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14874800000010

第10章 衣食足真能知荣辱吗——生活必需品消费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往往在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之后,会倾向于追求更多的,更好的东西。因此,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穿衣和温饱问题后,一些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基本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商品,其范围为衣、食、住、行,可以分几类,随时要消耗掉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卫生、日用等,可以长期保有的,衣物、家具等,可以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供置换临时租用的住所,这样,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很显然,房产、私家轿车、各类超出必须范畴的奢侈品均不在此范围内。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公布的相关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消费品的地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昔日被视为“奢侈品”的多种消费品,如今已被多数人视为生活必需品。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人员列举出汽车、洗衣机、电视机、洗碗机、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等14种产品,让接受调查者判断这些商品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必需”还是“奢侈”。结果显示,必不可少的消费品的数量,在过去10年间成倍增长。

现在,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不少昔日曾被视为“奢侈品”的产品,如微波炉、空调、家用电脑等。例如,认为汽车是必需品的人占到91%。汽车由此位列生活必需品首位。又例如,1996年,51%的成年人认为空调是必需品,而目前70%的人这样认为。认为微波炉是生活必需品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1倍以上,达到68%。

调查还显示,比起上一代人,年轻一代更认可信息技术产品,如家用电脑、高速上网设备和手机等。他们认为这些产品和服务属于生活“必需”。

调查发现,过去10年间,无论美国公众的观念如何改变,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更多产品视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例如,10年前,26%的人认为家用电脑是必需品,而现在则有51%的人这样认为。

调查还显示出一定的群体差异。例如,收入越高的群体,越有可能将产品视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调查中,大约45%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成年人把调查者列举的14种产品中的10种以上列为必需品。而年收入3万美元以下的成年人只有15%持相同看法。

此外,33%的美国农村居民认为其中属于真正需要的产品不到5种,而城市和郊区的居民中,持这种看法的人分别占23%和24%。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媒体与大众文化教授罗伯特·汤普森认为,当今美国城乡人群中的多数不仅渴望得到新产品,而且感觉非拥有不可。汤普森认为,新产品改变了生活的组织形式。尚未普及的新产品通常会被当作奢侈品。而随着产品普及,新产品会在人们意识中逐渐成为必需品。

关于这项调查结果,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者保利娜·沃林认为,消费文化对人们的消费观念有着深刻影响。而现今流行的消费观念是,生活越轻松越好。沃林分析认为,从根本上看,人具有社会性,深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同时,人们还受到广告等消费文化的影响:“起初,你想拥有某件产品,或许是因为其他人已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件产品是奢侈品。但你会逐渐对这件产品形成依赖。那时,奢侈品就成为了必需品。而现今,我们对新机器和新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手机就是这种消费观念渗入日常生活的一个例证。沃林说:“手机刚发明时,我们并不感觉特别需要,因为周围似乎没有需要用手机联系的人。但随着手机渗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多。我们的依赖程度也就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