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14874800000045

第45章 货币供应量是如何衡量的——MMM2

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一是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狭义货币M1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可见,M0、M1、M2的划分是根据流动性(变现能力)来划分的,M0本身就是现金,所以流动性最大,M1中的活期存款也是能够随时变现的,所以流动性虽不及M0,但要大于M2,因为M2中的定期存款是受期限限制,不能随时变现的。从另一个角度讲,M2包含的货币范围是最大的,M0包含的范围是最小的。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通常,央行会关注这三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看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是不是合适,进而调整货币政策,比如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以求经济的平稳,物价的稳定。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 支票;M2=M1 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M0=流通中现金;M1=M0 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M2=M1 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