,让对方自己去履行这个角色应该履行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