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14877100000019

第19章 静态场景摄像技巧

摄像中如何拍摄好画面内容非常重要,完美和谐的构图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拍摄中最好能表达出拍摄主题,把人、景、物等一系列的被摄对象按一定规律组合在电视画面上,进行最佳布局。

所谓的场景拍摄,就是用镜头来描述一个大范围场景的全貌,而不只是聚焦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物。

不过,虽然场景拍摄不讲究聚焦局部,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使用特写镜头。因为即使是拍摄大范围的场景,所要表达的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气氛,现场的整体气氛才是拍摄的核心。拍摄归根结底就是通过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观点,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角度都要融入自己火热的感情与冷静的思考。镜头是心灵之窗,是“我们”的心灵之窗,因此它所拍摄的场景也必然是“我们”看到的场景。所有的信息、状态、氛围,甚至景物顺序的编排以及光影的变化等,都必须准确地反映出“我们”的感觉。

拍摄场景,首先要看场景的特点。事先的细致观察和深思熟虑是拍摄出满意作品的不二法门。在到达场景之初,不必急于拍摄,而是要先找找感觉。也就是说,在拍摄之前,先要看看周围的景物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而你又希望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以及这两者是否吻合等。

6.2.1 人物场景拍摄

6.2.1.1 一个人物的拍摄

一个人物的拍摄,所形成的完美镜头几乎都是标准的,在拍摄时,一个简单的人物影像能够让我们容易、方便地学到完全正确的取景与构图;而在镜头配合问题上,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合理的摄像机安置方式以及正确的拍摄方法;如果人物发生运动,我们还能够理解到轴线原理,看到越轴带来的镜头效果(轴线问题在其他章节已介绍,这里不再讲述)。可以说,对于一个人的全部摄影包含了所有镜头类型变化的基础。

一个静态的人物,最能够吸引或唤起观众注意的是他的头部和脸,而面部最让观众产生兴趣的又是大的眼睛,因此,表情以及眼睛的特写或大特写是摄像关键;而诱发观众对人物产生心理探究好奇的镜头是人物胸部以上的近景镜头;大腿根部以上的中景镜头则是突显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个性特点的镜头,这时,观众仍然能看清人物的表情,人物的仪态也能显现一部分;全景镜头将人物脚部也包含进去,观众看到的将是人物的全貌、身体概况、体态与姿态;远景则是将人物放进了环境之中。

在拍摄一个静态人物时,拍摄前一定要了解拍摄目的和拍摄时应注意的事项,选择拍摄环境及背景等。同时,在与被摄者进行交流时,最好让被拍摄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或怎样做,这不仅有利于消除被拍摄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拍摄活动顺利进行,在交流中了解更多情况,准确控制镜头画面表达出所反映的内容。另外要注意拍摄镜头间匹配的原则,因为电视屏幕是一个固定的平面,镜头匹配主要指景别大小、人物方向、位置等,不要出现镜头画面视觉上奇怪的跳动。

对位置没有变动的人物一旦有了向前或向左的视线,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形原理来安排机位拍摄,对拍摄位置调整应根据人物视线的变化进行,防止镜头越轴现象的发生。人物的视觉对象主要是反应镜头,有时也更注意表现人物的视觉变化。

对人物位置发生变化的拍摄,如人物向前走动的镜头中,轴线问题会变得复杂,运动线与人物视线以及人物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线可能并不一致或是在不断变化,究竟以运动线为轴线还是以视线或关系线为轴线,摄像中应该根据镜头内容、人物与其他物体间关系等进行调整。总之,在拍摄单人画面时内容较单薄,拍摄时尽力要做到多景别变化,要注重方向和景别变化不断调整,这是保证人物拍摄质量的保障。

6.2.1.2 两个人物的拍摄

两人谈话是最常见的静态拍摄场景,在处理两人谈话的场景镜头时,摄像机的机位安排是基础,最好用场景变化多样性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1)要交代清楚两人间关系。一般情况下要拍摄好以下几组镜头:一组不同景别的镜头交代两人间关系,交代两人所处场景(学校、车间、商店等)、情景(工作、学习、讨论等)、空间位置关系及可传达出来的社会关系(上下级、师徒、恋人、同事等);其二是单人镜头各一组,主要用中近景介绍各自的行为和其他基本信息;也对其中一人进行采访。

注意摄像中忌讳没有两人建立某种联系的镜头,形成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内容。两人静态场景拍摄,一般不拍摄人物视点镜头(即主观镜头),为避免形成人物视点的响应,在后期镜头组接造成蒙太奇语言转移或交代不清。

(2)两人访谈节目的拍摄,被采访者无疑是拍摄重点,采访与被采访者一般采用过肩镜头拍摄手法。同时,注意镜头的抓拍,两个人物交谈中,人体上部有动作变化,摄像中要注意抓拍细节和关键性瞬间,像记者的反应镜头表现的是对被采访者所说内容的反应,且应注意对镜头交替位置进行安排。往往这样的小镜头最有说服力、最有表现力。

(3)如拍摄的是两人运动,在拍摄技法上可采用推、拉、摇、移中任何一种运动方式,在特定情形下,还可以用升降拍摄,它可形成画面运动,造成一种更流畅、活泼的节奏和形式感。如两人对话,通过摇摄或跟拍某人对话开始向另一人走近,让其走近到另一人面前。还可用推、拉、摇和移等技巧将镜头运动到主要人物上,然后表现谈话。

6.2.1.3 三人以上多人拍摄

三人以上静态场景拍摄中,镜头机位设置有多种组合,最关键是要清楚交代出人物间的关系,镜头变化依据轴线基本规律。

(1)位置关系多人位置关系不像两人关系线那样简单、清晰。这种人物关系线会随人物交代而不断地变化。如在新闻拍摄中,人物不需要去交代得很清楚,只要记录下他们在做什么就可以了。当然,拍摄中仍需注意人物间关系清晰,尽量遵循轴线原则处理镜头,前后镜头依据轴线变化观察点为依据,建立某种逻辑关联,形成交代人物有一个内在次序。选择最重要人物,确立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使人物关系交代明确。

(2)选择人物讲话的人物总是拍摄重点,对另外两个人物的双人或是他们的单人镜头可以作为反应镜头衬托镜头。当其中一人的视线发生变化的时候,他所注视的人物就变成了拍摄重点。

(3)大含小原则三人以上群体场景摄像,应遵循“大含小原则”,指小景别包含内容,一定要能够在大景别中找到,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内容是包括在大景别画面之中的,这样,后期组接画面更有依据,更加真实,否则就有拼凑的感觉。摄影中所提供的镜头就能够足以保证电视画面的丰富与多样变化,可以试图将不同类型的镜头组接起来,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摄像机位置的安排走向及镜头间的相连效果。

6.2.1.4 群体场景拍摄

群体场面是人物众多的场景,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光线和色彩表现人物的形态,还要通过景别大小的变化和焦点虚实来分清主次。

由于群体场景需不断变化机位或调度演员,最好采用多机位拍摄,事先设计出各机位拍摄方案。在一个机位为主的情况下,选定一个视觉注意中心拍摄,并以此为轴线分别拍摄其他画面,拍摄中注意与其他机位配合,否则所拍摄镜头画面可能会出现视线方向的错误。

(1)规则群体规则群体是指人群位置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或具有很大程度的整齐性,如会场观众、各种队列、某种仪式等。

拍摄规则群体,除表现人群基本状况外,还要考虑的是该群体本身具有的形式感,尤其是各种队列,规则、整齐最具有本身形式美感,镜头拍摄中要把这种美感表现出来,肯定会打动观众。

首先,在机位设置上要有比较高的俯拍机位,使用大景别。诸如大型集会、阅兵式、体育盛会等,俯拍摄镜头能展示人物和环境整体气氛,给人一种整体氛围。

其次,平拍或抑拍机位设置。诸如拍摄网球比赛现场观众反应,观众会不自主地跟着比赛选手击球动作回头转看网球落点,多用大景别。拍摄中也要注意小景别去表现个体,大小景别穿插拍摄,使内容表述充实和强化效果。

其三是调用运动拍摄。对于规则、整齐的群体,要充分运用各种运动镜头进行拍摄,运动画面会使观众产生动感效果。同时,注重线条构图,诸如水平线条、垂直线条、曲线线条与表现内容一致性。因群体中有视线一致方向性,应该将他们视为整体影像进行处理,摄像镜头选取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近景作全体人物特征表现。诸如课堂教学的拍摄。如果其中场景中有人出现了动作或视线发生了改变,那么,他们便成为摄像中的重点,同时,摄像中还应提供对他们的反应镜头。

其四是注意轴线原则。人群中若有两个重要人物,摄影可依据他们的位置关系确定轴线,安排摄像机位置。在以群体性镜头对他们的关系进行设定后,应以双人镜头或两人的单独镜头将他们从人群中突出出来作为对其重要性的强调。摄像时要注意轴线有无变化,如果重要人物发生对话,轴线就变成了他们的关系线,摄像应按照两人对话的方式拍摄,镜头要以人群为背景或是在两人对话镜头中间不断回到人群,提醒观众他们所处的位置,同时表现人群对于两人的反应。人群中如果有一个需要表现的重要人物,摄像中应先以群体镜头对人物关系进行设定,再以近景镜头突出重要人物,之后,用重要镜头拍摄该人物,并在保证其他人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出现错误的条件下,将其他人物取入镜头中。

拍摄群体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摄像应先交代群体,再以不同角度的镜头将人群分成几组,对群体再作交代后就可以拍摄各个人物组,如果不同组合的人物数量仍然很多,摄像时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再拍摄一次,然后,依照需要表现的人物,以一人、两人、三人方式进行拍摄,中间不时插入需要的群体镜头,将这些镜头组合后,电视便会有丰富多样并且主次有别的图像。拍摄群体时对于不同拍摄对象或对象组,在拍摄时要注意随时调整机位的轴线,同时还应留意越轴拍摄的镜头与各影像间的搭配问题。

(2)不规则群体拍摄不规则群体指人物位置混乱、没有任何“道理”的群体,如商场、菜场、交易场所等。面对这样的群体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明确拍摄目的,尽量抓拍可以表达意图的人物及人物间关系。人物拍摄不全没关系,但要拍摄最具有代表性、有表现力、可以说明问题的镜头画面。不同的表现要求,不同的场景主题,对画面表现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也就对拍摄要求不同。在不规则群体拍摄中,一般不会对人物位置关系有什么要求,除非特殊需求,基本不必考虑轴线问题。

其次,使用运动拍摄,摇摄、移摄或升降拍摄,可能会产生更理想、更令人惊奇的画面效果。

6.2.2 会议场景拍摄

会议场景拍摄是电视摄像中最常见的拍摄场景,也是最容易拍摄的静态场景。与会议接近的还有报告会、交流会、联谊会、研讨会等场景,这些场景拍摄基本相类似。

6.2.2.1 会议场景拍摄

会议场景拍摄,一般内容较为集中,镜头处理单调,很难拍摄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会议场景一般有室内会场或室外会场。室内会场一般在拍摄时受到照明条件的限定,光照变化不大且较均匀,但对光照度有一定要求;室外会场受天气、季节、时间等影响,光照条件时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一般在同一时段,光照条件均匀。室内室外在拍摄中各有自身特色。要想拍摄好会议场景,需注意以下几点。

(1)拍摄前做好准备,查看摄像器材设备准备情况,电池、磁带等是否充足,实地考察会场实况,场景大小、灯光情况。了解会议主题、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主要与会人员以及其他内容。

(2)提前进入会场,选择好拍摄机位,准备好各种摄像器材等。在拍摄中必须真实地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重要来宾、主要参加会议的人员等。如果会议时间较长,最好多拍些普通参与会议的人员的各类反应镜头,可利用推、拉、摇、移等运动拍摄方法,这样会使镜头看起来舒服一些。

(3)拍摄会议镜头要注意尽量避免拍到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必要时可使机位设置偏一点,尽量让画面中间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会使人满意。特别是拍摄带有大会标的大镜头,拍摄位置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正中位置。

(4)拍摄领导讲话、主持人或主席台前人员,景别要小些,即镜头景别处理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指景别小些,人处理大些;给足是时间给长些。其他重要来宾千万不能遗漏,拍摄时要针对不同领导的特殊性处理不同画面景别。

(5)镜头拍摄尽量多些,一般会议拍摄为保证播出,拍摄时尽量注意多景别、多角度捕捉情绪较饱满的画面,捕捉注意力较集中的观众画面,拍摄时不必考虑轴线问题,尽量不拍摄注意力不集中的观众。

(6)一般情况下,会议镜头采用的是平摄角度,不用仰角,也不用俯角,更不用超广角,以免人物变形;可用长焦压缩空间距离,形成画面形式感较强的空间透视画面。会议镜头极少用大特写,除非强调某细节或某人物时用。

6.2.2.2 室内会议拍摄

室内会议拍摄的最大优势在于会议比较有序,偶然的干扰因素比较少,拍摄时基本可以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境下进行。但室内会议拍摄很可能出现光照不足或不均现象,拍摄时要注意随时调整光圈;尤其是主席台和观众席的光照度相差比较大,要考虑给观众画面上补充光源,最方便的方法是采用新闻灯照明。

室内光源还可能出现不相统一的色温,这就需要随时调节白平衡;如果色光较乱,可以用新闻灯进行强制统一光线色温,拍摄都以新闻灯照明为主,这样有利于画面光照度的一致。

很多时候室内会场都比较敞亮,窗户宽大,这样整个会场就显得亮堂,但会给拍摄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因为大量室外光线进入,使得室内光照条件变复杂,离窗户远和近的与会人员的肤色、衣物颜色与质感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干扰。实际拍摄时,可尝试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暂时拉上窗帘,加大室内照明,尽力保持统一色温的光效拍摄;二是就以室外照射光照拍摄,时刻注意光圈、白平衡调整。

画面的稳定还要求画面中的横线条一定要保持水平,否则镜头产生的倾斜感在视觉心理上会让观众很不舒服。

另外,静态的会场拍摄中,摄影师还应该注意,任何摄像机的轻易移动都会使场面的静态氛围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视觉干扰,因此,拍摄重要镜头的摄像机最好能够固定。

6.2.2.3 室外会议拍摄

在室外举行的会议,一般都是比较大型、重要的会议,与会领导较多,参加会议群体也多,气氛可能被渲染得比较热烈。

室外拍摄的最大优势是光照充足,照度平均,但是也容易受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风和云。室外会议拍摄要注意天气突然变化,要不断根据光线情况调整滤色片和白平衡,以保持整个会场前后镜头画面色调一致。尽量避免把风的干扰拍摄进画面。比如被风吹得乱晃的大气球,剧烈抖动的横幅、竖幅会标,时不时被风吹起的沙尘、观众的乱发等,这些镜头画面都会给会议内容表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将这种天气的干扰表现出来,比如紧急动员或部署救灾任务,这样的镜头画面能给观众传达出更多信息,否则就会对正常信息传播起到干扰作用,成为无效的符号。

室外会场拍摄,如果允许可将会场周围的环境拍摄进来,尤其是举行某种仪式或庆典性集会,像国庆游行、三峡大坝合龙等,都可以对现场环境进行介绍,以烘托气氛,增加内容感染力,这是室内会议拍摄无法取得的效果。

6.2.3 景物类摄像

6.2.3.1 风景场景拍摄

风景拍摄题材广阔,我国幅员辽阔,风景摄影的题材十分广泛,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工业基地的蓬勃景象,农村田野的风光,城镇建设的崭新面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均为风景拍摄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素材。风景拍摄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景抒情风景拍摄擅长以景抒情,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来表达或寄托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风景画面一般都具有很深的意境,能引起人们的深刻联想。一个有经验的拍摄者,总是善于寻找自然景色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形象,并用摄像艺术技巧把它们表现在画面上。因此一幅好的风景画面,并不只是单纯地表现自然外貌,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色彩上的艳,而应具有深刻的主题。

(2)画面拍摄要美大自然的美经过拍摄者的艺术构思和技术加工,便成为优美的风景画面。画面的美能直接为主题内容服务。为了深刻表现主题,在取景时对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景物,就不要纳入画面的构图中。因为,如果只注意形式上的装饰,往往会降低画面的感染力。

(3)注意色彩鲜艳自然界各种景物的色彩极为丰富,当这些景物被记录在镜头内,就使得风景镜头画面的色彩格外丰富、鲜艳。这是风景摄像区别于其他场景拍摄的又一个特点。

(4)注意选好景色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建筑或比较丰富的构图层次角度、位置进行拍摄。如果是常见景点,拍摄中最好去寻找新位置、新角度,拍摄富有新意的画面。同时,注意景别大小变化,风景拍摄与人物拍摄不一样,景别变化不仅体现在同一位置或角度上,也要体现在不同景点位置上,即同一景点可根据需要拍摄一组不同景别的画面,不同景点的画面也要在景别上有所区别,为后期制作留有空间。

(5)风景拍摄构图极讲究既然是风景,需要给人以美感,除一般采用金字塔形、正三角形构图外,为增强画面表现力和吸引力,可以更多地把一些上下方向展开的物体(如高楼、高塔、树木等)放置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上,而不是几何中心位置上;多给左右方向展开的物体(如建筑物、车辆、灌木丛等)找到合适的前景或背景。另外,要处理好前景与背景关系。拍摄风景时,一般都会把风景的丰富层次表达出来。

(6)合理运用运动镜头镜头运动可更好地展示风景层次,对纵深方向进行开掘。运动镜头的最大优势是能更好地表现景次,诸如推拉镜头,尤其是变焦推拉,可逐渐展现一个一个的层次(拉),把原本固定对象放置在一个越来越大的环境或关系中;或可透过一个一个层次,逐步向某一个环境或关系中的具体对象接近,让人对这个对象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或印象(推)。变化机位的推拉镜头,只是在模拟人行进的过程中运用起来才有表现力,可以用来模拟人的观察,否则一般不会有最佳表现。在风景拍摄中,长一点的移动或摇,以展示风景横向联系或纵向层次,尤其是层峦叠嶂的山水风景,运用移或摇,就像慢慢展开一幅山水画一般。

(7)注意采集细节风景拍摄中仍然要注意用特写或近景,去拍摄最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细节,加深人对风景的突出印象。诸如微风中的茅草花、滴水的屋檐、锈迹斑斑的炮台等有特色标志的风景,这些细节画面会增强观众的记忆。

6.2.3.2 静物场景拍摄

静物拍摄特指对书刊报章、照片及其他物件进行拍摄,这类拍摄多数会使用微距拍摄。拍摄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高架机位拍摄拍摄小物件需利用三脚架进行拍摄,否则画面难以稳定。如将书刊报章、照片放置在桌面上,为取得清晰的画面效果,需要将三脚架升至最大高度进行俯拍摄。即使如此,在拍摄特写镜头时也只会有部分段落清晰,相邻的上下段落可能仍然模糊。高架机位是为了把镜头可能放置在微拍范围以外,这样镜头操作会相对自由一些。

(2)竖置物件因为俯拍时经常很难拍摄到整面清晰书刊页面,有时可以采用把书刊报章、照片等物件竖置在固定物体前进行拍摄。比如将奖状用透明胶带粘贴在某物体上进行拍摄。这样的好处是所拍物件整面都清晰,因为它垂直处于焦平面上,缺陷是厚重一点的书刊不容易竖置。

(3)微拍小物件微拍小物件指拍摄昆虫、叶尖上的水珠等,必须采用微拍手段。微拍时要先调节微拍按钮,然后再适当调焦。微拍时镜头调整的范围会大大受到限制,要选择好最佳拍摄角度。

6.2.3.3 景物类拍摄的一般要求

(1)主题要鲜明在拍摄风景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拍摄意图,要了解镜头的主题和表现内容,做到心中要有设想。根据这一要求,在拍摄风景画面时,要大胆取舍,把不必要的、杂乱的景物从画面上避开,使主体位置远近、形体大小、色调对比上都能处于主要地位,使画面集中、生动而优美。

(2)特点要抓住风景画面要反映不同的地方特色,使画面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在拍摄工业风光、城市风光、农村风光时,除了要注意反映地区特色外,还要注意时代的特色,要拍摄那些最能反映我们时代本质的画面。

(3)重点要突出拍摄表现我国自然界新事物、新面貌的画面,是风景拍摄的主要任务,也是拍摄的重点内容。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等小景,固然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不能把它们作为重点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