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调控制7.4.1电视画面色彩控制
感觉色彩是人的视觉特征之一,人的视觉感受到色彩,就是当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后(或透射过透明物体),经过选择性吸收(或选择性透视)、反射(或投射)到人的眼睛,并作用于人眼的视网膜中的锥体细胞引起脑神经的反应产生色感。色彩是画面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对色彩正确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摄像过程中充分利用色彩来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7.4.1.1 色光三原色原理
色光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色光,它们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色光既是白光分解后得到的主要色光,又是混合色光的主要成分,并且能与人眼视网膜细胞的光谱响应区间相匹配,符合人眼的视觉生理效应。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几乎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光,混合色域最大;而且这三种色光具有独立性,其中一种原色不能由另外的原色光混合而成,由此,我们称红、绿、蓝为色光三原色。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时,会同时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我们称这种色光混合为加色混合。这种由两种以上色光相混合,呈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加色法。色光混合后,不仅色彩与参加混合的各色光不同,同时亮度也增加了。如红光和蓝光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紫光的亮度要比红光或蓝光都强。当然在复杂的混合光中减去某种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减色法。在色光的混合过程中,如果有两色光混合之后形成白光,那么我们就称这两色光为互补色。如红光和青光等比例混合时,形成的就是白光,我们就说红与青为光的互补色;绿光和品红光等比例混合时也形成白光,所以绿和品红也是光的互补色。
那么我们的眼睛又是怎么看到颜色的呢?原来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视锥细胞——感红细胞、感绿细胞、感蓝细胞,这三种细胞分别对红光、绿光、蓝光敏感。当其中一种感色细胞受到较强的刺激,就会引起该感色细胞的兴奋,则产生该色彩的感觉。人眼的三种感色细胞,具有合色的能力。当一束复色光刺激人眼时,人眼感色细胞可将其分解为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然后混合成一种颜色。正是由于这种合色能力,我们才能识别除红、绿、蓝三色之外的更大范围的颜色。
7.4.1.2 色彩的属性
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为色调、亮度、饱和度。
(1)色调色调也称色别、色相,它是由投射到人眼中的光谱成分所决定的,反映的是颜色的不同类别,是人们识别色彩差异的主要依据。根据专家的概算,将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相互配置,至少可以产生50万种以上的色调。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连续的色谱中,如果两种色调相距比较远,它们在一起形成的色彩丰富而强烈,容易形成不安定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色调称为对比色。如红色和绿色、蓝色和黄色;如果两种色调相距比较近,差别也不大,给人的感觉是统一、单调的,那么这两种色调称为类似色。如橙色和黄色、绿色和青色。色调可以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画面的总体色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画面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情感。
(2)亮度亮度也称为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深浅)程度。色彩的亮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光率(或透过物体的投射率)。反射率(透射率)越高,色彩的亮度就越高;反射率(透射率)越低,色彩的亮度就越低。在光谱色中各种色光的亮度是不一样的,黄色亮度最高,紫色亮度最低。颜色的纯度高而且亮度又高,那么色彩就鲜艳。鲜艳的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往往能激起人的兴奋情绪;相反,颜色的纯度低而且亮度又低,那么色彩就灰暗。灰暗的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弱,往往使人感到沉静和凝重。
(3)饱和度饱和度也称为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当光谱色加入白光成分时,就变得不饱和。色彩的饱和度还受被摄体表面状况的影响。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光线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在观察物体颜色时,我们可以避开这个反射方向上的白光,观察颜色的饱和度。而粗糙的物体表面光线反射是漫反射,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很难避开反射的白光,因此光滑物体表面上的颜色要比粗糙物体表面上颜色鲜艳,饱和度大些。例如丝织品比棉织品色彩艳丽,就是因为丝织品表面比较光滑的缘故。雨后的树叶、花果颜色显得格外鲜艳,就是因为雨水洗去了表面的灰尘,填满了微孔,使表面变得光滑所致。有些彩色包装要上光覆膜,目的就是增加包装表面的光滑程度,使色彩更加饱和鲜艳。另外,色彩饱和度还和照明条件有关系。当所用照明灯具是散光型时,发出的光是散射的,就像光照射到粗糙物体的表面一样,色彩饱和度较小。
7.4.1.3 影响拍摄画面色彩的因素
(1)被摄体自身的色彩是拍摄画面色彩的主角摄像手段可以在光效的作用下对被摄体的造型进行还原,因此,被摄体本身的色彩是画面色彩构成的基础。绿色的草地上正怒放的鲜花,碧绿的湖水中嬉戏的天鹅,缓缓上升到蔚蓝天空中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这一切都给人美的享受。
(2)周围环境的色彩也是影响画面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将一束红色的鲜花分别放置在亮度相等的红色和绿色的背景中,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当花放在绿色背景中时,亮度和饱和度都比较高,显得更鲜艳,更美丽。这是由于周围环境的色调可以对被摄主体起衬托或掩饰的作用,适当调节主体与环境的对比度,可以使主体的造型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3)照明光源的色彩也会影响拍摄画面的色彩不同的光源具有不同的显色性,同一被摄体在不同光源照射下的色彩有所差异。
(4)照明光线角度的不同,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如采用直射光和散射光照射同一被摄体时,被摄体所呈现的色彩亮度、饱和度等都会有所不同;采用侧光照明被摄体产生的效果比用顺光照明同一被摄体的效果更富有影调层次的变化。
(5)摄像机光学系统的精密程度是画面色彩还原的硬件基础被摄体的光束通过摄像机的分光系统被分解为红、绿、蓝三束相应被摄体的单色光束,并使之成像于各自对应的摄像器件靶面上,由此可见其制作工艺的精密程度影响拍摄画面的色彩。而且,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在不同色温的光的环境下拍摄同一主体,比如主体从室外走进室内,这个过程中色温就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借助色温滤色校正片来进行校正,从而保持画面内容的连贯性和色调的统一和谐性。
(6)要选择性能较佳的录像磁带虽然目前数字摄像已经很流行,但是传统的录像磁带还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存储介质。磁带的磁特性、机械性能、电气性能都会影响到画面信息的记录效果、记录质量,从而影响磁带回放时的画面质量。
正确认识上述这些影响画面色彩的主要因素,可以使摄像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避免不利因素的同时,灵活利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和影响,顺利完成拍摄工作。
7.4.1.4 色彩的感情特征
自然界中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比如当人看到早晨的太阳,会出现温暖、兴奋、希望与活跃的感觉,因为红色容易使人产生温暖、振奋和幸福的情感;当人看到绿色的田野,就有恬静、舒适的感觉,这是由于绿色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闲雅、心旷神怡的情感。因此色彩常常表达着感情特征。
色彩联想形象给人的感觉象征意义红太阳、鲜血、火焰等温暖、热烈、喜庆、紧张等生命、爱情、革命、胜利橙夕阳、橙子等温暖、活泼、热烈等年轻、新思想黄阳光、土地、秋天等明朗、愉快等光明、知识、高贵、富有绿春天、树木、草坪等恬静、宁静等希望、活力、青春、和平蓝天空、大海、夜色等和谐、宁静、清爽、深沉等美丽、崇高、科学、诚实紫礼服、霞光等柔和、神秘、退让、镇定等高贵、幻想黑夜晚、死亡、煤矿等庄重、肃穆、恐怖、悲伤等死亡、黑暗、旧白冰雪、护士、鸽子等明净、清新、快乐、朴素等纯洁、真理、光芒、贞节色彩还可以给人以某种心理上的功能性、情绪性的感觉。
(1)远近的感觉不同的色调中,暖色使人感到距离近,冷色使人感到距离远。同一色调中,明度高的显得近,明度低的显得远。
(2)大小的感觉不同色调中,色调面积相同的前提下,黄色显得最大,紫色显得最小,红色与青色相似。同一色调中,明度高的显得大,明度低的显得小。
(3)进退的感觉在同一平面上,暖色具有逼近感,冷色具有后退感。
(4)胀缩的感觉暖色、明度大的色调具有膨胀感;冷色、明度低的色调具有收缩感。
(5)轻重的感觉实验证明,色彩的视觉重量感依次为:红、橙、蓝、绿、黄、白。其中橙、蓝、绿给人的重量感大致相同。
(6)软硬的感觉色彩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细腻、缓慢时,给人以柔软感;反之,色彩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粗犷、急剧时,给人以强硬感。
(7)冷热的感觉红、橙色给人以温暖感,蓝、青色给人以凉爽感。
(8)动静的感觉红、橙色能促使人的生物钟加快,给人以动感;蓝、青色给人以静感。
(9)劳逸的感觉暖色易使人视觉感到疲劳,冷色中的绿色最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在色彩安排上,欲使人心情安静,宜用冷色;欲使人兴奋,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宜用暖色。
(10)联想的感觉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往往会联想起自己经历中的实际感受,从而产生象征性的感觉。
色彩的情感具有多元性和可变性。因为人的色彩情感是从经历中积累而来的,由于国家、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和个人艺术修养的不同,色彩对于人所起的影响作用和寓含意义就可能有所差异。如在东方人眼中,尤其在古代,黄色被认为是皇族、高贵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徒因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曾穿黄色衣服,因而厌恶黄色。
7.4.1.5 色彩的画面表现
无论是拍摄新闻纪实性节目,还是拍摄艺术表现性画面,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色彩构成意识和色彩表现意识。因为在有限的电视框架平面之中,所能容纳的形象和色彩必须加以选择、调整和组合才会形成和谐的色彩美感,才能产生电视画面的色彩美。
(1)色彩的基调当我们创作一部影视作品,诸如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音乐电视等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情感倾向,如浪漫的、欢快的、沉闷的、忧郁的等。而表现在具体的画面内容当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情绪基调和情感倾向落实到色彩基调上,要使色彩的运用与作品的主题、情境及氛围等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色彩组合来强化基调、塑造形象、烘托主体,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所谓色彩基调,即指在电视节目中或在一个段落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色彩基调是表现主题情绪的色彩手段和色彩倾向,当五颜六色的不同色彩在画面中构成统一、和谐的色彩倾向并统一于某一种色彩之下,那么那种颜色便是画面的色彩基调,简称色调。比方说,电影《红高粱》是血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深红的,《大阅兵》是草绿的,《黄土地》是土黄的。
色彩的基调基本上分为以下5种:
1 )暖色调暖色能刺激人们的情感,如看见红色或黄色,就能产生暖的感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太阳和火能给人以温暖,所以,红、橙、黄等暖色就构成了暖色调,这种色调适宜表现热情、欢快、激动、奔放的内容。
2 )冷色调冷色是指蓝色、蓝绿、蓝青和蓝紫等颜色。因为蓝色是黄色的补充,所以这些颜色让人们产生了冷感。蓝色也使人们联想到大海、月夜,给人们以清凉的感觉,这种色调适宜表现恬静、低沉、淡雅、严肃的内容。
3 )单色调单色调的拍摄画面,主要是由不同的色值和亮度的单一色彩所形成。在单色调画面里,光反差小,缺少层次,在拍摄时,可有意寻求色阶的变化,运用小面积的明快鲜活的色彩,以冲破平板、灰暗的调子,增加色彩的变化。这种色调适宜烘托气氛,描绘阴、雨、雾等天气特有的影调效果。
4 )浅色调浅色调是指那些被白色或灰色冲淡了的颜色,相邻的色彩比较多,色彩比较和谐,在一种颜色中有丰富的层次,整个色调给人以平静、清新、安稳的感觉。这种色调适宜于表现沉思、幽静、淡雅、柔和的内容。
5 )强烈对比的色调强烈对比的色调是指那些高纯度的颜色,也就是没有掺杂白、黑、灰的颜色。整个画面色彩饱和度大,亮度高,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种色调适宜表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内容。
色彩基调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色彩在整体节目中的时间长度,二是该色彩在单一画面中的空间面积。作为色彩基调的色彩,必须在时间长度和空间面积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基调”也就无从谈起了。比如拍摄江南“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风光,“嫩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色彩基调,不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河湖景色,抑或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淡绿意,都应该在全片中把“嫩绿”的色彩断续往复地贯穿起来。这样一来,色彩基调的明快清新就能给人以春的气息和春的美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色调即情调,在一定的色彩基调的统筹之下,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主题的情绪特征和基调氛围。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色彩的感情色彩,像蓝色的平静、深远,红色的温暖、热情,黄色的明快、沉稳,黑色的凝重、阴郁等,都可以通过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设计和组合表现出某种富有寓意的色彩倾向和感情倾向。曾获国际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则笼罩在一种“古铜色”的色彩基调之中,画面的光影色调看起来仿佛有一种农民饱经风吹日晒的褐黄皮肤的质感,使得环境与人融合为一种和谐的极富特色的地域色彩。当然,这种色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岩洞自身褐黄的环境反射光。但是,如果摄制者缺乏构思设计,不能调动角度、光线、镜头等各种手段的表现力,那么即便身处岩洞之中,也不会使自己的纪录片获取如此成功的色彩基调和画面效果。
(2)色彩的重音一般来说,在画面的整体色彩构图中都包含有重点色彩、基底色彩和过渡色彩,以达到整体中包蕴局部,局部里容纳细节的效果。重点色彩即是主体形象的色彩、重要情节因素的色彩等,是画面的色彩“重音”和视觉中心。基底色彩是指背景色、环境色等,起到“衬底”的作用。而过渡色彩是指重点色彩和基底色彩之间的联结、过渡的成分,主要由陪体来体现。比如说,在一幅远景画面中表现大草原上的牧羊人,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草场提供了大色块的基底色彩,暗褐色的蒙古包和雪白色的羊群构成了画面中的过渡色彩,而画面的主体——牧羊人——是色彩构图的重点色彩和视觉中心。
(3)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和谐尽量使观者感到优雅、舒展、平静、悦目,以柔和的色调唤起人们的美感。拍摄中欲求色彩的和谐,可以利用下列方法:
1 )同类色和谐同一颜色,而明度不同的色彩称作“同类色”,如淡绿、绿、深绿,或者浅红、红、暗红等。它们只有亮暗(明度)的不同,而无色别上的根本差异。这样的色彩配置在一起,利用色彩之间的明暗差别和对比,表明被摄体的立体形状和轮廓特征,给观众和谐协调的感受。
2 )类似色和谐含有同一种色光成分的一些色彩,称为“近似色”。如红、红橙、橙、黄橙之中都含红色,称近似色。黄绿、纯绿、蓝绿之中都含绿色,也叫近似色。凡是近似色配置在一起构成彩色画面,定能收到和谐协调的效果。
3 )低饱和度和谐一些本来属于对比性质的色彩,如果它们各自掺入了别的色彩,或者受照明光线的影响使明度提高或降低,都会降低这些色彩的饱和度。与此同时,这些色彩之间原来具有的对比特征也受到削弱,而趋向和谐。例如,品红和绿是互补色,原具有对比的性质,但品红和绿各掺杂了别的颜色,或者变为淡品红色和浅绿色,对比性质便减弱,呈现和谐倾向。
4 )消色和谐黑、白、灰称作“消色”,它们与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能收到和谐效果。当几种对比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如果穿插一点黑色、白色或灰色,能够显得和谐协调。
(4)色彩的照应色彩的照应就是在一幅画面中,为了求得色彩的全面和谐,还要照顾色彩之间的比较与照应关系。色彩的性质是不稳定的和互相依赖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会因为受到邻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绿颜色旁适当搭配一块红色,颜色明显;在淡红色旁搭配一块红色,颜色和谐;在阳光下,红色鲜明;在灯光下,红色晦暗。如将绿纱罩在红色物体上,呈现出的颜色显冷色调;如将黑纱罩在红色物体上,呈现出的颜色则显暖色调,这些都说明了颜色是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在配置色彩时,要考虑色彩之间的关系,当各种色彩互相搭配时,不应有明显的冲突,灰暗的色彩可以衬托鲜明的色彩,如果没有灰暗的色彩衬托,鲜明色彩的特征也显现不出来。在配置色彩时,应将亮的色彩和暗的色彩、暖的色彩和冷的色彩、强烈的色彩和柔和的色彩的色量和比例关系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在配置上既有差别,又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和谐效果。
(5)色彩的均衡色彩的均衡是指画面上不同色彩面积的分布比例要避免等量、对称和零乱。如果画面上各种色彩面积相等的话,画面将无主次之分。如果色彩安排的位置过于对称,画面就容易显得单调。而如果色彩过多,过于零乱,将使人眼花缭乱,无心观赏。因此摄像人员可以根据被摄体的颜色,选择与其相对应的背景色彩,或是调整被摄体的颜色来适应环境的色彩,从而突出被摄体,均衡画面的总体色彩效果。
7.4.2 电视画面影调控制
画面中不同亮度的景物,形成有明亮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称之为影调。影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画面中景物形象的明暗对比和明暗过渡,也就是对比度和层次。影调是揭示景物明暗关系、形成画面可视性效果、参与画面构图、表达感情和创作意图的重要体现。
任何被摄对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存在着一定的明暗和反差。而在电视画面中,必须将这种反差关系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画面中我们并不需要忠实还原景物的实际亮度值,而关键是要把景物中存在的实际亮度关系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带给观众一种与景物亮度值上接近的对比关系,形成适合的视觉印象。这也就是要把景物的明暗差别和它们之间差别的层次作一体现。影调就是这种差别和差别层次在屏幕上的反映。
7.4.2.1 影调的种类
画面影调和影调结构,将受到环境、光线照明、景物本身的明暗状况和轮廓状况,以及景别角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影调在画面构图和造型表现方面有以下形式。
(1)按照画面的明暗分布划分,可以分为亮调、暗调、中间调三种形式。亮调画面是指画面中亮的景物比较多,所占的面积比较大,给人明亮、轻快的感觉;相反的,暗调画面中以暗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深沉、压抑的感觉;中间调介于二者之间,它的画面明暗适中,层次比较丰富,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视觉感受比较接近。
(2)按画面影像的明暗层次过渡的缓急,通常分为硬调、软调和中间调三种形式。
硬调是指两个相邻影调之间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给人以明快、粗犷的感觉。影像的整体感强,但影像的细部容易失去质感。
软调是指画面主要由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组成,画面中只有较少的黑白影调,明暗对比弱,反差小,给人以柔和、细腻、含蓄的感觉。软调对影像的细部层次、质感表现较好,但对景物形体的结构表现无力、较弱。
中间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对比没有硬调那么强,明暗反差也不如软调那么小,它是明暗对比、反差适中的画面,它接近于人眼观察客观景物的印象。影调浓淡相间,配置适当,对景物的立体形态与细部层次、质感都有较好的表现。
(3)按照不同基调在画面中占统治地位划分,可以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三种形式。
高调给人以光明、纯洁、轻松、明快的感觉,比较适合于表现妇女、儿童的形象和恬静的风光画面等。高调摄影一般采用较为柔和的、均匀的、明亮的顺光。有时会觉得它空虚、肃穆、素淡、哀怨,有时又会觉得如同轻音乐、抒情诗一般,根据内容的不同,传达给人们的感情色彩也会不同。
低调的画面有时让人感到坚毅、稳定、沉着,充满动力,有时又会觉得黑暗、沉重、阴森森。低调表现的感情色彩比高调更强烈、深沉。它伴随着作品主题内容的变化,显示着各自不同的面目。低调画面的拍摄通常采用侧光和逆光,使物体和人像产生大量的阴影及少量的受光面,有明显的体积感、重量感和反差效应。在人物表现中通常用在老人,威信很高的长者,当然也可以表现性格深沉的年轻人等;也适合表现雕塑群,纪念碑,古建筑中的庙宇等物象。
中间调有其独特的魅力。基调的性格特征不很明显,但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它往往随着画面的形象、动势、色彩、光线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它讲究用光,一般为多光源综合配置。用中间调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观是很理想的。中间调善于模糊物体的轮廓,造成柔和的、恬静的、素雅的秀美,它又有表现雨、雾、云、烟的专长。
7.4.2.2 影调在画面构成中的作用
(1)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有了明和暗,画面中各种物体才能成为看得见的影像,质感、立体感等都是在明和暗的基础上产生的。
(2)影调可以突出重点根据画面内容的要求,运用影调明暗对比映衬的方法,可以突出相关的表现对象。突出亮的物体,一般采用暗影调背景,突出暗的物像,背景的影调就要亮一点。
(3)影调可以增强画面的透视感在二维的屏幕平面中获得多维的主体效果,浓淡不一的影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景物由于它们各自的空间方位、远近距离、固有色彩所表现的明度等的不同,各种物体之间有着明暗差别。只有准确地反映这一明暗差别时,画面的二度空间才能呈现出多维的立体效果。
(4)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质感是物体最鲜明的外部特征,恰到好处的影调控制可以突出物体粗糙或光滑、柔软或坚实等表面特征。
(5)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影调可以深化画面的主题,增强其思想感情。低调往往宜于表现力量、深沉、苍劲、忧郁、沉重等情绪内容;而高调宜于表现明朗、欢快、恬静等情绪内容。
(6)整体影调统一可以均衡画面结构除非有特殊的艺术创作意图,画面很少出现一边为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边是很明快的亮调这样的影调结合,因为这样强烈的对比,会让人有画面失衡的感觉。因此画面的影调和谐统一,才能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7.4.3 摄像用光综合实践
随着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创作日益紧密的结合,电视摄像用光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重要。本章通过介绍电视摄像用光的种类、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布光技术的应用,让读者对整个电视布光的流程和布光应注意的事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纯熟需要不断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要想掌握好电视拍摄布光技术,就要多注重理论的实践运用。
7.4.3.1 室外摄像采光方法
室外摄像主要是直射型阳光和非直射型阳光两种。
直射型阳光是在晴天明朗或薄云天气下进行室外拍摄,许多情况下阳光直接照射物体,光感较强硬,光线明亮,光比反差大,投影十分明显。为保证摄像画面技术质量和艺术效果,我们应采用以下用光方法。
(1)室外直射阳光实践室外直射阳光是在晴朗天气下拍摄。
1 )充分利用自然光。根据太阳光对物体的入射角,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机位,常常利用早晨或傍晚斜射的阳光来制造气氛、表达情调。另外,要注意避免主体逆光、长投影、畸形光影现象及直射摄像机镜头。
2 )根据太阳光运动规律选择有利的表现时间或时机,避免不佳的阴影区及色温、照度、显色性不良等状况。
3 )注意用反光板进行局部辅助灯光的补救,避免暗影及局部形体的不佳的光影状态,尽力减弱光比差。
4 )当纵光照过强时要采用遮挡光线入射角的方法,使用摄像机灰镜以减弱光斑、光比差。
5 )室外光照较弱时,使用摄像机增益或外加照明光源进行补充。
6 )特殊要求的画面处理。如表现夜景可加灰镜,减弱光圈、白平衡调偏等手法;夸大色彩时可根据需要手控调整白平衡,加其他色光源进行直射或反射。
(2)室外非直射阳光实践非直射阳光是在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拍摄,非直射阳光的形成原因和条件比较复杂,如降雨、雪天、雾天、大面积阴影等。非直射阳光对不同物体的照射,基本上是一种散射状态,它较之直射阳光,光感柔和,明暗反差小,投影不明确。运用这种光线进行拍摄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1 )阴天拍摄阴天空中云层较厚,到达地面散射光不强,光线方向性和时间性不明显,景物各个受光面均匀,由于失去了阴影和投影,画面往往显得平淡,偏灰,景深感层次较弱。在阴天拍摄时首先应注意选择固有色色相和明度差别较大的景物组织画面;其次应多用小场景和技巧镜头、运动镜头表现空间,有条件时给予必要的灯光辅助。
2 )雪天拍摄雪天的反光较强烈,亮度较高,与无雪覆盖的景物明暗反差大。在直射阳光的雪景中拍摄,摄像机需加上灰镜,同时尽可能采用侧光、侧逆光角度表现物像层次(地面反光形成了很好的补光)。阴天拍摄雪景,宜选择明度较深的暖色为前景,用以形成对比,加大画面的纵深感。
3 )雾天拍摄雾天是空气中水蒸气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反光率。所以,雾天拍摄虽然影像不清晰,但一般情况下亮度较好,雾天拍摄在没有明显反差及景深度的情况下,主体物像宜置前景位置或中景位置(前景仍需构置);物像色相反差宜大,宜采用小景别画面。由于人的皮肤反光率不如雾的反光率高,雾中的人物面部较暗,表现人物时可采用辅助光补光。
7.4.3.2 室内摄像用光方法
电视用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基于表现形式不同以及表现内容各异,对光线的要求和用光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光线在电视画面造型中具有多种作用,也为满足不同类型节目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提供了条件。
(1)新闻节目用光实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在演播室内主持播报节目的特定演播环境光效外,在新闻现场拍摄时,摄像师主要采取抓、等、抢等采访摄像方式真实地记录事件原貌及事物的变化。当新闻现场的光线亮度(包括自然光或人工光)可以满足摄像要求时,就不必运用人工光源来修饰现场光线。当光线亮度不能满足摄像技术要求,必须用人工光源照明新闻现场,但不要求光线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作用时,通常是用新闻灯顺光照明,正确还原色彩,以获得清晰图像。
(2)专题节目用光实践专题是政治性或报道性专题,政治性专题以事实来论证某一观点,以事实表现为主,不用过多表现技巧,用光技巧满足基本新闻用光即可。报道性专题更多注重真实,如演播室内讲究用光优美,构图讲究,色彩处理正确等。
(3)综艺节目用光实践综艺节目用光十分注重光线造型和表现意义,追求艺术地再现或表现出特定的光线效果和艺术氛围。有些光线带有很强的装饰性、假定性,这些光线不一定和所在环境自然光效相一致,也不一定有生活依据,而是为了画面造型的需要和审美要求而布设,主要是增强画面造型艺术效果。
“本章小结”
电视摄像是光与影的艺术,作为电视摄像师必须能够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进行拍摄;要掌握色彩在表达人类感情方面的作用,根据节目要求进行色彩和影调的控制。还要能根据晴天、阴天、雨雪天气等不同的光照特点进行拍摄。
“思考题”
1.简述人工光的种类和特点。
2.在室内进行人工光布光应该注意什么?
3.阴天进行室外拍摄时,布光应注意哪些事项?
“延伸阅读”
[1]刘永泗。影视光线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黄匡宇。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任金州,高波。电视摄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